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 嶸
家 風
崢 嶸
本期刊物的一大看點是:家風。
家風可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獨特形態(tài),通常指的是由父母或祖輩提倡并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xiàn),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標尺。好的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他們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生息發(fā)展。
家風一詞,據(jù)稱最早見于西晉文學家潘岳的《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綰發(fā)綰發(fā),發(fā)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p>
歷史文獻中提及的家風,往往蘊藏著對傳統(tǒng)的繼承。例如“不墜家風”“世守家風”“克紹家風”以及“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等。然而,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的也是一個家庭的氣質(zhì)和風尚,并不一定具有正面的意義。有的家風可能是勤奮儉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有的家風也可能是狡詐刻薄、游蕩為非、忿戾兇橫。于是家風的好壞也關乎政風、黨風、世風,以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家風建設,叮囑我們說: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中華兒女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在近年反腐敗斗爭中,我們看到“全家貪腐”“父子貪腐”“夫妻貪腐”的案例不在少數(shù),觸目驚心,教訓深刻。本刊組織編發(fā)的這一輯“清廉家風”文學作品,旨在向人們倡導一種廉潔儉樸、勤勉持家的良好家風。這些作者家庭背景不一,職業(yè)也不相同,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盡相同,但講述的故事,都體現(xiàn)了耕讀、忠厚、清廉這些美好的品質(zhì)。這其中有記述作者生活體驗的散文,也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說,貌似閑話家長里短,卻構思巧妙,細膩感人,潤物無聲,傳導出一種以文化人的正能量。
女詩人冼曉云是梧州詩壇近年嶄露頭角的新秀,本刊對她的詩作進行推介,她的作品具有女性特有的婉約,頗有清照之風。同時刊出的幾篇詩評對此已經(jīng)作了充分闡釋,在此不再贅言。其中詩人何德新以詩歌體裁撰寫的詩評,以詩評詩,形式新穎,也令人眼前一亮,值得一讀。
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我們特別刊發(fā)黃積卓的《40年前我所經(jīng)歷的高考》和李寬林的《恢復高考初年瑣憶》,他們分別從當年考生和教師的角度,對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憶述。高考,改變了無數(shù)青年的人生,也改變了國運,其深遠意義歷久彌新,也給無數(shù)中國人留下刻骨銘心的人生烙印。
本期還有一篇“壓軸”作品是李俊康的《牟子“歸蒼梧”與“云山古佛場”》,蒼梧人牟子是中國佛教傳播的先驅(qū),是廣西悠久歷史上一位值得大書特書、深入研究的文化名人。他的故事,也算一個古老的“廣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