程林盛
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一個重要民族,源于古書中的“西南夷”,自稱“尼”。古漢語“尼”發(fā)音為“夷”,在民族識別中改“夷”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征民族興旺發(fā)達。彝族年,彝語讀“庫史”,“庫”為年、歲之義,“史”為新之義,合稱新年;也有釋“史”為轉(zhuǎn)、輪回、循環(huán)之義,為轉(zhuǎn)年、過年之義。彝族年同春節(jié)一樣,人們辭舊迎新、共同慶祝。
彝族年的傳說
關(guān)于彝族年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但民間有一些傳說。
傳說在彝族地區(qū)有三條食人巨獸,它們分居三個方位,并不時地換地方,有三年一換的,有一年一換的,有一天一換的。因其吸食人和動物,人們害怕卻沒有辦法。一天,一個叫支格阿魯?shù)挠⑿蹃淼酱逭?,聽說巨獸之事后,決心為民除害,于是帶上一只神鷹,手執(zhí)銅繩,在田壟邊呼喚出巨獸,巨獸出來后張口要吃掉支格阿魯。支格阿魯放出神鷹,使其啄穿巨獸的嘴巴,并用銅繩將巨獸的嘴巴綁住,然后邊打邊問“你還吃人嗎”。巨獸疼得哇哇大叫,發(fā)誓不再吃人和動物了。從此,支格阿魯定下規(guī)矩,要求巨獸離開人間到天上去生活,并告知它今后不得欺負人類,同時讓人們在每年秋收后給其留出一些肝肺之類的吃食。彝族年慶活動由此而來。
民間還有另外一個與彝族年相關(guān)的傳說。遠古時候,有個叫俄不科散的孝子,為解除母親終年悶悶不樂的神情,他召集全寨男女年輕人舉行唱歌跳舞、摔跤、賽馬、打獵、射擊等活動來使母親心情轉(zhuǎn)好。可是這一切努力都白費,他的母親仍然悶悶不樂、不見好轉(zhuǎn)。俄不科散費盡心力想了一個辦法——過年。他在秋天收獲完畢后,宰雞、殺豬,用酒、肉敬奉祖先,并召集村里的年輕人唱歌跳舞。眾村民聚在火塘邊談天說地、喝酒吃肉,盡情開懷。他的母親看到這一幕時露出了笑臉,俄不科散也十分高興。之后,村里的人們?yōu)榱撕霌P俄不科散的這份孝心,在每年的秋收后都要舉行盛大活動表示慶祝,并延續(xù)下來成為族人的年節(jié)。
年前準備活動
由于彝族分布散且廣,導(dǎo)致彝族年的具體時間延續(xù)較長,所以民間還有彝族年“過一月”的說法;但基本在農(nóng)歷十月,也是彝族地區(qū)秋收之后的歡慶之日。各村寨在這段時間都會舉行各種慶?;顒?。
彝族年日期雖為五六天,但事實上人們隆重慶祝的主要是三天,一般第一天迎祖,表現(xiàn)為祭祖活動;第二天是耍新年,通過各種活動來娛樂慶祝;第三天是送祖。另外,還有節(jié)前的準備和節(jié)后的拜年。
節(jié)前準備活動包括擇日、備貨和打掃衛(wèi)生。彝諺云:送靈逢吉日,人丁就興旺;婚娶逢吉日,生育就順利;過年逢吉日,五谷會豐登??梢?,彝族人對日期的選擇十分看重。各村寨由畢摩(彝族祭司)或?qū)J聯(lián)袢栈顒拥娜藖磉x日期,根據(jù)彝歷,一般屬豬、龍、牛、雞、蛇等日子不宜過年,屬猴、虎的日子最佳,屬狗、鼠等日也是吉日。另外,還要綜合考慮二十八星占、畢摩占卜等多種占法以及參考上一年的年景,如果上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六畜興旺,這樣的日子就可以沿用。后來,有些地方將日期固定下來,如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將每年陽歷11月20日定為彝族年,并法定放假3天,讓全州各族人民共度彝族年。
備貨活動中,彝族人最看重年豬。他們認為年豬的大小、肥瘦是是否富有和勤勞的標志,一般不選種豬、老母豬、花毛豬和獨生豬。彝族年豬多同牛羊一樣以放養(yǎng)為主,耗費時間較長,年豬越肥大越吉祥,既可以用來合家歡宴、招待鄰里、贈送親友,又可以祭祖、保兒孫幸福安康。還要準備祭祀祖先的糧與酒、過年用的柴、熬夜用的松明,以及諸如菜刀、菜板、竹籮筐、孩子新衣等物品。
年前,家家戶戶也要把居所好好整理一遍,以嶄新的氣象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彝族年第一天
彝語“庫史地嘿”,即過年第一天,這天主要活動是殺年豬、祭祖、吃年飯。
殺豬前,每家每戶要在門口放神煙,即將之前收集的蕨基草等柴火點燃,使其冒出煙霧,一來驅(qū)除妖魔鬼怪,二來迎接祖先回家過年。
殺年豬有一套規(guī)矩,一般從最年長或輩分最大的家里開始,依輩分排列;若村寨里有畢摩或蘇尼(彝族民間神職人員,一般譯作巫師),則要從他們家開始,然后再按輩分殺其他人家的年豬。這是彝區(qū)對權(quán)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文化表現(xiàn)。殺豬的小伙子要經(jīng)驗豐富、技術(shù)高超、相貌端正、身體強壯,沒有狐臭和傳染病,沒吃過禁食的貓狗馬肉。殺豬講究一刀殺死,否則意為不吉利。豬死后,人們要燒豬打理豬毛,之后再解剖。剖開豬肚后,取出膽、脾以占卜吉兇(膽在彝族人看來是祖意和后代禍福的標志,一般認為膽大、膽汁飽滿、呈黃色為吉兆)。占卜后,要取少許肝、脾、肉放進火塘燒熟后加上生豬頭和前肢,由男主人將其放在祖先神龕上獻祭,同時還要念誦祝詞。祭祀完畢,在場人分食燒肉。
