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忠
2017年9月20日午夜,手機響了。“報告老師,瘦子桂學誠是正高了。”那個夜晚,我沒有睡意,一直興奮到天發(fā)亮。
正高就是教授,但是在稱呼小學教師時,多稱正高,而少稱教授。時間過去一個月,對此,我還是想不通,何故?偏重應用而缺乏理論使然;囿于狹窄校園而無高樓大廈之故;發(fā)表少且不上核心期刊;參與的研究性會議缺少“大腕大咖”……
學生時的印象
小桂是我剛剛調回故鄉(xiāng)時的學生。這個學生有點兒“扯眼睛”:瘦高個,清癯,一副仿玳瑁眼鏡剛好把他的那雙眼睛放大;頭發(fā)樣式像五四青年,在留平頭的同學里一站,形象比較特殊。一說上體育課,他就緊張。見他在體育課上不出力,我就覺得奇怪。這個非常好學、好問的學生,從不親近體育教師,蹊蹺地觀察了一陣子,終于有了結論:原來他愛出汗。夏天還好,冬天出汗后又上課,往往要感冒。班主任知道這個情況后,用舊毛巾為他縫了兩件背心,出汗后脫去背心再去上課。那個時候,一周只上兩節(jié)體育課,背心夠用。
從這個節(jié)點開始,桂學誠似乎稍微活躍了一些,參加運動的次數(shù)多了,動作更加標準,也收到了教師的表揚。輪到小組做清潔時,他一定會把倒垃圾的活兒攬給自己,來回300多米,重輕變化,覺得爽快。班主任悄悄地告訴我:“小桂的聲音洪亮些了,去當小學教師,沒有職業(yè)障礙。”
分配工作
20世紀80年代,中師生無需自己找工作,全是計劃分配,必須服從。
小桂的父親是中學教師,很受學生喜歡。在高中,物理和語文都能教且教得好的并不多,桂爸就是其一。他能夠吹口琴,而且是復音口琴。對于畢業(yè)分配,桂爸十分緊張。他擔心自己那個尚好教師坯子的孩子,剛跨進職業(yè)門檻就被放到農村小學,特別是村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孩子果真被派到村小,而且是只有兩個教師的村小。一位是57歲的男性民辦代課教師,一位是即將生孩子的老師,等著桂學誠去頂替。
桂爸郁悶得很,只能悶在心里,沒有任何辦法。
轉機
小桂上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讓學生的眼睛都亮了。他感到了這種亮,是從課前課后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的。他雖然感受到了,但說不出原因,不知其中含義。接著,他上算術課、美術課、體育課,學生雖然聽話但書寫和朗讀存在明顯的缺陷?!斑@就是農村小學的特點吧,唱讀,教師提醒過我們這批到農村的同學?!?/p>
桂爸星期天來到村小。鄉(xiāng)親們熱情地招呼父子,鄒老陪他倆串門過午。桂爸問大家:“他的課上得咋樣?”鄒老搶著說話:“桂老師會上課,比我上得好。學生喜歡聽他讀課文,說比唱歌還好聽?!?/p>
飯后,桂爸往鄉(xiāng)上去,向教辦主任提議:“村小星期天上課,放星期一,怎么樣?我想讓兒子在城里看半天課,參加半天教研活動。”桂爸不知道人家會怎樣回答這個奇怪的問題,心中忐忑。他也怕聞葉子煙的味道,立時要拔腿告辭。但是那位老教辦把煙桿鍋一敲,緩緩地給桂爸一個驚喜:“桂老師,就這樣說定了。這個村小,星期一不上課?!苯又€補充道:“村小的教研活動怎樣開展?一直是塊心病。鄉(xiāng)下課堂與城里的相比,感到慚愧,誤人子弟??!以后,其他村小是不是都這樣安排,恐怕也難。他們愿不愿意放棄星期天?誰也說不準!”
