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聞+葛麗
摘 要:對于擁有著古老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民族而言,土地神在我國民間是十分為百姓所熟知愛戴的神祇,其在明代傳奇戲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描摹刻畫。而由于明傳奇中的土地神存活于戲劇劇本之中,與現(xiàn)實民間信仰中的土地神存在一定差異。在文本語境的關(guān)懷下,神性褪色、人性張揚,也使得土地神在角色形象、地位職司等方面展現(xiàn)出別樣鮮明的特點。
關(guān)鍵詞:明傳奇 土地神 文本 表現(xiàn)特點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7)04-99-103
一、引言
“土地崇拜,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古老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民族來說,其歷史起源之久遠可想而知”1,對土地的依賴與崇拜,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殊的情感與寄托,因而體現(xiàn)在信仰層面,土地神則成為民間百姓十分熟悉的神祇,通常掌管著某一地區(qū)五谷豐歉、人丁安全等事務,深受百姓愛戴。
明傳奇作為明朝時期戲曲的代表性樣式,在民間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與當時的民俗文化生活緊密相連。故而在民間一直擁有廣泛深厚基礎的土地神,在明傳奇中也占據(jù)較重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描摹刻畫。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明傳奇中的土地神而言,其生存的“神圣空間”之底色實際為以文字為基礎的戲曲文本,“戲曲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形式之一種,其中的神祇也不可避免打上藝術(shù)化烙印”2,加之“明傳奇對當下的信仰生活既有著真實再現(xiàn),又有著藝術(shù)地呈現(xiàn)?!?因此,明傳奇中的土地神勢必有別于現(xiàn)實民間信仰中的土地神,神性與人性發(fā)生了強烈碰撞,而在角色形象、地位職司等方面也表現(xiàn)出別樣鮮明的特點。
二、明傳奇中的土地神
在明傳奇中,土地出現(xiàn)頻率較高,各個地方都有當境土地。沈齡《馮京三元記》第二十三出【格天】:
小圣乃是京都土地是也。小圣乃是河南土地是也。小圣乃是湖廣土地是也。小圣乃祥符縣土地是也。4
可見在古代,不論是省道、京都抑或縣城,各個行政區(qū)域內(nèi)都有土地神。除了這些在行政建制中有著明確名稱之地域,就連街巷、監(jiān)獄、花園乃至百姓住宅等一方小隅也都有土地的存在:
張琦《郁輪袍傳奇》第三十一出【參成】:
(雜扮土地鬼判上)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吾乃本坊土地神是也。5
《魏仲雪批評投筆記》第二十五出【刲股奉姑】:
(外扮土地上)善哉善哉,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小神是獄中土地。 1
鄒玉卿《雙螭璧》第十七出:
小圣乃花園土地是也。2
徐仲由《殺狗記》第二十六出【土地顯化】:
【粉蝶兒】(外扮土地上)略駕祥云,霎時便臨凡世。善哉。善哉。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小神乃孫華家中土地。3
土地遍布如此廣泛,其與民間百姓聯(lián)系緊密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在明傳奇中,土地所掌管的事務也與百姓日常生活多有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一個懲惡揚善、救苦救難的形象。如沈璟《博笑記》第二十出中,建德縣山中有一虎傷人數(shù)十有余,所害者均為前世今生作惡之人,然而當?shù)赜幸话蔡幧?,本該為虎所害,但鑒其孝心,土地用一作惡之人將其替換,活其性命:
(末扮土地上)小圣乃建德縣山中土地是也……有個安處善,元該虎吃,為他孝心信行,順命達生,已將他除下姓名了,有個船家元不該虎吃,為他謀死客人,欲占其婦,卻將他替了安處善,小圣今日著此虎銜那船家去,交與安處善,將那廝腰間銀兩都付于他以為養(yǎng)母之費,還教那再生的客人檢驗,以示報應,勸懲多少是好。4
《黃孝子尋親記》第十四折中,土地保護黃孝子免于猛虎傷害:
小圣乃華陰山土地便是,昨奉天符賜命,今有盱江黃孝子尋母到此,經(jīng)過藍田界口,有一白額虎擋路,恐傷其命,不免保護他過去便了。5
除了保護百姓安危之外,土地對于姻緣之事,也責無旁貸。張景《飛丸記》第七出【得稿賡詞】中,易弘器對嚴玉英一見傾心,便作詩一首以表愛慕之意。而后嚴玉英的隨身丫鬟無意間拾得此詩,交予嚴玉英,玉英不知何人所作,起初在這張紙上題詩一首,以表嘲笑之意,其后便覺不妥,故而將紙稿搓作紙丸擲于地上,此時,土地出場:
