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麗娟,王 蓓,王開慧,杜艷鳴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普外乳腺病科,江蘇 南京 210036)
乳腺癌化療患者應用三向瓣膜PICC與耐高壓PICC對照研究
解麗娟,王 蓓,王開慧,杜艷鳴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普外乳腺病科,江蘇 南京 210036)
目的探討三向瓣膜PICC與耐高壓PICC在乳腺癌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80例乳腺癌術后置入PICC進行化療的患者,按置管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奇數(shù)為觀察組,置入三向瓣膜PICC;偶數(shù)為對照組,置入耐高壓PICC,每組各90例。觀察比較2組患者導管末端到位情況、PICC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置入PICC時,觀察組導管末端一次到位率高于對照組,PICC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乳腺癌化療患者,可選擇三向瓣膜PICC,置管時導管末端一次到達理想位置率較高,PICC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
PICC;三向瓣膜;耐高壓;乳腺癌
目前臨床常用的有三向瓣膜式PICC及耐高壓PICC,三向瓣膜式PICC是第2代PICC,它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專利設計,導管的末端是鈍圓的封閉結構,開口位于側壁,是Groshong三向瓣膜,輸液時瓣膜向內開放,使用間歇導管瓣膜自動關閉,可以有效防止血液返流、空氣栓塞及管腔堵塞等[1]。但臨床上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三向瓣膜PICC在危重患者的應用中受限,如不能推注造影劑、補液速度不能滿足需求、患者無法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等。耐高壓PICC導管具有耐高壓注射、多通道同時給藥、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等優(yōu)勢,適用于需要多次增強CT掃描時注射造影劑的患者,與三向瓣膜PICC相比,更能滿足危重、搶救或重大手術的需求[2]。2種導管是否適用于所有患者,還是根據(jù)患者的不同情況針對性的選擇不同導管,本研究針對這個問題對2種導管在乳腺癌患者使用過程中進行了對比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2015年3月—2016年2月,選取我院乳腺癌術后置入PICC進行化療的患者180例。手術方式:單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均為全身麻醉手術者。納入標準:愿意配合本研究;在我院門診進行PICC導管維護者;置管側肢體無功能障礙;單側乳腺癌行健側置管;PICC留置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不愿意配合本研究;置管側肢體有功能障礙者。按置管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偶數(shù)為對照組(90例),奇數(shù)為觀察組(90例)。觀察組90例,均為女性,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18例,高中31例,大專及以上33例;年齡(47.9±7.6)歲;穿刺點位置:肘上(5.5±1.8)cm;留置時間:(135.8±19.8)d;貴要靜脈 79 例,肱靜脈 11 例。對照組90例,均為女性,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25例,高中 28例,大專及以上31例;年齡(48.9±9.8)歲;穿刺點位置:肘上(5.3±2.1)cm;留置時間:(141.9±20.7)d;貴要靜脈 81 例,肱靜脈 9 例。2 組患者使用導管均為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穿刺方法均為B超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穿刺點位置、留置時間、置管靜脈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選擇導管 觀察組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4 F單腔三向瓣膜式PICC,對照組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4 F單腔耐高壓PICC。單腔三向瓣膜式PICC,硅膠材質,末端為三向瓣膜,使用間歇呈關閉狀態(tài),重力流速7.0 mL/min,禁止進行高壓推注及測量中心靜脈壓,修剪時機為置管后,導管接正壓接頭,使用0.9%氯化鈉溶液10~20 mL進行脈沖式沖管,即連續(xù)性沖-停-沖-停,再用10 U/mL的稀肝素溶液5~10 mL封管;單腔耐高壓PICC,聚氨酯材質,重力流速21.2 mL/min,可進行高壓推注及測量中心靜脈壓,修剪時機為置管前,導管接正壓接頭,沖管及封管方法同觀察組,先分離注射器,再關閉拇指夾,同時在拇指夾外面以橡皮筋固定,防止拇指夾彈開。
1.2.2 置管長度測量 2組患者取平臥位,上肢外展90°,從穿刺點開始測量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3肋間為導管置入長度[3]。
1.2.3 穿刺方法及人員資質 2組患者穿刺方法均為B超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穿刺由科室具有PICC穿刺資質的4名護士完成,要求:工作5年以上;擁有PICC穿刺證書;經考核具有PICC穿刺資質;已完成經B超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置管50例以上。
1.2.4 導管維護 2組患者攜管期間均在我院PICC門診維護導管;術后2周給予康復操鍛煉[4],包括屈肘握拳運動、收展運動、前臂運動、擴胸運動、上舉運動、伸展運動、體轉運動、整理運動。每天9:00和20:00各做1次,每次約20 min,PICC拔管前30 min做1次。
