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泰華
貴陽夏天的氣候吸引了我,在貴州原省長林樹森的鼓動下,幾年前我同老伴在貴陽買了房,每年夏天我們都會到貴陽避暑,我也算是一個貴陽人了。今天和大家聊聊有關高考和貴州教育的話題。我一直在高校工作,對高校招生和改革這兩方面的情況比較清楚,而且有較深的感受。
高考的過程其實也是教育改革的過程,1977年以后高校的變化比較大。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后,6年后的1972年開始招收了第一屆工農兵學員。當時我在南京工學院完整地教過73級和75級工農兵學員,后來因為張鐵生白卷事件,取消了所有在校工農兵學員的考試。這種做法其實害了這些學生,這些學員中有的要出國深造而沒有成績,只得又給他們補填成績,費了好大的勁。1977年開始,按照鄧小平的指示,“文革”后第一次恢復了高考考試制度進行全國統(tǒng)一招生。這一年我在南京工學院參加了77級的招生,77級的學生雖然被耽誤了10年,但是大部分都很優(yōu)秀。
自從高考恢復后,教育改革就沒有停止過。那時按李政道的建議,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搞了個“少年班”;先是在中國科大試點,后來擴大到13所學校。那時我是南京工學院的副校長兼教務處處長,也管過少年班。從工農兵學員到全國統(tǒng)考,其實這里面主要是想解決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那時的工農兵學員大部分本身沒什么大的問題,但是他們的背景就有些復雜了。這些工農兵學員都是由當?shù)氐墓缤扑]上大學的,那個時候的公社書記、革委會主任、大隊長、大隊書記這些人的權力在當?shù)睾艽?,除了上述這些人的關系外還有當?shù)馗骷壵賳T的子女才有可能被推薦上大學。這種不公平的做法,把許多老三屆優(yōu)秀的知識青年擋在大學門外。當?shù)氐尼t(yī)生、教師在農村很吃香,他們的子女多被推薦上大學,我所在的南京工學院情況就是如此。醫(yī)生、教師的孩子上大學這本來是好事,但是,因為工農兵學員招生政策剝奪了多數(shù)考生升學的權利,給各種有權者開了方便之門,剝奪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上大學的權利。當時的工農兵學員大多是小學、初中水平,文化層次低。我教過的幾屆工農兵學員的數(shù)學,基本上都要從例如1/3加1/2這樣的初等數(shù)學教起,一直講到高等數(shù)學的微積分。這些工農兵學員不少人學習很努力,后來也有不少成才的。但是這個時期的大學教育浪費了教育資源,同時把一大批可以成才的青年擋在大學門外。1977年恢復高考,操作上雖然有些缺陷,但是客觀上做到了“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基本上公平。當然分數(shù)這個因素也不是絕對公平的,對一些“偏才”、在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有時候往往因為一分之差就會被刷下。所以,教育部除了搞“少年班”,又搞了免試生。一些學校被批準有招免試生的權力,而一些中學同時也有了推薦免試生的權力。這樣一來,又產生問題了。我們知道中學追求的是升學率,所以中學推薦上來的免試生往往不是最好的,因為他們知道,最好的學生肯定是能考上大學的。為了保證升學率,推薦上來的免試生大多是二三流水平或者是些同中學校長有很好關系的學生。因此,在推薦大學自主招生時,也會產生不公平。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大家普遍認為免試推薦上大學的方法并不好,于是名額逐年減少。后來又冒出一個招“特長生”的花樣來,也產生了不少弄虛作假的問題,這些特長生錄取進重點大學的分數(shù)比其他學生要差幾百分。我在東南大學教過體育特長生,這批體育特長生錄取在土木建筑系建筑管理專業(yè)。雖然他們的體育確實不錯,但是相關專業(yè)課就很吃力,如彈性力學課程考試,5個學生的考分加起來不到60分。以后雖然對真正的體育特長生的專業(yè)考試方法做了一些針對性調整,但是各種弄虛作假鉆了降分錄取和學習照顧的空子的問題也時有發(fā)生。
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與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緊密結合還有一個過程。在中國只要有渠道,就會有作弊的機會。因此,杜絕各種弊端的發(fā)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國家規(guī)定讓一些體育尖子、世界冠軍免試保送到重點大學學習,這又使一些人有了弄虛作假的路子。我到中大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體育教研室的人一個個都想做官,連選一個黨支部委員都要請客吃飯。原來,他們是在爭權,想要有招收特長生的話語權,很多高校在這個問題上都出事了,有的還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說高考改革牽動全局確實不假,高考制度的每一項改革都有招致負面影響的可能。又如,通過科技競賽的成績,可以在高考錄取時加分或保送。我在一個985大學巡視時有人舉報,一個大學副校長的兒子參加全國科技競賽所做的項目與這位副校長在學校所做的課題一模一樣,而這位副校長所做的這項課題,是花了國家?guī)装偃f科研經(jīng)費才成功的。但是,他將此科研課題用其兒子的名字去參加全國科技競賽,獲獎后,兒子靠此獎項被保送進了大學。后來,這條上大學的捷徑垮掉了,但又來了個“奧數(shù)競賽”成績可以增加高考分,于是社會上一大批“奧數(shù)班”應運而生出來找錢了。