(土地上)嚴玉英與易弘器秦晉宿緣,吳越世隙,婚姻怎能自合。不若用個機關(guān),做個轉(zhuǎn)折,使他兩下暗托一丸媒妁,造成百世姻緣,有何不可。(旦搓丸擲科土地接丸下丑)好古怪,初先一幅紙,還可吹得去,今搓了一個丸,怎么也被風吹去了。(作驚科凈)待我去追他來。(旦)果然好古怪么。6
在第二十五出【誓盟牛女】中,適逢嚴玉英落難,土地便進入張媽媽的夢境之中,將二人的姻緣之事進行啟示:
(張媽媽上)萬般空計較,三尺有神明。自家仇府中張媽媽便是。嚴小姐為奴府中,違忤主意,罰他日間汲水,晚間舂磨。老身一向憐他,昨晚似夢非夢,恰像土地與我說道,明日午時三刻,有一秀才,行吟江畔,這是與他有夙緣的,叫老身委曲說合,中間話句,恍惚難詳,果有此事,那小姐到有出頭日子了。且向江邊一走。7
正是在土地的暗中幫助下,這枚紙丸成為了二人之間的媒妁,化解了嚴玉英對易弘器的誤會;爾后又是土地托夢于張媽媽,使得張媽媽出面,最終促成二人結(jié)為秦晉之好。這里的土地分明扮演著“月老”的角色,其形象的豐富多元化發(fā)展由此可見一斑。
前述多為土地與陽世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事實上,土地還能直通陰間,與亡魂打交道。袁于令《金鎖記》中,竇娥亡母求土地引見丈夫,以告知女兒冤情:
老身乃竇天章亡妻栢氏。因女兒竇娥含冤負屈,問成死罪。今日老相公官居廉訪,按臨此郡,正好替他開豁。不免到夢中,將女兒冤屈事情,細訴一番。土地公公,煩你引見丈夫一面。8
湯顯祖《還魂記》中,柳夢梅請土地為杜麗娘還魂:
(燒紙介生拜介)巡山使者,當山土地,顯圣顯靈?!咀哪钧Z】開山紙草面上鋪。煙罩山前紅地爐。(丑)敢太歲頭上動土,向小姐腳跟挖窟。(生)土地公公,今日開山,專為請起杜麗娘。不要你死的,要個活的。你為神正直應無妒。俺陽神觸煞俱無慮。1endprint
不僅如此,土地還手握生殺大權(quán),可以對陰間的判官發(fā)號施令。前述的那位“坊間土地”,便擁有此權(quán)力:
今有王綠殘刻奸險,既已鉆謀幸中,不思改行,又造言誨人,設計害兄,惡貫已滿,上帝判他死于牢獄,文曲星君方奏,免遭刑憲,幽司之法,斷不可宥,差鬼判活,拔其舍以正造言之罪,生抽其腸,以昭奸險之刑,為陽世不孝不悌的立個榜樣,叫鬼判待王絿出了獄門,將他拔舌抽腸,不可違吾法旨。2
頗為有趣的是,汪廷訥《獅吼記》第十三出【鬧祠】中,還出現(xiàn)了一位“土地娘娘”。陳慥意欲納妾,正妻柳氏不予應允,拖其前去告官;官老爺于堂上懲戒柳氏之“妒”,官夫人卻出場,站出來為柳氏鳴不平,四人爭執(zhí)得不可開交,于是前往土地祠向土地爺申訴;土地爺也同世間男子一般,認為納妾理所應當,此時“土地娘娘”突然出場,揪住土地爺便打:
(丑扮土地娘娘跑上揪外打末生慌跑介外跪云)娘娘,我不曾說甚么。(丑指外罵)【一煞】做神明全要公,在神祠好受香。如何斷事情偏向,全不管婦人水性須當讓。逞著你男子雄心越放佯,俺這里拳頭巴掌聲聲響。(外)娘娘饒了老夫罷。(丑)直打得你下尋地獄,上走天堂。(丑打外介外揪凈云)因你卻打我,我只打你。3
作為守護一方的神祇,土地不僅也有老婆“土地娘娘”,而且還十分“懼內(nèi)”,并且在挨打之后還遷怒于凡間的其他女人,與之扭打在一起。且在最后發(fā)出感慨:“休道你做人受折磨,我為神也損傷,這場禍害從天降”,看來土地也擺脫不了世間的家庭紛爭。由此,“人性”在土地的身上越發(fā)凸顯出來。
三、明傳奇中土地神的表現(xiàn)特點
總體說來,土地在明傳奇中得到了充分的刻畫與展示,大體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遍布廣泛、職掌細微、地位低下。
如前所述,明傳奇中出現(xiàn)了諸多土地,遍布極其廣泛,覆蓋了有著明確行政區(qū)域建制的省、府、州、縣,以及無名的街坊、花園,乃至監(jiān)獄和平民百姓的住宅,可以說,土地無處不在。事實上,土地的前身,叫做社神。《風俗通義·社神》記載:“《孝經(jīng)》說:‘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4由此可見,之所以有社神的存在,乃是因為“土地廣博”;《吳下諺聯(lián)·攝土地》也有云:“土地,當境之神,隨地皆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任何地方都可以有土地的存在,因而在戲曲中,土地呈現(xiàn)出遍布廣泛的特點便也是順理成章。土地無處不在,也就更加易于深入民間,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自然聯(lián)系緊密。明傳奇中,如前述孫華家中的那位土地,助孫華之妻楊氏,巧妙化解孫華兄弟仇恨,最終一家獲得團圓,其職責所在僅僅為調(diào)解家庭紛爭;而保護安處善、黃孝子不為猛虎所傷以及撮合易弘器與嚴玉英之姻緣等,都可以看出這里的土地所掌管之事務,幾乎均與世間凡人的勞動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不論是民間信仰觀念的帶動,抑或戲曲情節(jié)發(fā)展的序言,土地的職責已經(jīng)落實到凡人的個體身上,呈現(xiàn)出具體化細微化的態(tài)勢。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正是由于土地職掌的細微化具體化,卻也造成了其地位的不斷下降。不論是保護百姓個體的安危、家庭的和睦以及個人的姻緣前途,土地都要親力親為,想見其地位較低,幾乎沒有下屬神祇,故而導致事必躬親。即便有那樣一位“坊間土地”可以對“鬼判”發(fā)號施令,但也僅僅是在冥界?;氐缴窠缗c凡間的土地,甚至因為對凡人失了禮節(jié)而受到遷怒,要被罰至異鄉(xiāng)流放;而為了免去處罰,竟然還托夢求情于凡人,其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而坊間土地、花園土地、獄中土地及孫華家中土地等的存在,也直觀反映出這些土地的轄區(qū)范圍之狹小,其權(quán)力地位也勢必非常有限。