彝族年飯主要有酒、坨坨肉、酸菜湯、蕎粑和米飯,照例在開飯前由男主人將坨坨肉、酒、蕎粑端上祖先神龕祭祀,并大念祭詞“今天年吉、月佳、日子好,請祖先們速來享祭,保佑來年孩子玩耍的地方?jīng)]有疾病,牧羊的山坡不要出沒豺狼,雞覓食的天空不要盤旋老鷹,長出禾苗的地方不落暴雨冰雹,保佑來年五谷豐登,人丁無恙”。祭畢,全家人圍在一起享受美味的年飯。飯后,可以將一些剩飯喂給其他動物,祈求來年六畜興旺。
彝族年第二天
彝語“庫史庫格”,即耍年日,這天主要活動就是游玩娛樂和祭祀。
清晨早起先祭祖,吃完早飯后,由男主人祭鷹神,將裝有肉、粑等供品的竹籮筐掛在樹枝上,念誦祭詞“請山神享用,請谷神享用,請地神享用;山神不開口,虎豹不食羊;谷神不點頭,鷹不叼我雞;地神不同意,鼠不偷我糧。保佑我六畜平安”。祭畢,男主人要去砍肉,以便制作臘肉;女主人腌制肉品、制作香腸、照料家畜;孩子們則開始愉快地進行各種活動。
“偷”水“偷”菜 早晨起來,小伙子、姑娘們要各自背著水桶到河邊“偷”水,去別人家的地里“偷”菜,過程中保持不聲不響,不被別人察覺,即使途中相遇也要裝作沒看見沒聽見。因為在民間,人們認為過年有水、菜被“偷”進屋意味著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同時也是長輩對晚輩能力、膽量和智慧的考驗。
“玩豬腳” 早飯后,父母為孩子準備好煮熟的豬腳、蕎粑、米飯以及木勺、小刀等食品和工具一籮筐,由村寨長老帶領(lǐng)眾多孩子到安全避風(fēng)的地方開始活動。孩子們分工合作,拾柴的拾柴、壘火的壘火,一會兒支起大鍋。待村寨長老宣布活動開始,孩子們開始用小刀剔下豬腳上的肉,用手掰散蕎粑,同米飯一起放入鍋中。長老點火后翻動鍋中食物,待大雜燴炒好后,先向山神獻祭,并念誦祭詞“在歲末年首之際,‘庫史新年之際,請山神享祭,請谷神享祭,保佑孩子們來年吉利、平安”,以祈禱孩子們快樂成長。祭畢,大伙兒爭先恐后地開始用木勺盛飯分享美味。
體育活動 吃好后,孩子們開始進行各種體育活動。男孩子賽馬、摔跤、斗牛、斗羊;女孩子揀石子兒、帶小孩。
“支尼播” “支尼播”意為搜過年酒喝。這天,村寨里的男人們結(jié)對挨家挨戶地搜酒喝,直到喝醉后被送回家休息為止。他們的醉鬧、說唱,也為年節(jié)增加了喜樂氣氛。
彝族年第三天
彝語“庫史波幾”,即送祖日,這天的主要活動是送祖先回歸祖地。
第二天晚上男主人要守夜,目的是確保第三天清晨聽到第一次雞鳴,以免耽誤送祖的時間。在送祖前,女主人要熱好食物先行祭祀。有的人家將祭食分四份,分別放置在神龕上祭祖先,放在火塘右側(cè)慰安主人魂靈,放在火塘左邊祭祀五谷神,放在火塘下方祭祀六畜神和奴仆靈魂。這樣確保在送祖先的同時,對其他神靈予以安慰,以免他們隨祖先而去。家庭成員也要吃一點祭食,意為安魂。
祭畢,主人還要到門外將燕麥倒在馬槽里象征喂祖先的靈馬,以讓祖先乘快馬返回祖地,也要為祖先準備一些碎木作為盤纏。全家成員將祖先送至大門口,男女主人誦念“快快趕路回歸祖地,否則路上沒有同伴,請把平安留下,請把吉祥留下”,保佑來年家庭平安、五谷豐登,明年彝年再回來享祭。
送走祖先,也意味著年節(jié)基本過完。
節(jié)后拜年
拜年,彝語叫“覺固”,是彝族年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也是最后一項活動。各地時間不一,但多在彝族年第三天之后進行。拜年主要是人們之間互致問候,其中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最為隆重。普通人之間拜年要帶一些豬肉、豬頭、酒等禮品,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要帶更多“克勒莫伙”(彝語意為“拜年貨”),以向父母盡孝心。同時,父母也要回贈女兒和外孫禮品。
彝諺“為人心坦蕩,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過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頓飯,就不能招待客人”很好地體現(xiàn)了彝族人的熱情友好。他們以“彝族年是嘴巴的節(jié)日”形象地把彝族年與“吃”聯(lián)系起來,展現(xiàn)他們的愛吃習(xí)俗。作為崇尚祖先的民族,彝族年節(jié)的重要活動中都貫穿祭祖行為。這樣年復(fù)一年地傳承著民族年的經(jīng)驗,傳遞著本民族的心理情感。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