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淼
摘 要 我認為在中學美術學習中,應始終貫徹著文化學習,而不是技法訓練的理念。尤其在上欣賞評述課時,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一言堂的把自己的想法,或者從書上得來的觀點強加給學生。
關鍵詞 文化 美術 審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1緒論
我們都說世界是物質(zhì)第一,意識第二。但是不能否認人的思想在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在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技術的重要。教師有沒有真正把這種知識學習當作一種文化學習呢?它對于改變學生的行為方式有什么幫助呢?顯然是有幫助的。只是學生不知道知識積累的重要,只是在機械完成老師的作業(yè)。學習是很枯燥的。很少有人真的對學習感興趣。大家各自有些感興趣的科目。一個好老師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把別的學科的知識吸收一點來。學生會更感興趣。其實學科之間也是相通的。這樣也便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真正的學以致用啊。
就拿人美版八年級上冊第一課《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這一課來說,首先就是讓學生弄懂什么是文化,是不是我們通常意義理解的文字與科技?顯然這種理解是狹義的。那教師就要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學生文化是人類知識、信仰和行為的整體.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語言、思想、信仰、風俗習慣、禁忌、法規(guī)、制度、工具、技術、藝術、禮儀、儀式及其他有關成分。既然文化包含這么多方面,學生也會自然而然的思考這與美術有什么關系?美術如何承載著人類的文化?古往今來有很多美術作品傳世,有圖片有實物。我展示出來讓學生觀看。由于種類很多很雜,我分成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模塊。第一個是青銅撇化:我們把從商代到戰(zhàn)國的青銅器圖片羅列出來緦有?代的鼎,西周的蓮鶴方壺,戰(zhàn)國的曾侯乙尊盤。讓學生有了縱向的比較。我沒有讓他們詳細描述青銅器上的紋飾。而是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結(jié)合歷史背景思考。
(1)商代饕餮紋飾是人面還是獸面?
(2)想想當時的社會情況?看看刻在鼎上的花紋,有什么感受?
(3)比較不同時期的青銅器物說說它們造型上不同在哪?
(4)在西周時的器物上的動物是什么?在其他器物上有沒有?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具有的歷史知識在這時自然的發(fā)揮作用。學生知道鼎是祭祀用的禮器,也是王權(quán)的象征。雖然他們不知道饕餮紋飾有什么意思,但能看出是獸面紋,當時是野蠻的奴隸社會,刻在鼎上很神秘,是崇高的可怖的美。比較西周的蓮鶴方壺,壺是日常生活的用具,造型更精巧,說明當時的人們更喜歡精巧的美感,跟注重日常生活的裝飾。再看戰(zhàn)國青銅器,更加的繁復對比商代鼎的沉穩(wěn)厚重說明人們的審美意識,思想觀念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工具技術也更加進步。這種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轉(zhuǎn)變的時代的變革在人們思想行為上的變化,非常直觀的體現(xiàn)在美術作品上。還有器物上的龍虎紋飾,在各個時期都有。學生更加理解了龍是中華民族一直崇拜信仰的圖騰。學生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自主的分析思考,可以鞏固學到的歷史知識,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美術作品的人文意義。加深理解美術作品中承載的文化信息。
第二個模塊是唐代的人物畫和工藝品。我采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如果單用一副畫是很難說明問題的。我把唐代有代表性的《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放在一起比較。提出問題:
(1)從作品仕女的華美服飾和精美首飾中,你覺得唐代的紡織技術與工藝技術水平如何?
(2)唐代社會崇尚什么樣的審美觀念?
(3)你從唐代的作品中看到了哪些生活信息?