桂爸的眼睛發(fā)熱,想不到在這里遇上知音?!叭f萬沒有料到,在這里碰上真懂教育的鄉(xiāng)干部?!惫鸢滞榈貙剔k主任說:“我給你當助手,不要報酬。每個星期天聽一個村小的課,把教學抓一下……”他們的手使勁地握著。天將轉暗,桂爸才離開鄉(xiāng)政府。
初涉教職與自學計劃
桂家父子研究了小桂的進修計劃。桂爸的心思是,孩子要成為有學問、受學生親近、受家長喜愛的小學教師。他不曾想要孩子今后教中學,也不想孩子去大城市的豪華學校,就教農村學校,而且教得有樂趣、有滋味,自己滿意。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決心單打獨斗地把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起來,不能因為身處農村就被耽誤。
桂爸認為,當好班主任和站穩(wěn)講臺是基礎,沒有這兩樣功夫,一切都是廢話。把班主任干好是第一件事。當時那個班是二級復式,一、四年級混班上課,共52個學生。小桂首先從學生穿戴的清潔、整齊入手,而后訓練入座、起立及問候,再就是取用教科書和文具,一步一步地著手建立秩序。訓練三天,他就讓生活委員和值日生檢查督促。其次是抓閱讀訓練。小桂的朗讀很有示范性,學生的朗讀進步飛快。家長在出工前三三兩兩地到教室外聽一陣才樂樂呵呵地下田。桂學誠后來明白了,鄉(xiāng)親們喜歡扭秧歌,有樂感,能夠分辨朗誦的好壞。他們在讀書姿態(tài)、音量等方面的訓練并沒有花太多的工夫,示范好,模仿就易。桂爸對此心中有數(shù),小桂同意這個觀點。父子想方設法地為村小學生尋找課外讀物是在一個月以后。他們不打算找小人書。在桂學誠讀過的小學,他們收集了101本故事書,沒有復本。星期二帶到村小,學生樂開了花。大同學讀給小同學聽,閱讀生活著實豐富起來。
“無用”的思考
二級復式,麻煩在于其間存在干擾,這在小桂開始上課時就有感覺。桂爸請教中學的教導主任,這教導主任有一些經(jīng)驗。他說:“研究這個問題沒有價值。上學的娃娃多了,復式會被淘汰,干擾就沒有了嘛?!薄安贿^,課上得好,學生專注,干擾就少。硬生生地設計教法,要把響動錯開,難?!?/p>
一個偶然,小桂發(fā)現(xiàn)讓兩個年級的學生分別聽講和作業(yè),音量適當放輕,干擾并不嚴重。父親聽孩子說起這件事,很高興。他幾乎是命令小桂,把這個經(jīng)驗寫出來。
改呀改,短文四易其稿,成了。小桂回到鄉(xiāng)下,父親把文章看了又看,決定專制一回,跑到雜志社替小桂投稿。事后,桂爸表示這樣做不妥,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投稿。當時,通訊投稿花錢,反正認識編輯,就跑一趟吧。
處女作刊發(fā)以后
兩個月剛過,處女作發(fā)表了,是在雜志比較顯眼的位置。小桂覺得文章有點詞不達意,父親也認為可以再講究一些?!熬驮俑囊槐椋褍善遄臃旁谖募A里,當作警鐘,經(jīng)常提醒?!?/p>
從這件事開始,小桂用一個備課本寫日記——《班主任工作日記》。他覺得許多現(xiàn)象應該記錄下來。比如,誰的作業(yè)寫得條理分明、格式不錯;誰進教室,人擠時不忙,總是最后一個跨門檻;掃把從來都是干干凈凈的,誰在打理……現(xiàn)象描寫細致、生動,再加上適當評析,心里就有了愉悅感。鄒老讀后有感想,也動手寫了。endprint
一個學生在鄒老的日記本里表現(xiàn)入微,小桂看了特別激動。他說:“你把這個故事寫成文章,星期一回城時,讓我爸替你投稿?!苯?jīng)過一番推讓,這篇稿子由小桂執(zhí)筆,鄒老改定,以兩個人的名義發(fā)表,當月見刊。小桂的姓名出現(xiàn)在注腳,“桂學誠參加寫稿”。
村小并入中心校
小桂入職的第四個年頭,村小到鄉(xiāng)上的道路改成水泥路。上學放學,七歲的孩子來回只需要40分鐘,村小就并到了鄉(xiāng)中心校。桂學誠被任命為副教導,兼管科研。能寫且發(fā)表了作品的被安排管科研,可能是那些年的慣例,小桂只好接受。
也算是運氣。小桂履新三個半月,遇上開結題會。一所老牌學校在省里領導的課題完成了,需要評審以便決定取舍。
天剛亮,小桂上路了。這是他第一次在上課期間進城,心情很是特別。他坐在公共汽車的第三排,異樣盼望?!翱蒲??什么叫科研?找遍學校的圖書,也沒有看見科研這兩個字?!逼囋诔擎?zhèn)邊緣顛得厲害,冷風從沒有玻璃的窗戶吹到頭上,吹進衣領。他把衣服裹緊了,還是有點兒寒意。師傅認識小桂,道:“桂老師,前面來坐,發(fā)動機旁邊不冷。玻璃爛幾天了,沒有換?!薄爸x謝王師傅,我有點怕冷。通過鍛煉,現(xiàn)在好些了?!?/p>
結題會一共開了兩天半,筆記一大本,幾乎盡是新名詞:立課題的意義價值、查新查重的結果、研究目的和內容、研究的條件……尤其是那個“技術路線”,很是生疏。反復聽,就是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為什么叫“技術路線”?會眾有200余人,小桂沒有得到發(fā)言的機會,只是在會間休息向專家討教:“請問吳教授,技術路線怎樣解釋?”教授哼哼幾句,小桂沒有領會到什么,也就作罷!