第二,形象豐富化、多樣化。
由于土地遍布范圍廣泛,并且職掌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之事務,因而在明傳奇中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一定的張力,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形象。
首先,他是一位鑒人善惡、為民請命、懲惡揚善的父母官形象。土地由于“隨地皆有”,管轄區(qū)域也僅是一縣一村,甚至一里一鄰之境,職位類似于凡間的縣官、村長、里長等地方父母官。盡管神格不高、地位低下,但土地依然恪盡職守、鑒人善惡、賞罰分明。《曇花記》中,毗沙門天王使者親自下界,考察人間善惡,期間吩咐屬下:“我下人世考察,或親自按臨,或憑各境直日功曹城隍土地申報。須要逐一登記分明,毋有差錯,取罪不便?!?由此可知,各境土地對當?shù)厝碎g善惡勢必有所鑒別掌握。前述那位“獄中土地”,因割股奉姑、孝感上蒼的班超之妻囚禁在牢獄之中,因而該土地奏過天帝,嘉其孝意,并告知其不日便將脫獄并與丈夫班超俱受封贈,在民眾遭受冤屈之時,土地也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為民請命”。建德縣山中土地,用作惡的船家代替本該為虎所害的孝子安處善抵命,也體現(xiàn)出其善惡分明并且懲惡揚善之品性。而土地親自出面,幫助孫華之妻調(diào)解家庭不和,以及審判陳慥夫婦與縣官夫婦關(guān)于能否“納妾”的紛爭,活脫脫展現(xiàn)出一位地方小吏的模樣。在這里,土地地方保護神的形象逐漸與地方父母官合成在一起,從而表現(xiàn)出后者的影子。
其次,他是一位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善人形象。因失禮于凡人陳循而被處罰的土地判官,不僅絲毫沒有心懷恨意,反而見陳循之妻賢孝、二人相處和諧,頗為感動,并向城隍老爺稟報此事,以嘉二人品行,可見土地心腸柔軟、慈悲為懷。幫助竇娥亡母引見其夫、以訴冤情,以及保護黃孝子尋母途中免于猛虎傷害,這里的土地正是解人燃眉之急、救人于危難之間。《吳下諺聯(lián)》有云:“土地……急而求之,圖其佑之?!?土地心地善良、慈悲為懷,這正是適逢困境、遭遇苦難的普通百姓最為信賴的人物形象。
再次,他是一位十分“懼內(nèi)”的軟丈夫形象?!丢{吼記》中為土地配備了“土地娘娘”一角,使得土地具有了丈夫的身份。在土地娘娘還未出場之時,土地完全站在陳慥與官老爺兩位男人一邊,認為納妾順理成章;而當土地娘娘忽然出現(xiàn),不由分說揪住土地便打之時,土地不僅不敢還手,竟然還下跪求饒;不單如此,在被妻子怪罪痛打之后,土地為撒氣,又揪住官老爺?shù)姆蛉舜蛄似饋?。土地軟弱懼?nèi)的形象在這出戲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況且,“《獅吼記》是一出表現(xiàn)‘懼內(nèi)主題的喜劇”3,因而土地“懼內(nèi)”形象的塑造與展現(xiàn),也正是為了迎合戲曲的主題,使二者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相得益彰。endprint
最后,在他的形象展現(xiàn)中,還能看到其他神祇的影子。《飛丸記》中,土地暗中撮合易弘器與嚴玉英,使二人結(jié)為秦晉,很明顯帶有“月老”的影子?!恶T京三元記》中那幾位來自不同地方的土地,在臘月三十之日,將人間一年之內(nèi)所作善惡,上天奏聞玉帝,顯然又帶有“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善惡”的“灶神”的影子。《重訂趙氏孤兒記》中有位陰官山中土地,“掌山中樹木花果,管林下虎豹豺狼,山魒鬼怪”4,儼然折射出山神的影子。而“山神、土地均出自原始的自然崇拜,本應是一家,后來也都得到民間差不多同等的敬奉,在明人的神魔小說里就往往將二者相提并論”5,因此二者出現(xiàn)部分重合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神性褪色、人性張揚。
土地起初的職責,乃是掌管某一地區(qū)甚至是一村的五谷豐歉,然而在明傳奇中,鮮有土地涉及此項職能,而多以保護民眾安全、鑒別人間善惡為主,細細研究發(fā)現(xiàn),這并非體現(xiàn)了土地神職的轉(zhuǎn)移擴大,其中暗藏著其神性褪色以至于人性張揚的趨勢。