(4)唐代繪畫工具怎樣?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學生還會聯(lián)想到古代一個關于紡織技術高超的故事.(一個外國商人看見中國的官員胸口的黑痣驚奇的說你穿了兩層紗我都看的見,官員笑著讓那人走近看,實際上他穿了七層紗.)學生不是單純解讀畫面的技法,而是在進行一種綜合的文化學習。通過比較看出唐代喜歡豐滿健康的美。與早期巖畫相比,唐代的繪畫工具明顯成熟且完備了。這種欣賞課學生是通過美術作品的獨特形式在理解美術學習也是文化學習的一種。在人類文字出現(xiàn)之前,美術作品記錄著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的狀況。在文字出現(xiàn)之后,更是人類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東西,是文字最好的補充。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見證。學生也會自覺的認同這一觀點。不再把美術簡單的理解為畫畫。通過美術作品的觀察分析,建立學生綜合思考的良好習慣。聯(lián)系相關學科才能更好的學習美術。同時美術學習也可以幫助學習其他學科。文化的內(nèi)容很多,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方式也很多。美術就是最直觀的一種。它會直接間接的告訴我們很多文字不能完全表述的東西。
接下來的建筑和服飾,學生可以自主的思考了。建筑類選取的是中外宗教建筑的對比。信仰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宗教建筑上,最能體現(xiàn)人類的人文思想,如果說東西方繪畫體現(xiàn)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建筑上更能體現(xiàn)這種宇宙觀的差異。東方的道觀建于山林之間,要與自然相諧才能顯出其美來。體現(xiàn)中國人傳統(tǒng)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
再來是晚清、民國、現(xiàn)代女裝的對比。學生先從服飾上看圖說話的描述一下,再由其中的不同看出三個時代的人的思想,社會風氣,社會狀況看出時代的變遷。學生的回答是零碎的,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總結(jié),學生理解。
最后出示老式電話,唱機,電腦,照相機,和現(xiàn)代化的數(shù)碼相機,手機,移動硬盤,筆記本電腦比較,說明人類的文化不是靜止的,隨著人類的發(fā)展不斷的增加,傳承。
我認為在中學美術學習中,應始終貫徹著文化學習,而不是技法訓練的理念。尤其在上欣賞評述課時,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一言堂的把自己的想法,或者從書上得來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且往往單獨從繪畫或者工藝的角度評述。對于很少繪畫技法的中學生來說,要達到教師要求的欣賞水平很難。教師強加與學生的做法往往也是吃力不討好。要改變這種觀點首先要從教師的觀點改變。不能孤立的看畫,是要引導學生多方位的思考觀察,培養(yǎng)分析總結(jié)的能力。在人美版八年級上冊第一課就提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的課題。就是要求教師摒棄以往欣賞課上只說與繪畫有關的弊病,延伸到文化學習的高度。從多角度重新審視美術在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我們是一種文化學習。一個民族有穩(wěn)定的思想意識。我們的行為都在貫穿這種思想。我們不理解美的意識從何而來?美的規(guī)律是什么?人們審美意識有沒有變化過?審美意識受什么影響?我們是無法給予學生合理的評價標準的。美術學科在于教育學生掌握審美的規(guī)律和建構(gòu)美的規(guī)律。前者是人的思想意識的改變,后者是人的技法能力的提高。我想在改變?nèi)说男袨榉绞降膶W習上,前者應該更重要吧。它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就像我們一直說美術是“美”的學科而不是“術”的學科。審美規(guī)律的建立是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給學生培養(yǎng)。所以很難想象不讀美學,如何教“美”?但是我們也不能過于放棄技法的訓練。畢竟技法是幫助我們表達內(nèi)容的方式。美之所以成為“有意味的形式“,在于有意味的內(nèi)容,也在于美好的恰當?shù)男问健?/p>
2結(jié)語
人的第一認識是感性認知。美首先給人的第一形象往往來自一種特別的形式。單純的形式也有一定的美感。但這種形式只有附著在深刻的內(nèi)容上才更加具有審美價值。相反,好的內(nèi)容沒有好的形式表達,這種內(nèi)容也是水中月鏡中花。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是美的東西。但是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畫家。我們只能放松對于技法的要求,而不是放棄。讓學生建立審美認識,還要建立對美的規(guī)則的認識。適度的加以技法的訓練。只有把握一種規(guī)則規(guī)律,學生才能更好的學好美術。當然由于文化是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行為的結(jié)果,會隨著人類的發(fā)展一代代的發(fā)展延續(xù)。
參考文獻
[1] (英)愛德華·伯內(nèi)特·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藝出版社,18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