高考改革既要堅持高考招生的公平性,又要避免一分定終身、給有特殊才能的考生一個升學的通道。那些通過權勢招考之風可能會暫時擋住,但又會冒出一些鉆空子的路子。通過十多年的整治,上述弊端基本上搞干凈了,但是“港澳生”、“海外生”招生還存在弊病,一些所謂“港澳生”、“海外生”根本就沒出過國,而是其父母花錢買了港澳或海外戶口。因此,高考改革與社會的進步、道德的凈化程度有很大關系。這幾年,教育部不是不想改革,而是一直都在主動和被動的矛盾之間搞改革。中國的教育發(fā)展需要建立一種誠信機制,比如,怎樣相信學校、大學校長自主招生,每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在網(wǎng)上清楚明白地公示,用實名制,理由充分,接受社會監(jiān)督,大家都能透明地看到大學校長行使的權力,這樣做應該是可行的,但是目前還做不到。
現(xiàn)在的自主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招生,目的就是堅持教育的公平性。相對來說,全國統(tǒng)一高考在許多不合理因素中應該是相對合理的,這也可推動自主招生。
我是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屬國家教改辦,成員有26名,包括社會各方面的專家,如有兩彈一星、航天等科技部門的專家,由教育部長擔任秘書長,由國務委員劉延東主抓這一工作。第一次會議發(fā)給我們80萬字的材料,兩大本,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民辦教育等各方面問題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內容:第一,堅持教育的公平性,包括地區(qū)差異;第二,堅持因地制宜,就是尊重各個地方不同的教育差異;第三,逐步的穩(wěn)步推進,其內涵就是在統(tǒng)一考試的基礎上,加上綜合測試、綜合測評。國家原則上規(guī)定的就是三門:語文、數(shù)學、外語;另外各地區(qū)決定學生可以選其他三門。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考試科目不要太多,第二減少每門課程考試的權重,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地根據(jù)本地的情況擬出方案,報教育部。我參加了上海和湖南的考察,上海經(jīng)濟發(fā)達教育水平也較高,做得比較規(guī)范。為防止學生偏科,要求學生高中階段每門課都要考,根據(jù)學生選擇,對文、理科采取不同的計分;如學生選擇的是文科,他的選考科目中涉及文科的采用百分制計分,涉及理科的科目就采用“合格”、“不合格”計分。這樣做到了既防止了偏科,又照顧到學生的選擇,根據(jù)學生選擇文理科對選考課程的權重不同,記錄平時的成績,這樣又能防止高中階段一味注重應試教育。由于各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差異很大,所以要因地制宜出臺各地的政策。條件成熟就先試行,如浙江、上海今年就先試行“新高考”。endprint
今年高考改革對考試課程的門數(shù)壓縮了,考試形式也壓縮了,另外對時間放寬松了;所以這次高考改革在社會上反響不是太大。
細節(jié)上,還存在要解決公平性的問題,如異地高考等。由于存在各地教育水平的差異,所以也是要因地制宜。還有,試卷先是全國統(tǒng)一試卷,后再下放到各省,現(xiàn)在又統(tǒng)一回來了。不管怎樣反復,重點是堅持教育公平,堅持教育的規(guī)律,堅持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讓不同的人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權利。
我再補充談一下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名額很有限,就是給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多一條路走,不要一考定終身,讓有特殊才能的考生有升學的通道。除了統(tǒng)一考試而外,還要安排專門特殊的測試,自主招生考試嚴格按國際規(guī)范形式操作,如由不同學科教授對一個學生進行綜合性考核,考核分數(shù)作為錄取參考。當然,這在國內也引起了各種不同的反響。不管怎樣,這是一個改革的方向。要接受中國過去受計劃經(jīng)濟影響“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教訓,循序漸進地逐步放開。我認為中國的高考從大的模式上來看基本是科學的,既有學校一定自主權又有全國統(tǒng)一的考試,而且針對各種各樣弊病隨時設下關卡,杜絕可能會發(fā)生的問題。
