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玲
2017年8月底,在美國駐韓國大使的職位空缺將近半年之久,傳來了朝鮮半島問題研究專家車維德(Victor Cha)將被白宮任命為美國駐韓國大使的消息。據(jù)稱車維德目前正在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審核程序,為將來的履職做準備。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半島局勢面前,車維德究竟何時走馬上任還不確定,確定的是無論如何他都將會用自己的所學和所長來發(fā)揮作用,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半島局勢的發(fā)展。
言語中的半島爭斗
當前半島局勢發(fā)展呈現(xiàn)很多特點,其中之一就是相關各方最高政治領導人在言語中愈加激烈的措辭和情緒滿溢的表達,相互確保摧毀對方的喊話給整個東北亞局勢不斷蒙上陰影。譬如2017年8月8日,特朗普威脅說:朝鮮最好不要繼續(xù)威脅美國,否則他們將受到這世界前所未有的“烈火般的暴怒”。次日,朝鮮警告美國要在關島周圍襲擊,要讓關島被“烈焰所包圍”,稱特朗普的言論是“一堆廢話”。隨后,特朗普又予以強烈反擊,聲稱他所謂的“烈火般的暴怒”還不夠猛烈,并發(fā)推特警告對朝動武的方案“已經(jīng)確定并隨時準備實施”。針對這番言論,朝鮮在8月15日宣布其軍方制定了作戰(zhàn)計劃,將要向關島附近發(fā)射中程導彈,以此“掐住美國佬的氣管”;朝鮮領導人贊賞朝鮮軍方,表示會對“美國佬的愚蠢傻帽行徑”繼續(xù)觀察一段時間,之后再決定是否進行核試驗。9月19日,特朗普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將兩國言語上的爭斗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特朗普不僅稱呼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為“火箭俠”,認為他正在自尋死路,還聲稱美國在“大量的力氣與耐心”都已經(jīng)耗盡的情況下,可能要“徹底摧毀朝鮮”(特朗普在聯(lián)合國大會發(fā)言時朝鮮代表離開會場)。9月21日,朝鮮外相李勇浩用一則諺語回應了特朗普的演講:“狗在叫,而前進的步伐依舊?!?月22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則稱特朗普為“老廢柴”,并發(fā)表一份聲明正式回應特朗普的演講,稱這是“前所未聞的美國史無前例的粗魯無聊的演講,恰似瘋狗狂吠,神經(jīng)錯亂的特朗普應該注重遣詞造句”。
在美朝雙方言語之戰(zhàn)愈演愈烈之時,2017年8月15日,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在慶祝朝鮮半島脫離日本殖民統(tǒng)治、光復72周年活動上莊嚴地宣示“朝鮮半島不能再經(jīng)歷戰(zhàn)爭”。在這樣一個嚴峻的歷史時刻,這樣的宣示不能不讓人感慨和動容。
值得警惕和擔憂的是,2017年8月份以來,美國多家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同時刊登了美國情報部門流出的最新情報。這些刻意外泄的信息指出,美國各大情報系統(tǒng)都全面更新了他們對朝鮮核威懾能力的評估,將平壤儲備的核彈頭數(shù)量提高到了50枚以上,也認為平壤最快在一兩年內(nèi)可以取得以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
稍微回顧一下歷史,就會有一種“往日情景再浮現(xiàn)”的不祥之感?!?·11”之后,小布什政府在決定攻打伊拉克之前也是有大量的所謂情報信息被公布,劍指薩達姆·侯賽因政權的合法性,認定薩達姆政權擁有大量的生化武器。然而,事后證明這不過是小布什政府在決意攻打伊拉克之前所刻意采取的“暖身”動作,是一種欺騙。
當透過媒體看到、聽到各方的言論,尤其是美朝雙方日漸激烈的隔空言語戰(zhàn),內(nèi)心難免會涌出疑惑和擔憂:半島和平還有多大的希望?如何改變才能使和平更有保障?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過:改變一個人的詞匯,就能改變他的生活乃至整個生命。因為改變一個人的詞匯,其實是改變一個人的主導意識,從一個詞匯的轉移和刪除到另一個詞匯的遷入和嵌入,首先一個區(qū)域,然后再至全局,此時此地的此人,已非故人。
想象一下美朝雙方相互理解和支持的言語,想象一下特朗普和金正恩坐下來神情放松握手言歡的場面,會是什么樣呢?似乎無從想起,因為和現(xiàn)實的反差太大了。毫無疑問,目前要改變美朝雙方最高政治領導人的對話詞匯似乎異常艱難。回顧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詞匯背后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情緒宣泄,還是雙方延續(xù)了大半個世紀的指責、失望、恐嚇、懲罰等痛苦甚至屈辱的記憶,這其中還包括了韓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整個局勢由此變得更加盤根錯節(jié),復雜無比。
半島問題在這樣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在多種力量的助推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漩渦,不斷滑向那越來越黑暗的無底洞。其中所有相關的重要人物,既是漩渦的制造者,也是隨渦逐流的波浪,美國駐韓國大使正是這樣一個角色。
旋轉門前人