一方面,“西漢以后,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逐漸變化,帶有原始村社殘余的里社組織漸漸失去其現(xiàn)實的政治意義,原來的社神崇拜也就難以維持。于是,兼具多種社會職能,以單純的區(qū)域觀念為準則的土地神出現(xiàn)了”6,同時,“在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系統(tǒng)中,所謂鄉(xiāng)官占有重要位置,他們直接與黎民百姓打交道”7,原本是一方自然神祇的土地,也與人間各級政權(quán)相對應起來。“土地崇拜發(fā)展到這一階段,自然崇拜的性質(zhì)已漸漸消失,轉(zhuǎn)化為具備多種社會職能的地區(qū)守護神信仰,人格化的傾向也已發(fā)生。”8恰如前所述,明傳奇中的土地表現(xiàn)出鑒人善惡、為民請命、懲惡揚善的父母官形象,也正是因為其地方保護神的形象逐漸與地方父母官合成在了一起,而前者是土地的“神性”,后者則是他的“人性”,二者的融合,勢必使得其神性色彩有所淡化,更不用說其“掌管五谷豐歉”職能的缺失,更是其固有“神性”的缺失。
另一方面,對于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廣大百姓來說,其對土地本身有著很深的情愫,《禮記·郊特牲》:“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1而作為一方神祇的土地又廣泛存在于民間各個角落,并且職掌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使得民眾與其更加親近?!坝H民”則就成為了土地的一大特性,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性,在深入民間之時,自然也會沾染上民間的習性,這種習性便是以人性為基礎的。《獅吼記》中,土地身邊有土地娘娘的存在,也正是因為“一種普及通俗的土地信仰,是從宋代開始盛行起來的。民眾逐漸按照自身來塑造土地,自然也想到了給他‘成親。大概自明代始,民間的土地廟里就有‘土地奶奶了”2。不僅土地像人間的男人一樣成了親,并且還站在劇中其他男人的立場上認為納妾有理,完全成為了封建婚姻思想的捍衛(wèi)者;而“懼內(nèi)”的性格,以及訴諸武力,均與凡人無異,帶上了更多的人間色彩。
此外,《獅吼記》中懼內(nèi)的土地,不僅是為了迎合該戲劇的主題,也為這部喜劇增添了笑料。當文本以演繹的形式在舞臺上進行展演時,《鬧祠》這一出戲,由于六位角色同臺,不僅體現(xiàn)出男性角色懼內(nèi)的性格特點,加上最后大家相互扭打在一起的場面,均加強了舞臺表演時的熱鬧氛圍,并且由于作為神祇身份的土地一角的加入,為該出戲劇增添了濃重的喜劇色彩。這種喜劇與熱鬧的效果,則是由于在土地受到調(diào)侃與戲弄的基礎之上彰顯了人性所帶來的。在“尊天而親地”的觀念中,“尊”與“親”是有很大差別的,《兼明書》在解釋“社名”來源時有云:“蓋以土地人所踐履而無崇敬之心,故合其字從氏,其音為社,皆所以神明之也?!?也就是說,民眾對土地的“親”是毫不摻雜“崇敬”之情的。在這種情況下,民眾敢于對土地進行調(diào)侃,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土地與自己非常親近,親近到?jīng)]有將其看作是神,而是與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無異。那么在戲曲創(chuàng)作中,“為避免造成觀眾審美疲勞,或為引起觀眾注意,劇作家完全可以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自由發(fā)揮”4,劇作家也正是將人性中的一些性格特點附會至土地身上,以此作為調(diào)侃的笑料,增添喜劇色彩,博取觀眾一樂并與之產(chǎn)生共鳴。
可以說,明傳奇中的土地,雖然只是配角,但卻不可或缺,其神性與人性的共融,更利于他對劇情進行良好的銜接,同時使其成為始終陪伴在廣大民眾身邊并能夠及時為民請命、救苦救難的角色。并且在神性與人性的互動中,顯現(xiàn)出神性色彩逐漸褪色、人性色彩日益濃重的特點。
A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God of Land in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Li Hanwen, Ge Li
Abstract: For the farming people with ancient traditions, the god of land is very well known and loved by the people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has been fully portrayed in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And because the Godof land is surviving in the drama script, it differs from the one which is living in the folk belief. In the context of text, the divine fading, human publicity, also make the God of land show some different features on the role of image, status and other aspects of its duties.