2012年、2013年我任中央第42督導組組長時,到中國人民大學督導時正碰上中央巡視組在人大查出了涉及招生的一些問題,我們去是了解整改情況的。由于人大領導班子不健全,校長太強勢獨斷專行,校長和招辦主任自作主張,招辦主任將降分招進校的學生轉到高分錄取專業(yè)。此事被查出來后,雖然有關部門對當事人分別作了處理,但影響很壞、教訓深刻。
我在中大的時候,每年招生都嚴格依分數(shù)順序錄取,一分不讓。有一年,應中大教職工們的要求,我們曾經(jīng)為了照顧本校教工子弟,4位校領導一起簽名向省里匯報能否對十幾個教工子弟只差中大錄取分一兩分而破例錄取,后因省里不同意未能實施。自從恢復高考以來,中山大學從未越過錄取紅線。
我和貴州結緣是新世紀的事,上世紀我對貴州的印象還是從來貴州出差的同事處得來的,還停留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印象中,談到貴州,只知道黃果樹瀑布和遵義會議會址。
2004年,教育部決定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院校和沒有211學校的省份搞省部共建地方大學;先提出組建211院校,開始是建14所,后來擴大為18所。我是省部共建咨詢顧問,又是教育部學科建設和專業(yè)設置委員會主任委員,所以有機會多次到貴州調研貴州的高校教育。當時貴州的每一所大學給我的印象都很弱,全省大學的博士點加起來只是個位數(shù)。教育部部長周濟向貴州提出,必須先把貴州大學和貴州工業(yè)大學合并,然后再搞省部共建。我就是這時到的貴州。當時我們中山大學貴州校友會也出面接待并參與和各高校的聯(lián)系;在貴州省政府分管秘書長的陪同下,我和中大校長黃達人先后到貴州大學、貴州財經(jīng)學院、貴陽醫(yī)學院幾所高校進行調研;我在貴大作了一個報告。在省政府、省教育廳的建議下,我們把全國本科教學評估專業(yè)設置年會放到風景如畫的貴陽花溪來開,這樣對貴州高校專業(yè)設置和貴州大學進入211就會有更多的支持。從此,我同貴州結下不解之緣。后來我又負責對貴州大學211的評估工作,又多次來到貴州。從2004年到現(xiàn)在,我?guī)缀趺磕甓紒碣F州,親眼看到貴州的變化,感到貴州近幾年的發(fā)展變化日新月異,確實同十多年前大不一樣。
到貴州大學去作211本科評估的時候,我是評估組長;而評估組組員都是來自十多所重點大學的校長、副校長、教授,貴大很擔心我們會不會用重點大學的標準來要求他們。通過多次同貴州大學的班子接觸,使我覺得貴州大學有幾點讓我感受很深,觸動很大。
第一,貴州的大學改革開放前有少數(shù)從國內名牌大學來的教師,改革開放后,由于高校畢業(yè)生實行雙向選擇,國內名校畢業(yè)生除了貴州生源外,到貴州來扎根的很少,貴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主要依靠貴州的大學培養(yǎng)各類人才。當年有材料顯示,百分之七十左右農業(yè)技術、信息技術人才,各類管理人才都是貴大等校的畢業(yè)生。我在評估反饋報告中寫道:“貴州大學為貴州的地方經(jīng)濟建設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二,貴州大學在資源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辦學。我記得當時第一次去到貴大、農院,印象中農學院就是破破爛爛的,像農村一樣。但是,貴州大學只用了300萬就建成了一個功能非常齊全、品位很高的文化書院,這在南京、廣州是不可能辦到的;體育場館也是一個錢掰成兩半來用建成的,這說明貴州大學會精打細算、效率高、不亂花錢、很務實。
第三,貴州教師、學生比較樸實。
2007年對貴州大學進行211本科評估時,當時貴州省長是林樹森,他之前是廣州市委書記,是一個很有戰(zhàn)略眼光的領導,對中山大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我在貴州大學講林樹森在廣州辦大學城的事,說那是一件很有戰(zhàn)略眼光的政績。當時貴州大學的書記龍超云、校長陳叔平還沒有向林樹森省長匯報過關于貴州大學同教育部省部共建211大學進行評估的事,聽我這一說得到了啟發(fā),龍超云馬上就給林樹森打電話,說中山大學的書記正在貴陽,負責給貴大申請211本科的評估。林樹森一聽馬上推掉了一個重要接待,專門接待我和貴州大學的書記、校長。見面后,我介紹了在貴大的評估工作,特別提到他們缺少經(jīng)費。林樹森一聽當場表態(tài):我雖然來貴州不久,現(xiàn)在省里財政還比較困難,但是只要一有錢,一定會支持貴州大學。