在美國,政府官員與學者、商人之間的雙向流動十分頻繁,這種政商和政學之間的雙向流動,即美國政治中著名的“旋轉門”現(xiàn)象。車維德作為一位研究朝鮮半島問題的學者,目前正處于旋轉門前。
自從2017年1月美國前駐韓國大使離職以后,這一職位一直空缺,美國駐韓國大使館的工作一直由美國駐韓國臨時代辦馬克·納珀主持。早在2017年6月,韓國媒體就傳出白宮有意提名車維德出任駐韓國大使的消息。《華盛頓郵報》在2017年8月底指出,美國白宮已經(jīng)將車維德作為第一候選人,正在對其身份和財務進行審查。
車維德于1959年12月8日出生于紐約, 1983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jīng)濟學學士學位,1986年從牛津大學獲得哲學政治學和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的主題是“結盟而非對立的美日韓安全三角”。從1995年開始,他一直在喬治城大學任教。在過去20多年里,車維德作為學者撰寫了大量有關朝鮮半島、中國和日本問題的文章和專著,其文章分別發(fā)表在《外交》《國際安全》《亞洲研究》等知名的刊物上。其著作《日內(nèi)瓦框架協(xié)議和韓國的未來》《朝鮮核武器 接觸戰(zhàn)略的辯論》等均與東北亞地區(qū)研究尤其是半島問題有關。車維德所寫的《不可思議的國家:朝鮮的過去與未來》一書,曾被《外交事務》雜志評選為2012年“亞太分析的最佳圖書”。 他還分別在斯坦福大學與哈佛大學任職工作,并做過兩次富布萊特學者,擔任過胡佛國家研究員。他還曾作為獨立顧問,在美國國會就亞洲安全問題進行聽證,也是許多美國主流媒體客座分析員,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
2004年,車維德進入小布什政府出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任,主要負責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太平洋島國事務。從2006年7月開始,他也作為六方會談副代表直接參與和朝鮮的對話。由于工作表現(xiàn)出色,他在白宮任職期間兩次被授予杰出服務獎。
強硬派主張
車維德目前在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擔任亞洲研究項目主任,同時兼任喬治城美中議題對話項目教授咨詢委員會委員。自2009年起,車維德在華盛頓智庫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擔任高級顧問及首任朝鮮事務首席研究員。除了在2011年領導成立亞洲研究碩士項目,車維德還于2014年組織創(chuàng)建了“喬治城亞洲事務期刊”。
毫無疑問,車維德熟悉并鉆研朝鮮半島問題二十多年,是名副其實的專家學者,在相關問題上擁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斷,這種看法和判斷無疑會隨著他的就任發(fā)揮實際的效果。那么如何評價車維德在半島問題上的觀點呢?
從美國對朝鮮戰(zhàn)略的部署來看,車維德所持的觀點可謂強硬派。例如, 2017年2月27日,車維德曾經(jīng)在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上就朝鮮問題進行闡述,并向特朗普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包括推進“薩德”部署、持續(xù)對朝鮮實施制裁等。2017年4月25日,他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的聽證指出:朝鮮威脅的持續(xù)存在將為強化和密切韓美同盟提供契機;美日韓應該加強在半島問題上的協(xié)調,明確朝鮮對三者之一的攻擊將視同為對三者的同時攻擊;在經(jīng)濟和能源方面加強對韓國的支持,積極支持韓國在東盟以及南中國海所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
由此可見,車維德正式履職上任后,美韓同盟關系將會有所加強,他也會積極推動美韓日三方在解決半島問題上的團結,中國在半島問題乃至南海問題領域的話語權和利益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沖擊。
朝鮮半島核問題是當前東北亞安全局勢中最具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因素,也是當前亞太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高度聚焦的熱點安全問題。目前,似乎沒有人能明確把握半島局勢未來的具體走向,不確定性仍舊是半島局勢最突出的確定性。正如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在分析朝鮮問題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國際形勢就是在國與國之間對具體問題的處置和應對所引發(fā)的波瀾涌動,國家之間出現(xiàn)的緊張關系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相互折沖,甚至導致局勢走向與預期不同的方向。”在這樣一個相互折沖的波瀾涌動中,美國駐韓國大使就如這漩渦中的波浪,其角色和地位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車維德曾經(jīng)在2012年電影《赤色黎明》中本色出演一個小配角,至于他在半島問題上最終扮演的角色,我們將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