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琴
教者 從學會觀察起步
周玉琴
“課堂觀察”在學校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種種舉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具有評價教師和學生、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兩大方面的價值。
課堂觀察 評價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設備,在教室等從事教學活動的場所中,對處于自然教學狀態(tài)下的人、物,或事進行系統(tǒng)考察,從而獲取經(jīng)驗事實,并加以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師要通過日常觀察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日常觀察,了解幼兒發(fā)展情況。
教師要理解觀察的意義,建立觀察意識,初步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學習并實踐運用觀察的基本方法,篩選有價值信息,提高觀察的有效性。
如何讓教師恰當觸摸“觀察”。如皋尤素敏老師說:現(xiàn)實中觀察孩子不能老是以孩子多為借口。要讓教師養(yǎng)成觀察孩子的習慣,最初還是需要制度來約束的。于是,我園在實施觀察記錄時作了如下嘗試,一是帶全體教師去市課程游戲項目領頭園參觀學習,在現(xiàn)場體驗感知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孩子們活動的自主活潑、常態(tài)下教師的觀察;聽園長、骨干教師的介紹如何認識觀察的重要性、如何學會觀察、如何記錄觀察表。二是大家觀察分析表每個欄目的設計意圖,明確觀察表的記錄要求。人手一表邊觀察邊記錄,逐字逐句分析每個欄目的要求。經(jīng)過2-3次實踐后組織教師交流分享各自的觀察表,業(yè)務助理分析每個欄目描述的恰當與否?三是外出學習經(jīng)驗分享。帶回了許多觀察理論、方法、經(jīng)驗。進一步明確觀察的意義,學習研討觀察的方法。
如何幫教師樹立觀察幼兒行為的意識,初步嘗試觀察解讀兒童,將童心解讀案例與日常觀察記錄相結(jié)合,初步提升觀察、解讀能力。進而嘗試聚焦觀察解讀個性化童心,如,幼兒的情緒情感表現(xiàn)、動作發(fā)展、多種表達方式、背景。許多時候教師習慣于完成任務,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教師對觀察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大家認識到教師唱獨角戲的時代已過,我們要做的是師生雙向。教師該如何觀察幼兒要因人而異,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個性特點開展觀察,面對各具差異的幼兒展開教育。同時結(jié)合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解讀童心,嘗試在日常的一日活動中撰寫觀察案例,從而讀懂孩子的世界。
例1.“涂鴉的小孩”:美術課老師發(fā)給幼兒每人一支勾線筆,讓孩子們在白紙上畫線描輪廓,孩子們在安靜的畫著,突然老師發(fā)現(xiàn)少了“塊塊”,于是滿教室找,找不到??匆姷厣蠌陌嗉夐T口起畫有幾條長長的黑線,沿著黑線尋找,一直找到多功能門口,發(fā)現(xiàn)“塊塊”蹲在那里認真的在地上畫著線條!孩子的回答我們很吃驚,“老師,桌子太擠了,我只能在地上畫,面對這樣的小孩,老師無語,但細細想來,孩子需要屬于自己的活動空間,讓我們給孩子一張自己的小桌子,讓他有空間,有展示自己的場所。
例2.“我要回家”:A是小班墜樓幸免的,中班才來上學。老師對他刻刻留心,生怕出意外。這幾天小家伙吵著不愿來上學,家長很鬧心。學校讓他媽媽陪過幾天。一天媽媽剛走A就發(fā)脾氣,肆意發(fā)泄。教師運用恰當?shù)姆椒ㄡ尫潘涣记榫w。
以上二例觀察記錄,教師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去了解幼兒、研究幼兒,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世界。
通過不斷深化教師觀察意識,通過觀察,全面了解幼兒的發(fā)展狀況、需求和興趣。嘗試依據(jù)日常觀察對課程進行游戲化、生活化設計并及時調(diào)整活動計劃。許多時候,教育過程中會責怪孩子的能力不夠。其實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能力。很多時候教師是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教孩子,而不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設計活動的。所以觀察孩子、根據(jù)孩子特點及時調(diào)整活動,會教師教得輕松,孩子學得輕松。
以下有個很好的例子,中班美工活動《剪窗花》,情景一:教師組織活動10分鐘后,開始發(fā)彩紙和剪刀,問及為何中途發(fā)材料,老師說怕孩子們隨便動剪刀不安全。如果教師事先觀察了解孩子們使用剪刀的能力狀況,定下規(guī)則,讓孩子們嘗試自我約束,教師就不會如此辛苦,活動也不會因此中途停頓。情景二:材料發(fā)好,老師示范折三角形,由于教師沒有觀察了解孩子的折紙技能,竟無從下手。于是老師改為示范折一步,孩子們學折一步;大約用去了10分鐘,孩子們折紙的情況不夠理想。如果教師將分步教授,改為讓孩子探索折,教師觀察,孩子折紙能力的不同,進行個別指導。情景三:孩子開始“剪”了,好多孩子連剪刀都不會拿,更不要說剪了。(正確的拿法:大拇指要扣在小圈中,食指中指固定在大圈內(nèi)。)于是,我們幫助孩子握好剪刀,但孩子不知著力點在刀頭、中間、根部?到底哪個部位?還有因為孩子手部肌肉發(fā)育不完善,力度不夠,就出現(xiàn)了剪不動紙的情況,有的剪出幾個剪刀印子、有的連剪痕也沒有,有幾個厲害的干脆剪斷了……總之,整個剪紙活動在老師的忙碌擔心中,在孩子們聲聲“老師,我不會的”叫喊聲中進行著。試想一個連剪刀都不會拿的小孩怎么能剪窗花,作為老師,在活動前幾周,甚至開學就可以在區(qū)角里提供安全型的小剪刀,讓孩子們學拿剪刀、剪一些薄薄的紙片、直線、豎線等,作為基礎性的練習。事后我讓教師把以上事件,用白描的方式客觀、真實的記錄孩子的信息。同時我深刻體會到,老師如果事先觀察了解孩子,再分析設計活動,使活動的過程針對性強,孩子們就能快樂的學習,這應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1]顧泠沅,周衛(wèi).課堂教學的觀察與研究——學會觀察[J].上海教育,1999(05).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花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