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一個精神意義上的塔。清人尚熔在《憶滕王閣》里說過:“天下好山水,必有樓塔收。山水與樓塔,又須文字留……”西安慈恩寺有大雁塔、長沙岳麓山有愛晚亭、岳陽洞庭湖畔站著岳陽樓,都有千古美名,一座塔留下了悠悠情思與千古佳話。漳州的龍文塔也是這樣的一座塔,這是一座有歷史傳承的塔,一座有著前世今生的塔,一座與漳州古城同在的塔。生活中總要有一座塔,作為一個脫離世俗不染塵世的精神向標來指引人心前行!
從外地回到漳州,車行在324國道,遠遠望見一塔掩映在山頭綠樹間的身影,灰白色,古樸大方。一見到這個身影,我心里就會默念:“漳州,我回來了!”龍文塔就像一位須發(fā)飄飄的長者,執(zhí)著地蹲守在山上,等候著游子的歸來。這是漳州的標志性地標,見到了龍文塔,就意味著回到了漳州!塔既是山的點綴,又增加山的高度,那是滿山綠樹的中心;滿山的鳥語喧嘩,是因為有了塔這樣一個耐心的聽眾,無論寒暑,無論風雨。山、樹、鳥,都有了靈氣有了精氣有了為這個世界盛開歡笑的理由。這邊是花徑綠道蒼蒼橫翠微,可以彈琴復長嘯,可以閱經(jīng)文,可以閑敲棋子落燈花;那邊是喧囂車流的國道,紅塵滾滾聲浪滔滔一派繁榮昌盛。鳳凰山因龍文塔的點綴而鳳展雙翼,龍文塔因鳳山的托舉而畫龍點睛。鳳凰于飛,龍鳳呈祥,正是對漳州人民的美好祝福。安享太平,文化昌明,正是漳州人民所祈盼的國泰民安。
兒子七歲的時候,我?guī)е鴥鹤尤サ驱埼乃D鞘窃谌?,沐風嗅雨,看茂林修竹在周遭郁郁蔥蔥生長。萬物曠世而立,像這座塔一樣,染不到一絲俗世中的塵。在這樣的清靜地,連鳥兒的啼鳴都特別的清脆動人讓人喜悅。進山路口豎有高大浮雕石柱山門,號稱“福建第一門”,為仿古石牌樓式大門。四柱之間,寬22.2米,高16米,正面青石龍柱高7.23米,與主塔保持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建筑風格。山門以巍然的姿勢面向素有“漳州長安街”之稱的迎賓大道。門楣之上,正中三個鎦金隸書繁體字“龍文塔”,與精美的浮雕渾然一體。整體構(gòu)造巍峨大氣,而雕鏤工藝和圖案之精美絕倫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進得山門,抬頭仰望,山門背面正中間的“大觀在上”,山門背面四根蟠龍石柱上鐫刻著兩副柱聯(lián),由當時的漳州師范學院院長、教授林繼中博士題辭,福建書協(xié)副主席柯云瀚以及沈惠文等書法家撰寫,氣象萬千意味深遠,讀之讓人豪情激蕩,情不自禁贊嘆我大漳州威武:
算唐賢宋彥癡腸熱血開漳自成氣象
憑我輩吾鄉(xiāng)化故從新舉國都入風流
丹崖翠壁一塔通天斯起步
荔雨蕉風九龍歸海此回眸
仰望龍文塔,感受到一種肅穆,一種莊嚴,一種感悟。覺得這滿山的翠綠蓊郁似乎不屬于人間,如化外之境,整體就是一幅王維山水畫的畫卷,清淡高遠,格氣脫俗。雨來時聽水滴從塔檐嘀噠成韻,風過處聽嘩啦竹音。如果王維再世,他一定會喜歡這里。滿眼綠樹鮮花草香撲鼻,蝴蝶的翅膀在陽光中閃亮,高大的相思樹和棕櫚樹脫穎而出,需要人抬頭仰望。山門的右側(cè),一路曲徑通幽,花繁葉茂,那是2012年底剛建成的城市森林公園先行示范段——亞熱帶植物園區(qū)。規(guī)劃用地約30畝的園區(qū)里,種植著香樟、香蕉、鳳凰木、桂花樹、楊梅等50多科100多種亞熱帶植物,還分布著龍嘯亭、生態(tài)濕地、閑云亭、林陰步道、自然石景觀步道、龍?zhí)?、林陰野趣、登山步道、疏林草地等景觀。節(jié)假日或每日晨昏之時,久困城區(qū)的市民及附近的居民,更甚者有遠方慕名而來的游客,或驅(qū)車或搭乘公交車或散步到此休閑游玩,已成為一種生活時尚。
走在石階上,石階干凈潔白,腳底生風讓人愉悅。長長的石階散發(fā)著思古幽情,徜徉其間頓生哲思和詩意。我步履輕盈,仿佛是沿著唐詩宋詞的格律一步步接近山上的塔,長長的路變短了,陡陡的坡不在話下了,不知不覺間登上了山頂。從山腳登到龍文塔的基座平臺,大概用了十來分鐘。兒子手腳麻利,竟然不甘落后,和我同時到達山頂!小家伙歡呼著沖上龍文塔,到達平臺后沒歇腳便攀上了第7層塔頂,在上面歡快地招手:“媽媽!快上來!風景可美了!”他身后風過處風鈴聲清脆而悠長。果然,舉目四望,心胸澄澈。俯瞰,龍江兩岸的山水畫三疊四壘,形體妖嬈多嬌。平視,朵朵白云伸手可掬,座座青山仿佛與我比肩。我沉迷于蒼茫云天的遠山和城市人煙,沉醉于西溪的輕盈飄帶,喜悅于郊野公園里亭臺木屋和花團錦簇,腦中連環(huán)迸出許多詠景古詩,只想手舞足蹈長吟。流連之余,只覺: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應(yīng)如是!