1.3 觀察指標
1.3.1 評估導管末端到位情況 將導管末端位于胸片上第6—第7胸椎之間為理想位置,一次到位指導管末端一次到達理想位置,不用2次調整;位置過淺指導管末端位于上腔靜脈入口至第5胸椎處;位置過深指末端位置位于第8胸椎以下;末端反折指胸片示導管末端向上反折;導管移位指置管后導管位于上腔靜脈以外的血管內[5]。
1.3.2 評估PICC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皮疹,貼膜處皮膚發(fā)紅有點狀隆起或水皰,患者主訴癢感明顯。(2)局部感染,根據(jù)導管相關性血液感染診斷標準,具備1項即可診斷[6]:①高熱、寒戰(zhàn)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拔管后癥狀消失;②導管出口部位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③外周血培養(yǎng)和導管血培養(yǎng)陽性且為同一菌種。(3)機械性靜脈炎的判斷標準[7]:I級,穿刺點疼痛、紅腫,但靜脈無條索狀改變和未觸及硬結;II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改變,但未觸及硬結;III級,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IV級,置管靜脈疼痛、紅腫,靜脈條索長度>2.5 cm,有膿液流出。觀察期間,出現(xiàn)I級以上(含I級)的靜脈炎表現(xiàn),就視為發(fā)生靜脈炎。(4)導管堵塞,指置入的導管部分或完全堵塞,輸液不暢,無法抽到回血,排除導管受壓或打折等情況。(5)靜脈血栓形成:指PICC置管后,由于穿刺或導管直接損傷血管內膜以及患者自身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作用使PICC所在血管內壁及導管附壁形成血凝塊,行血管超聲檢查證實有血栓形成。(6)導管脫出:患者PICC自置入至拔除期間發(fā)生導管外露長度增加>0.5 cm,且X攝片示其尖端位于上腔靜脈以外為脫出。(7)導管破裂:本研究觀察體外導管破裂,主要表現(xiàn)為輸液時穿刺點或導管體外部分滲液,肉眼可見導管有破損。(8)拔管困難程度:根據(jù)拔管難易程度,分為4級[8],Ⅰ級為拔管順利,無牽拉感;Ⅱ級為拔管過程中有牽拉感;Ⅲ級為拔管過程中有Ⅱ級的牽拉感,并出現(xiàn)彈性回縮動作;Ⅳ級拔管不暢,無法拔出。Ⅰ級為無拔管困難,Ⅱ~Ⅳ級為拔管困難。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2組乳腺癌化療患者導管末端到位情況的比較 置入PICC時,觀察組導管末端過深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導管末端一次到位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2組乳腺癌化療患者導管末端到位情況的比較(例,%)
2.2 2組乳腺癌化療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2組患者均未發(fā)生靜脈血栓形成,對照組乳腺癌化療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2組乳腺癌化療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例)
3.1 乳腺癌化療患者置入三向瓣膜PICC導管末端到位情況優(yōu)于耐高壓PICC 由表1可見,觀察組導管末端過深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導管末端一次到位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首先,耐高壓 PICC為聚氨酯材質,具有生物配伍性和極好的抗張強度,能隨著體內溫度升高而變軟[9],因而在置管送管成功抽離導絲時容易出現(xiàn)甩尾現(xiàn)象,即導管末端向上反折,對照組在置管初期出現(xiàn)4例末端反折,置管后在無菌操作下拔出5~10 cm再次送入導管,拍胸片示導管在位。其次,耐高壓PICC為前修剪式,對體外測量的要求更高,置管人員在修剪時抱著寧長勿短的心態(tài),導管末端位置過深的例數(shù)(16例)明顯高于三向瓣膜PICC(3例),結果導致在體外的導管過長,增加了固定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導管脫出的風險,而一旦置管失敗,需更換穿刺部位時,導管的長度是否合適也是需要考慮的。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患者PICC置管可選擇雙側上肢,乳腺癌手術的特殊性讓置管優(yōu)先選擇健側上肢,雖然賈愛玲等[10]認為可以進行患肢置管,但必須選擇患肢無腫脹、術中血管無損傷的進行,這也帶來了局限性,而且乳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即為患肢腫脹,另一方面PICC置管后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肢體腫脹發(fā)生率為12%[10],如此高的發(fā)生率也讓操作者盡量避免選擇患肢置管,可選擇的血管范圍縮小,對操作者的置管要求更高。
3.2 乳腺癌化療患者置入三向瓣膜PICC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耐高壓PICC 由表2可見,對照組乳腺癌化療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對照組發(fā)生導管堵塞有5例,觀察組未發(fā)生導管堵塞,究其原因,觀察組采用三向瓣膜PICC,末端的瓣膜在輸液間歇關閉,有效避免血液回流,據(jù)報道,不同導管堵塞發(fā)生與PICC瓣膜有關[11],有瓣膜PICC明顯低于無瓣膜PICC。三向瓣膜與耐高壓PICC均有可能發(fā)生拔管困難,拔管困難是PICC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拔管過程出現(xiàn)牽拉感或彈性回縮[12],無法正常拔出導管,原因主要有血管痙攣與收縮、導管異位、靜脈炎、感染和血栓形成等。而在臨床上,比較多見的為血管痙攣與收縮、血栓導致的纖維蛋白鞘導致的纏繞所致。纖維蛋白鞘是血栓的一種,廣泛存在于所有類別的中心靜脈導管[4]。對于血管痙攣與收縮導致的拔管困難,讓患者放松心情,同時給予上臂熱敷后能夠有效緩解血管痙攣,解決拔管困難,但對于纖維蛋白鞘導致的拔管困難則沒有效果,尤其是耐高壓PICC,導管的前修剪設計讓管道和血液直接相通,增加了血液返流的機會,促進了血栓的形成。本研究2組患者置管后2周給予康復操鍛煉[4],康復操鍛煉可促進上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減少了靜脈血栓的形成。
