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0日,胡歌出生于上海一個普通的工薪家族。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xiàn)出了演員的天賦。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天賦異稟的他被上海電視臺小熒星藝術團選中。中學的時候,胡歌又成功當選了上海教育電視臺《陽光少年》欄目主持人。他曾在上海東方廣播電臺身兼多個欄目的主持人和記者,做過雜志的學生編輯,參與過各大活動,成為小有名氣的少年明星。
在上戲表演系一年級的時候,胡歌的朋友給上海唐人電影制作有限公司投拍的電視連續(xù)劇《書劍恩仇錄》配音,當時胡歌也去了,因此與導演相識,之后與唐人公司簽約。2005年剛畢業(yè)就拍攝了紅極一時的《仙劍奇?zhèn)b傳》,23歲的“逍遙哥哥”大火,成為一代古裝偶像。
那時候的胡歌,是多少少女的夢中情人啊。然而,過于順風順冰的人生背后,可能隱藏了—個巨大的危險。
2006年8月29日晚,滬杭高速嘉興路段,胡歌與女助手張冕乘坐的現(xiàn)代旅行車,與一輛廂式貨車發(fā)生追尾碰撞。助手搶救無效身亡,胡歌右眼重傷,臉和脖子加起來縫了一百多針。
24歲的這場車禍,使胡歌的人生一下子從巔峰跌落到了谷底。
縫了針的眼睛不能哭,胡歌就把頭放的很低很低,讓眼淚掉在地上。自殺和放棄他都想過,但他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他說:“車禍撞碎的不是我的臉,是我的面具?!?/p>
那時候的胡歌正在拍攝新版的《射雕英雄傳》,金庸得知實情后,對胡歌非常關心,寫下“度過大難,將有大成,繼續(xù)努力,終成大器”送給胡歌。胡歌沒有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
在治療和康復的時間里,黃磊給他推薦了柏楊大師的書、易中天老師的《百家講壇》,是這些書,成為胡歌那段最黑暗艱難時光的精神寄托。胡歌曾說,在那段最消沉最無助的日子里,是閱讀讓他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讀書,可以幫助人們從痛苦中走出來,而進行寫作,則是通向自己心靈的最佳方式。
胡歌開始在娛樂雜志上開專欄,在《照鏡子》這篇文章里胡歌這樣描述自己的心境:
“車禍創(chuàng)傷了我的容貌,也沖擊了我的內(nèi)心。每次當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拿起鏡子的時候,我都渴望能在鏡子里尋找到勇氣和力量。鏡子的語言簡潔而充滿了智能,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夠讓我真正重新站立。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胡歌把在恢復期間閱讀的點點滴滴匯集成了一本書——《幸福的拾荒者》?!斑@場車禍就像上天的恩賜,讓一直無法靜下心思考學習的我忽然有時間去充電?!?/p>
那些不演戲的日子,胡歌會把自己丟進書堆里,作為一個讀者,就像做一個演員,分享著故事里的喜悅,也領悟了什么最值得珍惜。
繁華世界里,越讀,越明白自己。
很多時候,以為讀過的書都成了過眼云煙,其實它們是潛在的,在氣質(zhì)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胡歌看過的書,走過的路,已經(jīng)融進了他的骨子里,化作了他的氣質(zhì)。
回歸的胡歌,在閱讀中被重新洗禮。如今的他,一言一行皆值得人稱贊。他更加懂得如何去尊重、去感恩、去回報、去做自己。就像他在《瑯琊榜》中一句臺詞:
“既然我活了下來,就不能白白地活著。”
生命只有一次,就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他會細心地去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也會謙遜地向別人學習,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他的老師,胡歌正是這么一個溫柔、細膩而又謙遜有禮的男人。合作過的演員,上至鄭佩佩這樣的老戲骨,下至吳磊這樣的小鮮肉,都能和他成為朋友。
金鷹節(jié)頒獎典禮上,拿到最具人氣男演員獎,他說是因為自己幸運;對于老戲骨李雪健只帶一位隨行人員而自己帶了三個,他感到慚愧;想起林依晨當年告訴他的那句“用生命在演戲”,他心懷感激;看到德高望重的鄭佩佩高齡依舊親力親為,他心生敬佩。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懂得追隨自己的內(nèi)心。胡歌清醒地知道什么樣的路是適合自己的,在經(jīng)歷過一切之后,看透浮華的他,已經(jīng)不再重視名利。榮譽對他來說不足為重,演戲只是職業(yè),學習讀書是人生最終的意義。
胡歌的經(jīng)歷使他早早地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除了他的隨筆《幸福的拾荒者》,網(wǎng)上還流傳著一份胡歌推薦的書單。
書單中,從《解憂雜貨鋪》《孤獨小說家》《菊與刀》《西方哲學簡史》《烏合之眾》到《瓦爾登湖》《新月·飛鳥》《小王子》再到《納蘭詞》……小說、散文、詩歌、社會學、哲學書籍盡在其中。
作為一個男人,他溫柔、風雅,記人之恩,學人之長,他以一顆善良、細膩的心,去善待這個世界,善待身邊每一個人。
作為一個演員,他謙遜、敬業(yè),他視人氣如浮云,他舍得花時間充實自己,善于用生命去演戲。
在如此浮躁的娛樂圈,他能通過閱讀,保持住最真誠的初心,這份姿態(tài),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摘自灼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