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這項中國古老游戲遠渡重洋,如今已成為外國人熱衷的桌上游戲。2016年11月28日至30日,美國麻將協(xié)會舉辦了第一屆北美麻將聯(lián)賽。各種膚色的西方人在牌桌上“拼殺”,嘩啦啦的洗牌聲中不斷傳出“吃、碰、杠、和”等極具中國特色的麻將術(shù)語。20世紀20年代,美國商人約瑟夫·巴布考克開始向西方介紹麻將,他撰寫的教程《麻將規(guī)則》被外國人昵稱為“小紅書”?,F(xiàn)在,在歐美國家,各種麻將協(xié)會風生水起。1999年,美國麻將協(xié)會成立,目的就是推廣這項古老的游戲。荷蘭是歐洲的“麻將橋頭堡”,這項游戲從這里發(fā)端,傳遍歐洲各國。2005年,荷蘭麻將愛好者成立了荷蘭麻將協(xié)會,隨后,歐洲各國麻將協(xié)會紛紛涌現(xiàn)。同年,澳大利亞、丹麥、法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荷蘭7國麻將協(xié)會倡議在丹麥注冊成立了歐洲麻將協(xié)會,并于當年舉辦了第一屆歐洲麻將錦標賽。截至目前,已經(jīng)有14個歐洲國家的麻將協(xié)會成為歐洲麻將協(xié)會的成員。
三分之一的歐盟民眾
一個人生活
德國著名統(tǒng)計機構(gòu)Statista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歐盟國家中,獨居人群的比例越來越高。2016年,歐盟各成員國平均有33%的民眾處于獨居生活狀態(tài)。來自歐盟統(tǒng)計局的數(shù)字顯示,德國獨自生活的人比例高達41%。這些獨居者大多數(shù)是單身,也包括一些有伴侶但喜歡獨居生活的人。獨居者的年齡范圍也不斷擴大,從喪偶的老年人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有。男女比例也較均衡。德國獨居比例還不是歐盟國家中最高的。北歐國家獨居比例更高。其中瑞典以52%的獨居率名列榜首。這意味著,瑞典一半以上的家庭只有一個人。丹麥人獨居的比例也高達43%。
耳環(huán)原是一種“刑具”
耳環(huán),我國古人稱之為珥、鐺,或稱為耳鐺、耳珠、充耳。耳環(huán)是如何起源的呢?歷史學家陳登原在《國史舊聞》一書中寫道:“穿耳一事,亦為古時邊裔之俗。其起因,當為俘到女子,恐其逃逸,故穿其耳,以便拘管,似與掠奪婚姻有關(guān)?!比艄嫒缟纤?,在耳朵上戴東西則最早不是裝飾物,而是為了防止婦女逃跑,加在婦女身上的一種“刑具”。后來,婦女慢慢發(fā)現(xiàn),這種“刑具”可以增加衣物裝飾的美感,就沿襲下來。
“新郎官”原指新科進士
“新郎官”現(xiàn)指新婚的男子,在古代,即多指剛剛金榜題名的新科進士?!袄伞痹诠糯侵改贻p的男子。從漢朝開始,“郎”還成為一般官員的代名詞。到唐朝,六品以下官員統(tǒng)統(tǒng)稱為“郎”,身居“郎”職的人稱“郎君”或“郎官”。從隋朝開始,朝廷采用科舉制(分科取士)的辦法選拔官吏。隋唐兩代對科舉考試極為重視,當時朝廷規(guī)定:凡考中進士的人,都要先分配到中央官署中掛職鍛煉,所任官職一般為校書郎、秘書郎。雖無實權(quán),且多為文職,但級別不低,政治待遇也不錯,時常能見到皇帝。緣于此,當時人們把新科進士稱為“新郎官”。
中國人為何討厭“三”
現(xiàn)實生活中,“小三”“癟三”“張三”都不是好稱謂。在成語中,凡是“三”和“四”搭配在一起的成語,多是貶義,如“朝三暮四”“丟三落四”“三妻四妾”等。“三”和其他數(shù)字配在一個成語里,也多是貶義,如“三長兩短”“三心二意”“三教九流”等。中國人為何老跟“三”過不去?原來,中國人有戀雙情結(jié),喜歡成雙成對,待客上菜必成雙,送禮要送“四合禮”,這是由中國人觀察世間萬物無不一分為二、對立統(tǒng)一而來:人分男女,氣有陰陽,人體器官眉、眼、耳、鼻孔、手、足、臂、腿,皆左右對稱。人們認識到偶數(shù)的合理性與美好,賦予它吉祥意趣?!叭笔瞧鏀?shù),不整齊、不規(guī)矩,總讓人看著不順眼,所以,只好在不少成語里被貶為丑角,此外,“三”在漢語里表示數(shù)字極限的意思。老子《道德經(jīng)》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到“三”就不往下說,后面就是無窮大。所以壞事、錯事做得多了,人們就把“三”扯上了。
