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華 李 苗 王春麗 楊粉英
·臨床護理·
精神心理衛(wèi)生
希望理論對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家庭照料者焦慮情緒的影響
胡進華 李 苗 王春麗 楊粉英
*Correspondingauthor
目的觀察希望理論對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家庭照料者焦慮情緒的影響。方法將42例腦外傷后遺癥患者照料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均給予入院介紹、治療、護理及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將希望理論貫穿其中。比較2組患者家庭照料者的焦慮情況。結(jié)果應用希望理論后,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Herth希望指數(shù)評分高于對照組。結(jié)論希望理論運用在腦外傷后遺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能有效提高家庭照料者的希望指數(shù),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減輕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壓力,給予患者更好的照顧,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zhì)量。
腦損傷;焦慮;家庭照料者;希望理論;希望指數(shù)
腦外傷后遺癥是指顱腦損傷患者經(jīng)過3個月以上的治療,仍然存在一組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或精神活動的失調(diào)或缺陷。隨著工業(yè)建設、交通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顱腦外傷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不斷增加,近幾年呈明顯上升趨勢。腦外傷后遺癥作為一種嚴重的生活事件,對患者家屬造成嚴重而長期的心理應激,尤其給直系親屬照料者帶來沉重的生活負擔和心理壓力[1],多數(shù)腦外傷患者照料者存在不同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其中以焦慮最為突出[2]。焦慮作為負性情緒,直接影響照料者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希望理論作為一個新的護理目標和康復理念,逐漸出現(xiàn)在護理實踐中[3],目前對希望理論的研究已涉及兒童疾病、老年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健康人群等諸多方面[4]。鑒于希望理論對患者及照料者的積極作用,我科于2012年開始將希望理論運用于腦外傷后遺癥患者照料者的護理干預中,以提高照料者的希望指數(shù),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提高腦外傷后遺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zhì)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2年4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療的腦外傷后遺癥患者的照料者42例,男17例,女25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的直系親屬并承擔主要照料責任,無護工;②自愿配合調(diào)查,有閱讀及理解能力;③照料者均為成年人,意識清楚,與研究人員溝通無障礙。將42例照料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齡(46.19±12.82)歲;觀察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齡(47.71±11.86)歲。2組患者照料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入院介紹、治療、護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及照料者心理健康知識水平。觀察組則在此基礎(chǔ)上把希望理論貫穿在護理實踐中。首先選擇2名主管護師對照料者進行培訓,使照料者掌握希望理論的內(nèi)涵、應用步驟、資料收集方法、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掌握提問、傾聽及回應技巧等。具體方法如下。
1.2.1 評估患者及照料者的焦慮程度、希望指數(shù),提出有針對性的希望目標
腦外傷患者經(jīng)過治療脫離生命危險后,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后遺癥。由于損傷的神經(jīng)細胞不能再生,患者無論是肢體、語言還是智能方面均存在嚴重的障礙,造成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失語、運動障礙、記憶損害、癲癇發(fā)作等。而疾病的康復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患者直系親屬的照顧者常會出現(xiàn)焦慮等情緒表現(xiàn)。在患者入院24h內(nèi),責任護士分別與患者及照料者進行一對一交談30min,了解患者及照料者的焦慮情況、希望指數(shù)及疾病的認知程度等。協(xié)助照料者完成Herth希望指數(shù)[5]、焦慮自評量表的測試。結(jié)合患者的生活方式、病情現(xiàn)狀、對疾病的認識、文化程度、社會支持程度、經(jīng)濟狀況,提出個體化、有針對性的希望目標。
1.2.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拉近護患及照料者的心理距離。責任護士每天與患者及照料者聊天20~30min,在聊天過程中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如鼓勵患者回憶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與患者討論既往經(jīng)歷中的精彩片斷。交談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內(nèi)容和形式。在取得良好護患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引導照料者及患者以放松的心情接受相關(guān)功能訓練。
1.2.3 陽性強化干預法
①對情緒處于中、低水平的照料者及患者給予陽性強化法干預。用文字、視頻介紹康復成功的病例,定期舉辦康復成功病友聯(lián)誼會,讓病區(qū)內(nèi)恢復較好的患者介紹成功的經(jīng)驗等方式提升患者及照料者的治療信心,緩解照料者的焦慮情緒。②提高患者的社會人際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將治療、康復方案與患者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對患者的穿衣、進食、沐浴、洗漱、如廁等進行反復訓練,每日活動安排從簡單到復雜,鼓勵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照料者的負擔。當患者有能力完成某種目標或任務時,患者家屬心中會燃起希望,提高對患者康復治療成功的信心。③充分調(diào)動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研究[6-7]表明,社會支持與希望呈正相關(guān),即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希望水平越高。在對腦外傷后遺癥患者的照顧過程中,患者的直系親屬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照顧負擔,這些負擔會影響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繼而影響患者的疾病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8]。作為支持性力量的一種,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和幫助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病區(qū)定期組織健康教育活動并邀請患者的其他親屬參與,進行康復護理技能的教育、并發(fā)癥預防護理等。通過提供這些知識,患者親屬對患者的護理能力會有很大提高,能夠參與到對患者的照顧中來,從而減輕患者主要家庭照料者的護理負擔。
1.3 評價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入組時)及干預后(干預1個月及3個月)對患者的家庭照料者進行評定。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由患者的家庭照料者自行填寫,對照料者不能理解的條目或句子給予解釋,對文化程度低不能筆答者,在其充分理解的基礎(chǔ)上代其筆答,但不能作任何暗示性的提示。①焦慮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評價2組照料者的焦慮情況。SAS由20個條目組成,4級評分,其中15個為正向評分,5個為反向評分。4級評分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小部分時間有、相當多時間有、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SAS標準分為原始分×1.25,取整數(shù)部分。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②Herth希望指數(shù)(Herth hope index,HHI)[5]:內(nèi)容包括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T)、采取積極行動(P)、與他人保持親密關(guān)系(I)3個維度,共12個條目,每個條目4級評分,1~4分分別表示非常反對、反對、同意、非常同意,總分12~48分,12~23分為低水平,24~35分為中等水平,36~48分為高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2組照料者的SAS評分比較