三向瓣膜PICC的導管脫出率低于耐高壓PICC,主要原因:(1)三向瓣膜式的導管外露長度適宜,利于固定,目前對于 PICC外露長度5~7 cm為宜[13],而臨床上基本能夠符合此要求。而耐高壓導管的尾端鍥型設計要求外露部分在0~1 cm,這樣既可以起到一個穿刺點填塞的作用,又利于貼膜的妥善固定,但臨床上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外露部分偏長,增加了固定的難度,使導管脫出的風險大大增加;(2)三向瓣膜PICC材質為硅膠,耐高壓PICC的材質為聚氨酯,在體外硬度大于硅膠材質,較硬的導管對患者手臂活動影響較大,而且容易反復進出穿刺口,以致導管脫出率增加。三向瓣膜式PICC由于是后修剪式,專用的連接裝置導致了在攜管過程中較易出現(xiàn)導管破裂,導管體外部分U型或C型的固定方式,手臂的活動會導致連接處導管破裂,這也是后修剪式PICC的一個弊端,但可以替換的連接裝置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但帶來的后果就是需往外拔出導管若干長度,導致位置偏淺,如果脫離上腔靜脈則導管不可繼續(xù)使用。而耐高壓式PICC體外部分較粗而且質地硬,很少發(fā)生導管破裂。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無論是觀察組還是對照組,與肢體活動相關的并發(fā)癥如導管脫出、導管破裂均發(fā)生于PICC置于優(yōu)勢上肢的患者,優(yōu)勢上肢的頻繁活動容易影響導管,導致出現(xiàn)脫出、損壞的情況發(fā)生。
[1]呂 萍,張超元,陳耀麗.三向瓣膜式PICC的臨床應用與置管并發(fā)癥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60-361.
[2]張 燕.耐高壓注射型PICC與三向瓣膜式PICC的臨床應用比較[J].護理研究,2012,26(8C):2265.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24.030.
[3]張曉菊,胡 雁,李全磊,等.PICC體外測量方法的系統(tǒng)評價[J].護理學 雜 志,2014,29(6):78-82.DOI:10.3870/hlxzz.2014.06.078.
[4]解麗娟,王開慧,韓 玲,等.康復操預防乳腺癌術后患者PICC拔管困難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5,22(5):58-60.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5.058.
[5]李 健,李 靜,李淑蘭,等.PICC置管體外測量長度與理想置管深度的關系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15):65-66.DOI:10.3870/hlxzz.2010.15.065.
[6]安自民.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菌群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血液凈化,2012,11(10):530-532.DOI:10.3969/j.issn.1671-4091.2012.10.003.
[7]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 Infus Nurs,2006,29(1):1-92.
[8]何 華,劉 利,張 敏,等.濕熱敷在預防 PICC拔管困難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2012,26(12A):322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34.027.
[9]邵秋月,高利琴,葉彩仙,等.頭頸部腫瘤患者應用耐高壓雙腔 PICC的護理[J].護理學報,2013,20(11A):59-60.DOI:CNKI:SUN:NFHL.0.2013-21-021.
[10]賈愛玲,李兵暉,杜美春.早期護理干預對PICC在乳腺癌患肢中的應用[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8):850-852.DOI:CNKI:SUN:YYSO.0.2010-08-057.
[11]Ong C K,Venkatesh S K,Lau G B,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roximal Valve Polyurethane and Distal Valve Silicon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J Vasc Interv Radiol,2010,21(8):1191-1196.
[12]陳 萍,吳 啟,吳桂梅.PICC拔管困難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護理 學報,2009,16(10A):71-72.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9.19.025.
[13]鐘華蓀,張振路.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
[本文編輯:謝文鴻]
R472.9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17.072
2017-05-25
解麗娟(1979-),女,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學歷,主管護師。
王 蓓(1970-),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學歷,副主任護師,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