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4000年前飯盒
古人到野外時會帶些什么食物?考古學家最新發(fā)現(xiàn)的4000年前的青銅時代木質(zhì)飯盒給出了答案。瑞士考古學家近日在瑞士西南部的伯尼茲阿爾卑斯地區(qū)的勒奇山發(fā)現(xiàn)了這一木質(zhì)飯盒,以及一些弓箭、繩索和皮革制品等器物。它們位于接近2700米山頂?shù)囊惶帋r石庇護所內(nèi)。通過碳14測年分析,這些器物應屬于約4000年前青銅時代的獵人或牧民。他們可能在山口的一塊大石頭下躲避風雪時留下這些物品。這一飯盒大體是圓形的,主體由瑞士松、柳樹和歐洲落葉松制成,盒內(nèi)還殘存有“神秘”食物殘渣。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這是由小麥、黑麥、大麥等多種谷物研磨成的粉狀物。專家認為,這些粉狀物在當時可能混合水或牛奶食用,因為登山時“只帶著面粉會更輕便”。考古學家說,被發(fā)現(xiàn)的飯盒和弓箭等證明青銅時代的山民中就有獵人存在,勒奇山口現(xiàn)在仍是主要獵區(qū),分布著大量巖羊、野山羊等獵物。不過,這些器物也可能是牧民留下的,他們攜帶弓箭以保護家畜免受熊或狼的捕食。
宋代“九百”指呆傻
北方人稱癡癲呆傻為“二百五”,猶江浙人稱“戇大”。癡癲呆傻非今人所有,各代亦有特稱。例如明代人稱“傻角”,清代人稱“呆大”等,惟宋人謂之“九百”。今人以“二百五”稱名,應始于古代官名“伍伯”。伍伯指官吏巡行時開路的小卒。古代“伍伯”義同“五百”?!逗鬂h書·曹節(jié)傳》中有“越駒營五百妻有美色”,韋昭《辯釋名》注曰:“五百,字本為伍伯。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shù)滥爸?,以?qū)除(閑雜)也?!比绻B鳴鑼開道這樣的差役活兒都干不好的人,多半腦子出了問題。所以用幽默含蓄一點的說法,五百折半,便成了“二百五”。“九百”又稱“九伯”,類似“五百”之義同“伍伯”?!熬挪敝熬拧?,與宋代的習俗大有關(guān)系。宋代的醫(yī)家避諱“顛狂(瘋?。保l(wèi)官干卒避諱“干”,皆相信陽過盛必致衰亂,故對數(shù)字中的“九”極不看好。干,易卦名,為九數(shù),故宋代俗稱精神不足、癡癲呆傻者為“九伯”、“干伯”或“九百”。
“當頭棒喝”是種佛教儀式
“當頭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它最初是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者的一種儀式。宋代釋普濟的《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中曰:“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說的是古代有個叫黃檗的傳佛禪師,他接納新弟子時有一套規(guī)矩,即不問原由地給對方當頭一棒,或者大喝一聲,而后提出問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要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同時每提出一個問題,都要當頭棒喝。黃檗禪師的目的是為了考驗對方對佛教的虔誠和領(lǐng)悟程度,告誡對方一定要苦讀深研,弄清佛法的奧妙。黃檗禪師的這種古怪的傳教方法,后來便被佛門采用并流傳。
【文稿】李 莉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