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坊間曾流行一種說法,說是陸小曼下了前夫王賡的寶馬,心甘情愿地上了徐志摩的自行車。誠然,王賡是西點軍校的高才生,歸國后做軍官也做到了少將,但陸小曼為什么甘愿要上徐志摩的自行車呢?其實很簡單,徐志摩的自行車上,能看見詩和遠方。
徐志摩不是買不起汽車,只是酷愛自行車的自由行駛,只是將騎自行車視作人生消遣的一種。他并不是騎著自行車灰頭土臉趕時間的上班族,也不是把自行車當(dāng)作出了地鐵站還有幾里地才到公交站的交通過渡工具,他只是把自行車視作郊游的代步工具,而這里的“郊游”還不是普通的中國城鄉(xiāng)接合部的“騎游”,這里的“郊游”是在英國的康橋(即劍橋)。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透露了他與自行車的奇妙關(guān)聯(lián)。他這樣寫道;
“瑰麗的春放。這是你野游的時期??蓯鄣穆氛?,這里不比中國,哪一處不是坦蕩蕩的大道?徒步是一個愉快,但騎自轉(zhuǎn)車是一個更大的愉快,在康橋騎車是普遍的技術(shù);婦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這雙輪舞的快樂。(在康橋聽說自轉(zhuǎn)車是不怕人偷的,因為人人都自己有車,沒人要偷)。任你選一個方向,任你上一條通道,順著這帶草味的和風(fēng),放輪遠去,保管你這半天的逍遙是你性靈的補劑。這道上有的是清蔭與美草,隨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愛花,這里多的是錦繡似的草原。你如愛鳥,這里多的是巧囀的鳴禽。你如愛兒童,這鄉(xiāng)間到處是可親的稚子。你如愛人情,這里多的是不嫌遠客的鄉(xiāng)人,你到處可以‘掛單借宿,有酪漿與嫩薯供你飽餐,有奪目的果鮮恣你嘗新。你如愛酒,這鄉(xiāng)間每‘望都為你儲有上好的新釀,黑啤如太濃,蘋果酒、姜酒都是供你解渴潤肺的。……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你能想象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
這篇文章寫于1926年1月15日,后來收入《巴黎的鱗爪》一書,1927年8月由新月書店出版。據(jù)出版時徐志摩在書前加的序言所述,這些回憶其在法國與英國生活與思考的文章,并不是在巴黎或康橋?qū)懗傻模谷蝗窃陉懶÷汩|里的小書桌上寫成的。
徐志摩開篇即如清風(fēng)徐來般娓娓道來;“這幾篇短文,小曼,大都是在你的小書桌上寫得的。”這是何其浪漫動人的事情——趴在情人的閨中小書桌上,描述自己在英國讀書那會兒,騎自行車游康橋的種種美妙。這是何其與眾不同的事情——那會兒人家騎自行車是在英國康橋休閑郊游,如今你開一破汽車塞在北上廣的五環(huán)上?
文中提到,徐志摩“在康橋聽說自轉(zhuǎn)車是不怕人偷的,因為人人都自己有車,沒人要偷”。他之所以這樣說,恐怕是因為當(dāng)年在康橋騎自行車郊游的人們,都是不為自行車上鎖的緣故吧——因為不怕人偷,所以沒必要上鎖。這樣的情形可比如今的“共享單車”還要開明,二維碼都不需要了,一人一輛自行車,根本沒租車行什么事兒。就憑這一點,徐志摩的自行車,非一般人的自行車可以企及。須知,那是在英國康橋才有的,不上鎖、不怕人偷的自行車哩。
試想,那在英國康橋騎自行車郊游的徐志摩,渾身上下皆是英國紳士的教養(yǎng),舉手投足都是中產(chǎn)階級的情調(diào),怎能不迷倒陸小曼等中國女子。難怪即使在其死后16年,陸小曼對徐志摩騎自行車的“倩影”仍然念念不忘,將其在英國康橋的騎車照片一張收入由她整理出版的《志摩日記》之中。翻開1947年3月出版的《志摩日記》,頭戴花格鴨舌帽,身著呢子大衣外套,內(nèi)著領(lǐng)帶西背的徐志摩,正左腳踩著自行車踏板,準(zhǔn)備蹬上自行車的瞬間形象,為所有后世讀者所熟悉——那是他在英國劍橋大學(xué)留學(xué)期間的存照。
(摘自《現(xiàn)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