有緣,邂逅于1999年的歷史界碑。
七層之塔,起于累土。
兒子喜歡龍文塔,常要求一來再來。大概兒子也感受到了“俯瞰溪流,縱覽云飛”的愜意,離開了束縛的幼兒園,在這里可以自由地舒展身心,在這里,他認識了紅紅的燈籠花,認識了美麗的雞蛋花,認識了高大的檸檬桉,認識了塔的歷史,一切于他都是那樣地驚奇。他驚奇地撫摸著塔邊的那塊巨石,強烈要求拍照。涼爽的山風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澄靜的綠色既養(yǎng)眼又養(yǎng)心。每次從山腳往山上一級一級靠近塔的時候,心里滿懷“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歡喜。每次登臨,我都會努力傾聽山與塔交心的傾訴與對話。漳州人愛龍文塔,涼亭里有喝茶打牌的男男女女,有寶寶在前面跑媽媽在后面追著喊“小心、慢點”的溫馨畫面,邊上姹紫嫣紅開遍,到處彌漫著活色生香的快樂,人們的歡聲笑語給這片風景增添了最美好的色彩。
龍文塔的前世今生寫滿了故事。明嘉靖十四年(1535),時任龍溪縣知縣的劉天綬采納社會賢達的建議,大興土木,建起了旨在“鎮(zhèn)邪”“把水”和展示漳州天寶物華的龍文塔。龍文塔原建于漳州古城的南隅(在今第二中學內(nèi))的騰龍山上,和虎文山對峙。龍騰虎躍,地理形勢自然和諧美好,是漳郡的文化象征,龍溪學宮就建在其前面。地靈人杰,千年古郡,歷代人才輩出。正是劉天授的首開之功,讓這座石塔成為歷代漳州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維系。龍文塔曾兩次被毀,我曾去追尋過龍文塔舊日的遺址,腳下長藤漫卷枯葉滿地,幾小片怯生生的新生葉子點綴在枯枝敗葉間。朽壞的木材、青苔累累的磚塊、破碎的瓦缸,眾多廢棄雜物橫陳一地,滿目蒼涼。清雍正十年(1732)龍文塔重建。春去秋來,龍文塔兩興兩廢。第一次建塔的時候,劉天授應(yīng)該想著這塔可以傳至千秋萬代吧?卻毀了,只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毀于歲月風雨。只有塔前的草木有幸又逢得一世春秋。塔下的人們又換了幾茬,這世間又經(jīng)歷了幾次輪回。如今龍文塔第三次興建,世世代代,塔依舊是塔,還像原初的樣子,像一位打坐的僧人,默默的,觀看塵世萬物的變化。二十世紀末,政通人和物質(zhì)豐盈,人們開始懷念曾經(jīng)的龍文塔,漳州人民需要一座塔來追溯自己的根。于是,漳州市政府順應(yīng)民意,決定重建龍文塔,重建龍文塔被提上政府工作的日程。經(jīng)過多方考證之后,新塔選址于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324國道旁的鳳凰山上。1998年9月24日奠基,至1999年2月8日封頂。龍文塔順應(yīng)新城區(qū)的創(chuàng)建以煥然一新的姿態(tài)應(yīng)運而生,這是歷史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對于廣大市民來說,在龍文塔下游山玩水,或嬉戲或駐足,安享太平盛世,是前世修來的福氣。
眼前的龍文塔是第3回拔地而起了??上驳氖?,每一次“增其舊制”都變得更加偉岸:原來高10米,今天高39.9米;原來3至7層是實心的,現(xiàn)在7層都是樓閣式;塔為七層八角仿石框架結(jié)構(gòu),基座寬15.68米,七層總建筑面積555平方米,各層均可上人,并設(shè)外廊護欄。整個建筑格調(diào)莊嚴古樸,造型簡潔穩(wěn)重,原來僅占彈丸之地,眼下卻坐擁包括植物園在內(nèi)的50萬平方米配套景區(qū)。龍文塔以嶄新的風姿矗立在鳳凰山上,添建了龍文塔的鳳凰山,一龍一鳳的結(jié)合給漳州的百姓帶來莫大的福祉。龍文塔作為一座古塔,其所包容的物質(zhì)力量、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血脈一定是永久不滅的。龍文塔既延展了視覺的高度,又聚焦了領(lǐng)略山水的目光,還提升了山水的意境,更包含了漳州人的宏圖大志以及美好的向往與追求。
身為漳州人,我注定要走近龍文塔,不知是我在這塔邊徜徉,還是塔在我心頭矗立,更是矗立在一代又一代老漳州人的心頭。它用從容的目光,見證這座城市一步步走向文明昌盛;它用慈祥的眉眼,祝福漳州百姓安居樂業(yè)。很多人奔著龍文塔本身所開發(fā)的旅游資源、所涵養(yǎng)的文史意義、所弘揚的城市名氣而來。是的,在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漳州城區(qū),要是沒有這么一座塔那該有多么遺憾與缺失;有了這么一座塔,我們的內(nèi)心篤定安祥。如今龍文塔納入了漳州市東部景觀區(qū)域,整個東部景觀區(qū)由漳州市旅游投資集團規(guī)劃,準備對近幾年一些缺損的欄桿和臺階進行維護,并增加夜景工程,以迷人的霓虹形象守在漳州的東大門守水守財守安寧。龍文塔是對漳州的一種形象設(shè)計和品牌宣染,愿龍文塔的知名度,一如塔身的海拔越提越高;愿龍文塔的韻味與內(nèi)涵,借助漳州經(jīng)濟文化騰飛的翅膀揚名海內(nèi)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