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新媒體憑借其歷時性、互動性搶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陣地,增強教學實效性。鑒于此,剖析“觸屏”時代高校思想政治課所具有的互動、自我教育和導向功能,以搭建“觸屏”教育平臺為基礎,以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為核心、構建信息監(jiān)管與效果評價機制,積極搶占“微話語權”,形成新的傳播生態(tài)和輿論格局。
關鍵詞:“觸屏”時代 教育功能 挖掘 利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9(c)-0222-03
1 “觸屏”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特性
手機智能化、互聯(lián)網、微信、微博等的快速發(fā)展與廣泛應用,使我們進入“觸屏”時代。這一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供了機遇,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去教育功能,使其為教學服務,首先要剖析“觸屏”時代高校思政課的特性。
1.1 充分發(fā)揮“網絡”教育主陣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系統(tǒng)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是社會主義大學的特有優(yōu)勢。如何有效的發(fā)揮這一特有優(yōu)勢,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順應“觸屏”時代發(fā)展要求,其關鍵在于深入推進“你教我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改革,充分發(fā)揮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1]。新媒體是“觸屏”時代的典型代表,以先進的數字技術和信息網絡為載體,使之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將紙質的教學內容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轉化為電子化、數字化的資料,從而加快信息傳播的速度及時效性。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對象是95后、00后大學生,年輕而又富有活力,關注并熱衷于社會新事物和新思想。在“觸屏”時代,充分利用大學生的這一特點,構建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網站、微信平臺、微博及手機報等多元化的數字校園平臺,將枯燥、抽象的課程內容以立體、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給大學生,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占領“網絡”這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主陣地。
1.2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觸屏”時代的到來,既充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資源,又提高其教育內容的共享度和互動性,進而彰顯教育功能和價值。智能手機、互聯(lián)網、微博、微信及其他的交流平臺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可以將教育內容與多元化的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動態(tài)立體的資源共享與傳遞平臺,不斷擴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覆蓋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緊把握觸屏時代的新特點,及時關注其對大學生的影響,以及大學生在此影響下的活動狀態(tài)、關注點、疑惑與問題等等。同時,“觸屏”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書本,更多的信息及教育資源是通過微博、微信來獲取,視野開闊、知識面廣、信息前沿,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書本之外的內容,促進大學生的知識內化并生成新知,豐富和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此外,從現實出發(fā),把握現實發(fā)展的動態(tài),從現實環(huán)境而不是從抽象主觀的角度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這樣就更具有針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進課堂,還要進學生生活,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2 “觸屏”時代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功能的表現
以新媒體為典型的“觸屏”時代,表現出新的時代特征:教育資源的豐富多元化、資源共享程度高以及互動性更強[2]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的互動、自我教育以及導向等教育功能日益突顯。
2.1 互動功能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說教式教學方法在新媒體的興起和運用中日漸低效衰微,使得更多的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自信滿滿、活力四射,對新媒體充滿好奇且敢于實踐探索。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政治教化必須尋求高效、便捷、廣泛、雙向互動同時兼具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特點的新型傳播載體[3],使它在政治價值觀的傳播、政治行為的習得與調適,乃至政治共同體的動員與整合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的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大行其道,憑借其所具備的及時性、開放性、移動性等特征,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形成新的傳播生態(tài)和輿論格局。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信息傳播方式,搶占“微話語權”,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社會組織協(xié)同的良好教育氛圍。
2.2 自我教育功能
在“觸屏”時代,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功能的得以挖掘并進行有效利用。在新時期的高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需要把深刻道理通過創(chuàng)新的語言表達和新媒體手段講清楚、講透徹,因而新媒體所承載的傳播和教育任務的能力越來越強。根據《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7)》的數據顯示,就新媒體的呈現方式之一的網絡直播而言,截止2016年,用戶規(guī)模達3.44億,市場規(guī)模約150億人民幣,迎來爆發(fā)式增長,生長空間巨大。同樣,新媒體中的其他傳播和呈現方式也備受眾人關注,尤其是思維活躍、積極自信的大學生,但是其知識體系建構尚未完成、“三觀”尚未完全成形,極易有意識或無意識、有組織或無組織的
在“微話語權”的搶奪戰(zhàn)中暗流涌動。毋容置疑,在“微話語權”的搶奪戰(zhàn)中,也滲透著價值觀念、理論政策、思想主張等內容,不僅僅是新媒體單方面的傳播信息的過程,更是大眾通過“自媒體”來篩選、過濾、吸收、內化以及生成的自我塑造的過程,也是受眾,特別是大學生自我辨別、自我內化與生成的自我教育過程。
2.3 導向功能
新媒體的互動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挖掘與利用,其目的在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目標導向功能,即理想信念導向、奮斗目標導向和行為活動導向。西方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以及寬闊的信息渠道在新媒體領域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甚至是霸權地位,大肆宣揚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為口號的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4],企圖迷惑民眾、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銷蝕我們的共同理想,改旗易幟、西化中國,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此,必須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與新媒體、新技術深度融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耙岳硐胄拍罱逃秊楹诵?,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endprint