干預后,2組照料者的SAS評分均降低,而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照料者SAS評分比較 (分
注:2組比較,F(xiàn)時間= 4.112,P=0.023;F組間=5.231,P=0.021
2.2 2組照料者的HHI評分比較
干預后,2組照料者的HHI總分及T、P、I評分均升高,但觀察組HHI總分及T、P、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HHI評分比較 (分,
3.1 希望理論能夠提高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家庭照料者的希望指數(shù)
希望理論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適應當時的健康狀況,激發(fā)照料者對成功康復的希望。干預后2組照料者HHI總分及T、P、I評分均提高,而觀察組提高更明顯。
3.2 希望理論可以不同程度地緩解家庭照料者的焦慮情緒
焦慮是人們面對環(huán)境中一些即將來臨、可能造成災禍或面臨重大生活事件時,機體適應環(huán)境變化產(chǎn)生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10]。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康復病程長,隨著照料時間的延長,照料者的信心備受打擊,焦慮發(fā)生率高,焦慮得分高于國內(nèi)常模[2]。有研究[11]表明,照料者的情緒和行為直接影響患者,而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環(huán)境對疾病的預后和康復有密切的關(guān)系。焦慮作為家庭照料者最突出的負性情緒,直接影響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在家庭結(jié)構(gòu)縮小、競爭激烈的今天,家庭照料者除了面對生活、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面的壓力,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照顧患者,其身體、心理和社會負荷較高,生活質(zhì)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12]。希望理論作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動力,能夠緩解或消除照料者的焦慮情緒,以提高照料者的希望指數(shù)及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干預后2組照料者的SAS評分下降明顯,而觀察組下降更明顯。
希望理論能為家庭照料者提供心理支持力量,使照料者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督促、幫助患者接受各種康復功能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的生活質(zhì)量,使他們敢于面對可能發(fā)生的任何事情,能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享受每一天[13]。
[1] 孫巍,張小萍.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社會支持、家庭護理及生活質(zhì)量的現(xiàn)狀.現(xiàn)代護理,2008,14(1):58-60.
[2] 王春麗,吳云,景莉, 等. 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家庭照料者焦慮狀況的調(diào)查及原因分析.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20):21-22,33.
[3] 周玉珍,姜雪梅,張靜, 等.希望理論用于癲癇患者住院期間干預研究.護理學雜志,2012,27(19):73-76.
[4] 趙麗萍,李樂之.希望與臨終關(guān)懷.當代護士·學術(shù)版,2006(11):109-110.
[5] 趙海平,王健.血液透析患者的社會支持和希望. 中華護理雜志, 2000, 35(5):306-308.
[6] Snyder CR, Berg C, Woodward JT, et al. Hope against the col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rait hope and acute pain tolerance on the cold pressor task. J Pers, 2005,73(2):287-312.
[7] 王輝,張倩倩,張金慶,等.社區(qū)生活自理障礙老年人照顧者負擔與社會支持的相關(guān)性研究.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35):4285-4287.
[8] Herth K. Abbrevi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hop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J Adv Nurs, 1992,17(10):1251-1259.
[9] Steven T,Mark S,Chartes RH.The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Assessment,2002,9(4):401-405.
[10] 張作記.焦慮的基本問題及臨床護理.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4,13(2):238-240.
[11] 馮洪,謝家興,李秋紅,等.腦卒中患者家屬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8):679-681.
[12] 任寧,吳忠亮,朱霞,等.癌癥患者主要照顧親屬的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8(19):1816-1818.
[13] 楊麗.希望理論在精神分裂癥病人中的應用研究.內(nèi)科,2009,4(3):444-446.
The effect of the hope theory on the anxiety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
HUJinhua*,LIMiao,WANGChunli,YANGFenying.
NeurologyDepartment,WutainshanHospital,Yangzhou225002,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ope theory on the anxiety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MethodsForty-two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admission introduction, treatment,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troduced hope theory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The anxiety of family caregiver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hope theory, the score of self-rating anxie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score of Herth hope index of the form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atter (P<0.05).ConclusionsHope theory can be used in the nursing process to improve the hope index, alleviate their anxiety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 Then they can give better care to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ir compliance and life quality.
Brain injury; Anxiety; Family caregivers; Hope theory; Hope index
225002 江蘇揚州,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胡進華,E-mail: suda_sunhui@126.com
10.3969/j.issn.1674-3768.2017.06.024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