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培
(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我本英雄
——張作霖、張學良》讀后感
沙 培
(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我本英雄——張作霖、張學良》是一部關于張作霖和張學良的人物傳記,陳廷一先生主創(chuàng),屬于陳廷一傳記文學系列之一,東方出版社出版。陳廷一先生是“當代十大優(yōu)秀傳記作家”之一,是傳記界“南葉北陳”中的“北陳”,著作等身。該書行文流暢,筆功扎實,作品價值高。
本書講述了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倆的一生。他們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有功有過,影響力大。這部傳記,不溢美不棄惡,充分展現(xiàn)人物的鮮明個性,具有藝術感染力。篇幅不長,但主人公的相關事件敘述翔實,配角也沒有受到怠慢,人物心理歷程的刻畫比較細致生動,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雖然作品局部運用夸張和想象的表達方式,但主要人物和事件是真實的,有利于我們了解歷史人物。
“東北王”張作霖作為北洋依附派,勢力弱小,卻憑自身的精明與才能,從土匪成長為軍閥。他創(chuàng)辦了亦團亦匪的保險隊,維護治安,很有影響力。這支保險隊成為張作霖發(fā)家的班底,很多奉系將領出身于此,如湯玉麟、張作相、張景惠。為了發(fā)展,張作霖接受招安,成為清廷的地方武裝,是他人生關鍵性的轉變,從此平步青云。可以看出,張作霖有見解有野心,不甘平凡,走上一條和其他土匪不同的道路,成為傳奇人物。
張作霖的為政生涯可圈可點。他消滅了巨匪杜立三,為民除害;苦戰(zhàn)多年,歷盡艱辛,圍剿了背后有沙俄支持的蒙匪陶克陶胡、白音大賚,維護了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拒絕與日本簽訂《修建東北五鐵路》的協(xié)定,頂住日本的威脅,維護了東北三省的主權完整,阻礙了日本的“大陸計劃”,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他的部隊經過鍛煉和考驗,成為一只敢打硬仗的勁旅,是著名的東北軍的前身。主政東北期間,為民做事,積極發(fā)展教育、修建鐵路、開發(fā)葫蘆島,為發(fā)展東北做出貢獻。我認為這幾點值得后人對他的較高評價,在愛國方面值得欽佩,歷史上,一些軍閥做過危害國家的舉動,但也有愛國之心,不能刻板評價,要視情況分析。
張作霖精通政治權術,善于鉆營,膽大心細。辛亥革命時,他為了政治資本鎮(zhèn)壓沈陽同盟會起義,遭人詬病,但我認為僅從政治立場考慮,無可厚非,因為此時他效忠朝廷。勢力擴張中他先后投靠袁世凱、段祺瑞等人,左右逢源,取得勝利,成為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者,是他政治生涯輝煌的一段。我認為手段不光彩,但這是政治權術,雖有背叛同盟之嫌的,不過在當時,這種“背信棄義”的情況很常見,無需過度強調。
世人對張作霖褒貶不一。我曾對他有偏見,通過這本書,我認為評價張作霖要多方面客觀分析,不能持有偏見,應該看到他的優(yōu)點和好事,也不能拔高形象。他有軍閥固有的的缺點,其存在就有逆發(fā)展潮流的一面,阻礙社會進步。但是作為東三省的領袖,他維護了東北的主權,發(fā)展東北經濟,一定程度上庇護了東北百姓。在直奉戰(zhàn)爭期間,他給予孫中山幫助,盡管目的不純但有利于國民革命。
張學良是張作霖的長子,繼承父親的職務和地位。這位出生于父親“戰(zhàn)車”上的男人,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跟著他的父親南征北戰(zhàn)。他實行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促成了中國名義上的統(tǒng)一,這是奉系在日本侵略下的唯一出路,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尊嚴,值得稱贊?!熬乓话恕笔伦?,作為東北軍主帥,他應該奮力抵抗,但他聽從了蔣的不抵抗政策,最終東北淪陷、熱河失守,這是他的失職之處,不容辯解推諉。東北淪陷,張學良背負著不抵抗的賣國罪名。在看這一段內容時,受到感染,對張學良產生不滿,不理解他的思想和舉動,但他內心煎熬我們是能感知的。
張學良堅持支持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政策,帶領東北軍進行“剿共”,但東北軍不愿意打內戰(zhàn),沒有與紅軍作戰(zhàn)的經驗,戰(zhàn)場失利。為了對付共產黨和紅軍,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對蔣介石在華北事件中的妥協(xié)感到不滿,懷疑“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認識到只有停止內戰(zhàn)才能抗日救國。張學良與共產黨積極接觸,達成擁蔣聯(lián)共抗日共識。這一系列的活動進行是不容易的,有很多棘手問題,但他都積極解決了。
危急關頭的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我認為張學良從國家大局出發(fā),不計個人利益,有大無畏的精神,為了國家、民族,做出了犧牲。蔣介石出于個人恩怨,軟禁張學良幾十年,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用基督教消滅了張學良的思想自由。但張學良的愛國情懷并沒有被軟禁和生活的磨難磨去,正如他自己所說:“假如上帝有什么旨意,我為國家為人民還能效力的話,我必盡我的力量,我所能做到的,我還是照著我年輕時一樣的情懷去做,只是我已衰老了?!边@種胸懷天下和蒼生的情懷是值得欽佩的,這告訴我們愛國之情不應隨著年華的老去而減少,反而會人生閱歷的增加而變得更加深刻。
人們對張學良的評價不盡相同。從這本書中還有其他資料可以看出,張學良在政治權謀上是比較幼稚和天真的,他輕信蔣介石,看不出蔣介石的險惡用心,例如西北“剿共”時,他看不出蔣介石想要一箭雙雕消滅紅軍和東北軍。雖后來醒悟,但也可以看出張學良政治上的不成熟,我個人覺得,在政治敏銳度和政治手腕方面,張學良不及他的父親張作霖。不過在國仇家恨面前,他積極探索抵御外辱的方法,并付諸于實踐,個人做了很大犧牲,是一個愛國者。
回顧父子倆的一生,我認為無論他們功過如何,在愛國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方面,正如文題“我本英雄”一樣,盡顯英雄本色。這本書很好的塑造了父子倆的形象,雖有過度拔高主人翁形象的嫌疑,但相對比較客觀。從這部書中可以了解其他歷史人物,如吳佩孚,以前認為吳佩孚作為軍閥,形象差,高傲自負,讀了這本書,卻了解到他是一個正直不屈的人。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要客觀全面,一分為二地看人物的好與壞,功與過,不能因為一個人后期的好,就否認前期的壞;不能因為一些錯事,就把其他的貢獻抹煞,而要尊重事實和歷史。
通過這部書,我對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有了更多的認識,對很多歷史事件有了深刻了解,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務和事件。讀人物傳記和其他一些歷史讀物的感覺不一樣,人物傳記更細膩,刻畫人物更加生動,人物傳記是給予一定的歷史事實所寫,要求“真、信、活”,可以作為我們學習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
TM531
A
1672-5832(2017)08-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