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核工業(yè)地質局檔案館 蔡桂霞
淺談核地質破損檔案的修復
文/湖南省核工業(yè)地質局檔案館 蔡桂霞
本文從安全和管理角度,概述了核地質破損檔案修復的緊迫性,對檔案的傳統(tǒng)修復和電子化修復進行了比較,簡述核地質破損檔案修復的工作流程。
破損檔案;檔案修復;核地質
核地質檔案是放射性礦產(chǎn)地質工作的成果紀實,是核地質工作者艱苦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管好、用好檔案是檔案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尤其是做好破損檔案的修復,更是檔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一)核地質破損檔案修復的迫切性。我國核地質勘探工作興盛于60多年前,由于客觀原因,核地質檔案的載體質量差,保管條件相對落后,核地質檔案破損嚴重,急需搶救性修復。以湖南省核工業(yè)地質局檔案館為例,館藏的核地質檔案主要由文字報告、附表、附圖組成。由于附圖比報告更能清晰直觀地反映出各地質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區(qū)域地質特征、成礦規(guī)律等信息,在核地質檔案中所占比例達3/4之多,而且使用度極為頻繁,破損程度嚴重,修復量極大。就整個湖南省核工業(yè)地質局而言,基層地質大隊還保存了大量的原始地質資料,其檔案載體質量比成果檔案更差,保管條件也較局館差,使用率更高,破損程度更大,修復工作更為艱巨。同時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新一代年輕地質工作者的閱讀習慣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電子閱覽成了他們的主要選擇,這也增加了電子化修復的迫切性。
(二)核地質破損檔案修復的可行性。以圖紙為例,與傳統(tǒng)修復相比,電子化修復切實可行。20世紀,破損附圖的修復多采取手工修復,其流程為:修裱→清繪→復照→曬印藍圖→分色制版→印刷。整個過程不可控因素多,勞動強度大,精度難以保證,且工期長,程序繁,效率低,成本高。因此,傳統(tǒng)的附圖修復工作難以大規(guī)模展開,給檔案利用帶來了極大的限制,形成了檔案利用的瓶頸。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得核地質檔案的修復,特別是附圖的修復找到了新途徑——電子化修復。電子化修復就是以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為工具,采用計算機圖—數(shù)轉換等技術,將圖件數(shù)字化,對其進行編輯、修繕,使圖紙再現(xiàn)的過程。圖紙的再現(xiàn)可以是紙質圖紙的打印,也可以是圖紙轉化成數(shù)字后,在計算機顯示器上的閱讀再現(xiàn),其數(shù)字化成果轉存于磁盤、光盤、硬盤等其他介質永久保存。電子化修復與傳統(tǒng)修復工作相比,具有圖像清晰、操作簡便、省時高率、便于重復利用等優(yōu)勢,是檔案修復的一次革命,為檔案修復工作帶來了生機。
(一)修復準備。辦公場所:辦公桌、大型圖紙修復工作臺、電熨斗、保密柜、消毒柜、檔案修復工作所需的常用工具及用紙材料。修復設備:書刊掃描儀(用于核地質檔案報告、附件等文本檔案的掃描,無須拆卷,最大可掃A3幅面)、大型工程掃描儀(用于大型地質圖的掃描)、計算機(用于聯(lián)接掃描儀設備及編輯電子化成果)、移動硬盤、外置式刻錄機、光盤(后三者用于儲存電子化信息成果)。儲存場所:置于檔案庫房內,配備了消磁柜和磁盤陣列。
(二)修復流程。1.修繕。將破損的圖件以裱、補等適宜的方式對其進行修繕,以延長其保存壽命。2.電子化處理。將附圖電子化,以便計算機識別處理。主要是利用大型工程掃描儀,對圖紙進行掃描,將圖的圖像信息轉換成以點陣形式保存的電子文件(JPEG格式或TIF格式文件)。3.圖像處理。為保證所形成的電子文件清晰、美觀而進行的圖形整飾工作,一般采用Adobe Photoshop軟件進行圖像處理,包括反轉、調整圖框、去污、去折痕、旋轉、糾斜、修補等工作。4.圖紙的輸出。(1)通過圖紙打印機,將修復后的地質附圖打印成紙質圖紙,留作檔案保存并提供人們使用。(2)將修復后的附圖信息,以電子文件的形式存儲在硬盤、光盤等磁性介質中,通過計算機輸出設備——顯示器對原圖進行閱讀、使用,作為另一種載體形式對附圖檔案的保管。(3)將產(chǎn)生的附圖電子文件利用各種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轉化,根據(jù)地質工作的需要,建立各種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庫,提升地質檔案利用工作的水平,為地質工作向定性發(fā)展提供服務。
