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鑫
(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淺談中學歷史課程的組織形式
潘 鑫
(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歷史課程的內(nèi)容編制,首先需要解決課程內(nèi)容的組織形式,即課程內(nèi)容是選擇直線式還是螺旋式。課程內(nèi)容采取何種邏輯形式編排和組織,直接影響課程內(nèi)容結(jié)構的性質(zhì)和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課程實施中的學習活動的方式。課程內(nèi)容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息息相關,并且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因此有效而又合理的歷史課程內(nèi)容的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程組織形式;直線式;螺旋式
關于歷史課程設置的形式問題,長期存在著“直線式”和“螺旋式”兩種排列形式的爭議。直線式課程是把課程內(nèi)容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課程內(nèi)容按照前后相連、循序漸進。而螺旋式課程,也稱為圓周式課程,是指同一課程的內(nèi)容重復出現(xiàn),逐漸提升難度。螺旋式課程不僅關系到知識的縱向整合,而且關系到橫向的整合或廣度的增加。
兩種形式的歷史課程,在建國后的中學課程計劃中都曾出現(xiàn)過。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我國普通中學歷史課程設置呈“直線式”排列,中國歷史僅在初中階段設置,高一年級設置世界歷史課。然而,這種“直線式”排列歷史課程缺乏相對的完整性。為了彌補這種缺陷,1986年國家教委對初中歷史課程作了改革,采用“螺旋式”形式設置歷史課程,初一和初二第一學期設置中國歷史課,初二第二學期設置世界歷史課。九十年代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規(guī)定初一、初二年級設置中國歷史課,初三年級設置世界歷史課,其中的中國歷史較詳。不但徹底解決了初中畢業(yè)的學生能系統(tǒng)地學完中外歷史,而且為學生升入高中學習中外歷史打下了基礎。因此我國普通中學歷史課程設置采用“螺旋式”形式排列,這是歷史課程改革方向的重點。
中學歷史課程是屬于知識性的課程,我國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既相互連接,又相對獨立。因此,中學課程的編制既要考慮初高中的整體規(guī)劃,又要考慮初高中各自的階段性,還要考慮二者之間的銜接與聯(lián)系。
在初中階段歷史課時少,考試開卷,以致學生在考試時拿著教師整理的筆記照抄,到了高中階段卻對歷史基本史實和線索模糊不清。此外初中教科書出于減輕學生負擔的考慮,課程標準對很多歷史事件或概念不作介紹,也只是要求學生“了解”,但是高中歷史知識理論性較強,在有限且課時緊張的情況下掌握這些專業(yè)性強且枯燥的歷史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2.1 直線式課程
教學方法的重要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我國中學歷史課程的必修課從亞洲、歐洲、美洲到非洲,講述各洲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其中包含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其優(yōu)點顯而易見,即學生對歷史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清晰的認知,對歷史時間、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掌握上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學習的課程門類繁多,很容易變成擠壓式教學,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經(jīng)常遇到學習障礙,對所學歷史知識不能及時消化吸收,會導致歷史史實不清等問題,嚴重影響后期歷史知識的學習。而且初高中的教學相對而言是自成系統(tǒng),學生很容易將兩個階段的歷史學習割裂開來,無法建立起完整的、內(nèi)在的知識聯(lián)系。歷史學科知識的廣泛性,既使得高中的歷史教學難度加大,也造成學生壓力過大。初、高中并不是一體化教學的學校,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歷史通史,而高中繼續(xù)直線實行式教學,所有知識點再學習一遍,就造成了時間上的浪費。相反,如果學生的學習不能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就不能受到完整的歷史教育。
2.2 螺旋式課程
螺旋式教學,是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梳理提煉,突出有效信息,把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把抽象知識形象化。其課程不僅關系到知識的縱向整合,而且關系到橫向的整合或廣度的增加。在不同的單元乃至階段或不同課程門類中,課程內(nèi)容重復出現(xiàn),逐漸擴大知識面,加深知識難度,層層遞進。
螺旋式的課程編排注重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更強調(diào)學生的學習與理解。此外,螺旋式課程還比較適于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學,尤其適用于發(fā)展中國家的普通中等教育的雙軌制教學。對理論性較強,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學生來說,這種課程內(nèi)容較為適合。
但是螺旋式教學會遇到歷史教科書的編纂問題、歷史知識點的選擇、鏈接問題,既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又要顧及到知識是否聯(lián)接和重復。螺旋式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處理不當,極容易造成歷史知識的重復和冗雜。因此要注重初高中歷史教科書時序性和系統(tǒng)性,避免與初中歷史教科書形成簡單的重復。
中學歷史課程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是提升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養(yǎng),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性課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排要遵循歷史的發(fā)展線索,從整體上進行規(guī)劃與整合,使歷史知識的敘述更為流暢。我國當前所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還僅僅是以我國中學原有的歷史課程體系為基礎進行的改造。因此作者認為歷史課程內(nèi)容在保持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六個學習板塊的基礎上,精選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實,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古今中外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構建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
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因此對歷史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應該首先考慮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歷史課程教材內(nèi)容要不斷更新;要貼近學生,關注學生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歷史教師不斷充實和豐富歷史知識,不斷學習與學生發(fā)展相適應的新的教育理論、教學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此外,歷史學習課程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方法的訓練,把握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掌握之間的平衡。把握教材的知識結(jié)構和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教材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1] 陳志剛、翟霄宇:《歷史課程與教學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84頁。
[2] 潘洪建:《課程與教學論基礎》,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9-100頁。
[3] 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5 頁。
潘鑫,女,碩士,揚州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
G633.5
A
1672-5832(2017)08-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