桂爸問起開會的情形,也不插話,只是教育兒子,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能耽誤一個學生!”
成熟
回到學校,小桂在匯報前整理了筆記和思路:我們學校要不要開展科研?報告人侃侃而談,做補充的信心滿滿,發(fā)言的家長聲音顫抖,到會的專家領導喋喋高論……小桂想起父親和同事們的幾次教益:“年輕人要在身旁找兩三個優(yōu)秀的前輩做榜樣,進行模仿、理解,把他們成長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想透。至少要模仿,最好是吃透,形成自己的東西?!币詢?yōu)秀教師成長作為課題,組織研究,是不是可以立題?做這樣的課題,能不能動員學校的教師?能不能形成新概念、新原則、新規(guī)律?教科所的領導就是這樣要求的。桂爸還有一個意思:把自己身邊的優(yōu)秀教師學到手,再向國內的學一學,大概就有味道、有基礎了?“課題研究,嘗出味道,找到規(guī)律,這就是價值!”
“對,匯報吧!”
中心校一共43位教師,高中畢業(yè)考入中師的有13個,同班同學有6個。聽完匯報,報名參加“小學教師成長軌跡”研究者一共有18人。校長和教辦主任很高興,說:“暫時不報名沒有關系,有人先走一步好。希望全校支持課題組,考驗課題組。祝他們成功?!?/p>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收集優(yōu)秀教師的材料上。小桂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規(guī)定每一位課題組成員收集并且整理五個案例,要求寫得細致、生動、有神韻、不跑調,特別是要反映對學生的影響。
在研究過程中,校長們發(fā)現(xiàn),課題組成員的行為有了章法,說話有了深度,以前只能說一兩句話的,現(xiàn)在一招一式講十來分鐘不成問題,問他們:“半年下來,你們有什么感覺?”“現(xiàn)在做工作知道些所以然了。優(yōu)秀教師的影子就在眼前呈現(xiàn),有信心!”
結題時,外鄉(xiāng)學校校長評論:“聽課題組發(fā)言,只感到這里的教師都有一種做派,像是貫穿著教育人的血脈。”桂爸中學的幾位教師也在現(xiàn)場,他們感嘆:“這批小學教師不簡單,身上真正流淌著教育血脈!”
以后的事就不復雜了。按照小桂的話說,“一年又一年,我體驗到教育的樂趣、校園天地遼闊,時時都體會著激動?!?/p>
對于桂學誠,同行和家長的評價很高:班主任工作出色,教學底蘊不薄,效果極佳,主研兩項課題獲得省政府一等獎,發(fā)表文章80余篇。許多學校的老中青教師愿意與他一道研習,支持他的工作。這就是小桂先成為中高,繼而成為正高的理由。我還是叫他正高,不去理論稱謂算了。
小桂享有值得羨慕的條件:他始終“泡”在教師文化的溫潤中,像陶行知先生等主張的,懷著充分的創(chuàng)造性干工作。身坯瘦削卻精力飽滿,一副好聽的嗓子加上喜歡與學生溝通,成為學生心儀的教師。至于學問學識,他有一定的訓練,下筆成章,左右逢源,形象與邏輯耦合天然,在小學教師中確實屬于佼佼者。
(作者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師范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