(三)注意事項。1.對原件的保護:所需電子化修復的附圖大多破損嚴重,即使經(jīng)過修繕,也不能隨意提挪,需使用透明夾膜將掃描原件裝入其內再進行掃描。2.掃描方式的選擇:彩色圖紙、藍圖使用彩色掃描;不太清晰的黑色紙使用灰度掃描。3.分辨率的選擇:掃描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選擇300dpi,如果圖面信息模糊時,可適當提高分辨率,其選擇原則應以電子文件的清晰度為準。4.其他參考的選擇:應根據(jù)原圖的實際情況處理選擇門限參考、對比度及亮度。確保所形成的電子文件不僅清晰度要接近或(等同于)原圖,而且掃描內容要完整,精度要達標,掃描形成的電子文件與原圖的對角線誤差和邊長誤差不應超過0.1%,且應具有最少的整飾工作量。
(一)重視安全。核地質檔案的涉密程度較高,所需修復的檔案形成的年代久遠,較為珍貴,因此,在電子化修復的過程中要全方位確保安全。1.培訓安全意識。首先嚴把用人關,核地質檔案的電子化修復工作事關國家安全和利益,責任重大,要對參與人員按照政治素質好、業(yè)務能力強、責任心大等規(guī)定進行嚴格的審查和考量。其次對參與人員進行保密法律法規(guī)、安全、業(yè)務知識培訓,做到知法、懂法、不違法,掌握保密技術新知識、新技能,以應對來源于新技術的應用和對保密技術應用的挑戰(zhàn)。最后要與參與修復工作的員工簽訂保密安全承諾書。2.健全管理制度。一是要結合實際,建立《修復工作保密制度》《破損地質檔案出庫后的管理辦法》《檔案修復場所管理制度》一系列安全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減少安全隱患,降低泄密的風險,提高修復工作的安全性。二是要及時修正和完善制度,使其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執(zhí)行力。第三要加大制度執(zhí)行力的督察,做到每個工作日小查,每個階段考核驗收,把制度執(zhí)行情況納入工作考核中,明確考核的內容、效果的定量評價、考核的結果運用,并實行獎罰兌現(xiàn),從而確保該項工作安全順利推進。3.選好場所,確保安全性。按照《保密法》《涉密地質檔案管理細則》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對場所的要求,采取了以下措施:(1)工作場所與辦公場所相隔離,且達到“九防”要求,進入工作場所的通道內配置儲物柜,存放工作人員嚴禁攜帶入內的私人物品,在工作場所安裝監(jiān)控攝像頭。(2)破損檔案修繕室除配備保密柜之外,還要配備紙質檔案殺菌消毒柜,用以對修繕后的地質檔案的防霉防菌處理。(3)電子化工作室內所有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均與網(wǎng)絡物理隔斷,并且不具備無線上網(wǎng)功能。計算機要設置不少于8個字符的開機密碼。(4)在檔案庫房內增加防磁柜,用于存放電子化修復的信息成果。
(二)規(guī)范管理。為實現(xiàn)高效、優(yōu)質、低耗的修復工作,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規(guī)范流程。就是對地質檔案電子化修復工作的工作范圍、內容、程序和處理方法進行規(guī)定,做好頂層設計,繪制出工作流程圖,有效地銜接和協(xié)調從破損地質檔案出庫、實體修繕、破損檔案電子化、成果編輯、審核、儲存、修繕后的地質檔案入庫等全過程,使修復工作程序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編寫核地質檔案文本、圖紙修復規(guī)范流程,核地質檔案文本圖紙掃描規(guī)范流程、核地質檔案文本掃描成果編輯規(guī)范流程等操作手冊,使工作運行協(xié)調銜接、高效開展,降低失誤率。2.規(guī)范崗位。確立每一個崗位所要承擔的工作內容、質量要求以及所能支配的資源,使員工按既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工作的程序、處理方法、參數(shù)配置進行選擇,行使決策權力,并承擔相應決策的責任,而不必在方法、程序上摸著石頭過河,作不必要的探索。實踐中先后制定了資料調配員、文本修繕員、圖紙修繕員、文本掃描員、圖紙掃描員、電子化修復成果編輯員、電子化修復成果審核員、電子化修復成果管理員等各崗位的職責,除此之外,還以表格的形式,將崗位職責細化和量化,讓每個崗位的操作者在完成職責后要簽名,留作記錄,起著可檢查性和追溯性,強化崗位的責任意識。3.規(guī)范成果。破損紙質檔案的修繕應從適應性、相似性、可逆性的原則來規(guī)范修復成果;用《圖文地質資料掃描熔化規(guī)范(試行)》(國土資源部數(shù)字國土工程工作標準SZ1999001-2000)對破損核地質檔案的電子化修復成果進行規(guī)范,將電子文件存儲在光盤和硬盤等兩種以上的介質上,并按《電子文件管理暫行辦法》(中辦國辦廳字〔2009〕39號)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運用現(xiàn)代化技術對核地質破損檔案進行修復,是“為黨管檔”的使命所賦,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戰(zhàn)略所需,是“蘭臺人”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