接待中林樹森還說,他到貴州來主要做好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打通貴州和沿海的通道、拉近珠三角同貴州的距離、建立貴州和廣州的聯(lián)系,正在對貴州到廣州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進行規(guī)劃。那時還沒有提高鐵,只是講道貴州的原生態(tài)風景和天然氧吧、涼爽的夏天肯定會吸引更多的廣東商人到貴州投資。我就是在這次同林樹森座談后,在貴陽買了房,夏天專門來避暑的。后來我才知道,當年底經(jīng)林樹森批準,一個億就給了貴州大學,這在當時來講很不簡單。貴州的領導對貴州高等教育的支持是實打實的,更關鍵的是貴州省領導有戰(zhàn)略的思想,2008年中央提出4萬億投資的經(jīng)濟發(fā)展計劃,貴州的領導由于有了前置準備,抓住了發(fā)展機遇?,F(xiàn)在貴州高校發(fā)展很快,學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與貴州省領導不無關系。endprint
我作為一個貴陽新人,很看好貴州的發(fā)展前景。全國所有省份我都去過,包括臺灣,但是我認為后發(fā)趕超的貴州最有發(fā)展?jié)摿Α?/p>
今年有“新高考”元年的提法,因為國家高考改革原則方案出臺后,留出各地制定相應改革實施方案的充足時間,由各省市因地制宜有序推進。今年在上海和浙江先行先試,其余各地會陸續(xù)展開。
貴州教育的發(fā)展,除了要符合國家的統(tǒng)一要求而外,還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接地氣,要符合貴州的省情,要給廣大山區(qū)的孩子提供一個能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新高考”改革,貴州要有未雨綢繆的思想準備。說到貴州的省情,我認為貴州應該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這是關鍵。國家對職業(yè)教育從經(jīng)費、錄取、就業(yè)、深造都有一大堆優(yōu)惠政策,貴州要用好用足。
中國現(xiàn)在最差的是兩頭,一個是最高端的,一個就是最基礎的。高校211、985我從頭到尾都參與了,中國是從搞211才開始規(guī)劃學科的,也就是說搞高等教育從無錢到有錢了,可以規(guī)劃學科了,可以更換儀器了。為什么我們的SCI文章少呢,因為論文中數(shù)據(jù)的來源由于檢測設備的落后不可信。設備精度達不到國際水平,所以國際上不承認我們拿出的數(shù)據(jù),自然,學術論文水平也就被打了折扣。
中國本科教育是不錯的,但是現(xiàn)在中國最缺的是有世界眼光的一流學者,能躋身世界學術前沿的學者少,導致博士生培養(yǎng)水平不如先進發(fā)達國家。還有我們國家所缺的就是職業(yè)教育,中國的工匠傳承實際上是一種經(jīng)驗教育,所做出的產品品質不是精確標準的產品,而西方對產品的認識有一套嚴密的邏輯思維。舉個簡單例子,中國的裝修雖然火熱和普及,但是經(jīng)不起細看。我到國外專門看過許多國家房屋的裝修工程,特別是日本和德國,光一個衛(wèi)生間里墻上的每一條縫都是非常講究的。細節(jié)決定了一切,而我們的許多五星級酒店一個衛(wèi)生間的龍頭、抽水馬桶經(jīng)常是問題多多,這就是我們與國際水平高低端的差距。
我們在巡視許多高校經(jīng)費使用時就發(fā)現(xiàn)有個問題很普遍,就是經(jīng)費預算和報銷都是馬馬虎虎加人情。我就我們現(xiàn)在的有些規(guī)定和要求,問過香港及美國和日本的大學教授,他們都說國外大學都有類似嚴格的制度規(guī)定,每個大學都要自覺嚴格遵守。當然我們規(guī)定如何更加科學也是在不斷完善中,現(xiàn)在這樣已經(jīng)不行了?,F(xiàn)在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任何數(shù)據(jù)都要精細和精確,這也是我們大學教育要重視的細節(jié)。
還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不起工藝工匠。中國的現(xiàn)代教育始于1894年的北洋公學,中國的書院式教學雖然有2000多年,但是中國缺乏實證教學。
中國一方面缺乏最高學術前沿的人才,一方面缺的就是動手能力強的工匠人才。所以,特別在貴州,我認為職業(yè)教育是發(fā)展重點和方向。
李延保,數(shù)學教授。曾任教于揚州師范學院、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1998年11月至2006年1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并兼任教育部學科建設和專業(yè)設置委員會主任委員。2006年1月卸任。現(xiàn)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巡視工作特聘顧問、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機構協(xié)作會顧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