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7)
倫理相對主義的局限及其啟示
劉旭光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7)
相對主義是西方倫理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向。西方倫理相對主義的形成十分復雜,既有物質(zhì)層面的原因,也有理論方面的原因。既與西方文明的民族融合與文化融合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也與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潮密不可分。
倫理相對主義;局限;啟示
倫理相對主義的概念并未得到準確、嚴格的界定,不同學者對這一概念的運用都較為自由,往往各有側(cè)重。倫理相對主義又稱為道德相對主義[1]。一般而言,倫理相對主義主張道德規(guī)范、道德原則以及道德體系的運用是不確定的、有限的,不存在普遍有效的和必不可少的道德價值;道德只是相對于特定的社會、民族或文化才是確定的和有效的。
西方倫理相對主義是在西方倫理思想發(fā)展史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具有長期性和普遍性的傾向思潮,它既不是一個獨立的倫理學派,也不僅僅是某一時代的倫理思潮,它匯聚了眾多的思想人物和理論流派,幾乎貫穿了全部西方倫理思想發(fā)展的全部歷史,它起始于古希臘,在歐洲的中世紀不斷發(fā)展,在現(xiàn)當代日漸興盛。
倫理相對主義的局限性可以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來加以認識。
從理論層面來說,首先,倫理相對主義割裂了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道德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人類所處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以及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綜觀人類文明或文化的發(fā)展歷史過程,道德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始終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生活在一定地理環(huán)境條件下和社會生產(chǎn)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其所具有的道德對該群體或該社會組織的成員來說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也就是說,這一道德體系對該群體或社會組織的全體成員而言是普遍的、確定無疑的、絕對的。但是,任何道德體系又都是可變的、相對的。適用于一定群體或社會組織的道德不一定能被別的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所接受;即使就同一群體或社會組織來說,隨著其生產(chǎn)生活條件的改變以及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該群體或社會組織所需要的道德也會或快或慢地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特別是由生產(chǎn)方式所帶來的社會形態(tài)的改變,能夠使相同的群體或社會組織的道德體系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由此又使得產(chǎn)生于一定條件下的任何道德體系總是呈現(xiàn)出較為濃厚的相對性。
其次,倫理相對主義否定了道德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從認識論角度來說,倫理相對主義大都承認道德的主觀性而否認道德的客觀性,否定了道德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古希臘智者派中的杰出代表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就深深潛藏著對道德客觀性的否定和對道德主觀性的肯定。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的命題更是明確地把知識作為道德的標準、本質(zhì)和源泉,因此,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就其深層意蘊來說也無疑是割裂了道德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從實踐層面看,倫理相對主義在社會道德生活的實踐中容易引發(fā)道德沖突或道德危機。在倫理相對主義的范圍內(nèi),由于不同的思想家對倫理的相對性從不同方面和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夸大,有的甚至使之走向極端。人的思想、觀念總是要表現(xiàn)在其外部的行為上,倫理相對主義者既然在理論上強調(diào)道德的特殊性、相對性,那么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就會強調(diào)各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道德的特殊性、相對性,主張不同的社會群體,包括不同的職業(yè)和生產(chǎn)行業(yè)、不同的階層和階級等等,他們的道德都是相互不同的,各自的道德規(guī)范都適合各自的特定情況,堅持它們各自現(xiàn)有道德的合理性,把道德當作固定不變的東西。
極端的倫理相對主義者往往在實際生活中流于詭辯,陷入道德虛無主義。極端的倫理相對主義者對世界不同的民族、國家、地區(qū)、文化、等表現(xiàn)出的道德多樣性感到迷茫,對人類道德的普遍性、共同性喪失信心,以致把道德看作完全主觀的、可有可無的東西,在行為中我行我素,甚至對一般倫理相對主義者所主張的“相對的道德”也表現(xiàn)出反感和逆反的態(tài)度,想怎樣就怎樣,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約束人的行為。人是完全的絕對的自由存在,約束和指導人的行為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倫理相對主義可能導致這樣一種局面:它使得站在某一社會之外對該社會中的行為所作的道德判斷失去意義,這樣就消解了倫理中本有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因素,使人類道德在社會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交往不斷擴大、加深和融合的現(xiàn)實條件下走向普世倫理的趨勢失去可能。“倘若道德的正確性和錯誤性完全取決于具體情況,那么,建立普遍的倫理學體系似乎成了無法達到的理想?!盵2]
縱觀西方倫理相對主義的歷史發(fā)展和人類社會各民族各地區(qū)在不同時代的道德生活的多樣化現(xiàn)實,西方倫理相對主義還是能夠給予我們諸多的啟示和借鑒。
倫理相對主義有利于培養(yǎng)個體和群體的道德自由。在現(xiàn)代社會里,就個體和不同的群體而言,道德自由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道德發(fā)展目標?,F(xiàn)在,我們不能再要求個人或各個群體的道德水平、道德目標整齊劃一,都達到理想的圣人的道德境界或既定社會最高的道德境界,這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邏輯的。
倫理相對主義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人們形成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和相互寬容的氛圍。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準則和道德信念,而且每個社會的道德信念都深受其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各個民族、各個社會都不能擺脫其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我們應在面對和接受這一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尊重各個民族和不同社會各自的道德選擇和道德傳統(tǒng)?!皩捜菔俏覀冞@個多種族、多民族、多元化的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個社會中的不同群體擁有非常不同的價值、宗教和習慣,為了能夠和平相處,我們對這些差異的寬容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有些行為與我們的行為截然不同,并且與我們所認為的正當?shù)臇|西相差甚遠,但我們?nèi)砸獜娖茸约簩@些行為保持寬容(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它們)……”[3]對人類道德生活的歷史相對性的充分認識有助于促進相互理解,相互理解的加深促進相互寬容。
[1]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 理查德·J·伯恩斯坦.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M].郭小平等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
[3] 李日章.科學與人文的護法——杜威[A].“當代學術(shù)巨擘大系·總序”[C].臺北:允晨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
劉旭光(1993.06-),男,甘肅徽縣,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馬克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碩士。
B82
:A
:1672-5832(2017)09-0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