3 “觸屏”時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功能的路徑選擇
“潮、活”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目標。在“觸屏”時代要善于分析了解學生的教育需求,搭建“觸屏”平臺,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構建信息監(jiān)管與效果評價機制,確保其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增強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
3.1 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觸屏”平臺
“誰贏得了互聯(lián)網,誰就贏得了青年”。這是中南大學黨委書記高文兵根據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作出的科學論斷,要求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一是轉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育思維,順應潮流、主動作為,搶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微話語權”。習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5]的主動權。二是搭建迎合學生主體性需求的“觸屏”平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以具體化、動態(tài)化、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國情及社會發(fā)展情況,科學辨別、自覺抵制腐朽及錯誤思潮的侵蝕,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素養(yǎng),其英文為“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yè)協(xié)會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來的,解釋為信息技術和技能。1992年Christina Doyle在現有定義和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信息素養(yǎng)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與信息道德等。根據以上研究和分析,文中所使用的信息素養(yǎng)是指在“觸屏”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增強教學實效性的信息意識、能力、道德等綜合素質。“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樹立爭奪思想主陣地的危機意識,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新技術對教育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將信息素養(yǎng)納入團隊建設的素質體系,培育教師的信息意識。二是以學術論壇、專題講座、外出考察學習能形式使教師清晰地認識和了解信息的基本知識、技術、倫理道德等,深入推進“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自身駕馭新媒體、新技術的能力。三是時刻關注發(fā)展變化著的新媒體、新技術,奮力跟上技術進步與話語情境的更新,與學生建立平等、互動、民主的師生關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服務型、交流型、事務型”的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因為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方式,一般是大班授課,教師單向傳達、學生被動接受,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是具有不同專業(yè)背景、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盡力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與學習狀況。比如建立思政課QQ群、微信群等,通過教師與學生一對一、一對多的交流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現狀等等,實現線上線下與學生及時交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3.3 充分發(fā)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內因決定外因及其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亦是如此,即使搭建“觸屏”教學平臺、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但最終還是要依靠學生自己搜集信息、篩選信息以及吸收和內化信息,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政治方向。觸屏時代,在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面臨著文化多樣化、價值觀多元化的境地,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查詢、搜集、篩選以及吸收信息,堅決抵制西方的“和平演變、普世價值”等言論,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選擇正確的政治道路,否則其自我教育功能只能適得其反。二是提升大學生信息搜集與篩選的能力?!坝|屏”時代,信息資源爆棚、魚龍混雜,及時高效的獲取思政課教學信息尤為關鍵。當前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尚未完成、“三觀”尚未完全成形,極易受到錯誤信息和思想的影響。為此,在設置大學生網絡權限的同時,更需要注意的是提升大學生信息搜集與篩選能力,能夠自我辨別、自我內化與生成新知,發(fā)揮好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3.4 構建信息監(jiān)管與效果評價機制
“觸屏”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功能的挖掘與利用,必須建立健全信息監(jiān)管與效果評價機制,確保其信息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正確性。為此,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整合各種新媒體資源和技術,營造一個積極的、健康的信息新媒體環(huán)境。一是加強信息技術的監(jiān)管,運用先進的技術抵制黑客等不法分子的網絡攻擊,警惕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的侵蝕,從源頭上杜絕錯誤言論和腐朽思想的迫害。二是需要政府、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形成一股合力,不僅要種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田,還要守好這片責任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主旋律進行弘揚。三是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對其教育功能的效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肯定成績、正視問題,以便于掌握學生的主體性需求,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關欣,李忠華,汪興堂.“觸屏”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35.
[3] 劉勝君.大眾傳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6:51-52.
[4] 凌勝銀,胡志彬,陳茂霞.決不允許用西方“普世價值”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紅旗文稿,2017(1):9-12.
[5]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