Key words: Legend of Ming Dynasty;God of Land;Text;Features of Representationendprint
責任編輯:張 明
1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頁。
2 李涵聞:《明傳奇中的神祇表現(xiàn)問題研究》,河南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3 李涵聞:《文本語境下的神祇表現(xiàn)特點研究——以明傳奇為范本》,《欽州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15頁。
4 [明]沈齡:《馮京三元記》,見[明]毛晉輯錄:《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5 [明]張琦:《郁輪袍傳奇》,見《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
1 [明]丘浚:《魏仲雪批評投筆記》,見《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商務印書館1954年版。
2 [明]鄒玉卿:《雙螭璧》,見《古本戲曲叢刊(三集)》,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
3 [明]徐仲由:《殺狗記》,見[明]毛晉輯錄:《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4 [明]沈璟:《博笑記》,見《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商務印書館1954年版。
5 見《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商務印書館1954年版。
6 [明]張景:《飛丸記》,見[明]毛晉輯錄:《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7 [明]張景:《飛丸記》,見[明]毛晉輯錄:《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8 [明]袁于令撰,李復波點校:《金鎖記》,第二十六出《魂訴》,見《明清傳奇選刊》,中華書局2000年版。
1 [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三十五出《回生》,見[明]毛晉輯錄:《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2 [明]張琦:《郁輪袍傳奇》,第三十一出《參成》,見《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
3 [明]汪廷訥:《獅吼記》,見[明]毛晉輯錄:《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4 [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第八·社神》,明萬歷兩京遺編本。
5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一《攝土地》,清嘉慶刻同治十二年民國補刻本。
1 [明]屠?。骸稌一ㄓ洝?,第十三出《天曹采訪》,見[明]毛晉輯錄:《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2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一《攝土地》,清嘉慶刻同治十二年民國補刻本。
3 翁敏華:《土地神崇拜以及戲曲舞臺上的土地形象》,《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第49頁。
4 第三十六出《山神點化》,見《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商務印書館1954年版。
5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頁。
6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頁。
7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頁。
8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頁。
1 [漢]鄭玄注:《禮記》卷八《郊特牲第十一》,四部叢刊景宋本。
2 翁敏華:《土地神崇拜以及戲曲舞臺上的土地形象》,《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第51頁。
3 [五代]丘光庭:《兼明書》,卷一《社名》,明鈔本。
4 李涵聞:《明代戲劇中的“牛酒”犒賞功能考——兼論“牛酒”的符號化》,《戲劇文學》2013年第10期,第12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