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超 李姍姍
媒體應大力宣傳古代愛國名人的精神特質(zhì)
陳世超 李姍姍
本文對古代名人玄奘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探究,總結(jié)出了玄奘的主要精神特質(zhì),并由此引伸出了中國古代名人愛國愛民的精神特質(zhì),倡導媒體大力宣傳古代愛國名人,助推中國夢的實現(xiàn)。
媒體宣傳 愛國名人 精神特質(zhì)
古老的中國綿延數(shù)千年,涌現(xiàn)了眾多頂天立地,愛國愛民的名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歷史功績可歌可泣,他們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揚,他們的精神特質(zhì)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現(xiàn)代的媒體人應大力宣傳,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助推中國夢的實現(xiàn)。
央視去年開辦的中國詩詞大會從開始到總決賽可謂超級火爆,老、中、青觀眾都都直呼大開味口,爽極了。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目的收視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不分年齡層次的觀眾都愛看的收視奇跡。為什么?我想不外乎這么幾個原因:首先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第二是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第三是古代名人的精神特質(zhì)。
去年讀了《玄奘大傳》,看到了玄奘取經(jīng)路上更多的細節(jié)、更真實的玄奘,他的精神特質(zhì)讓人久久難以忘懷,再次感動。
玄奘本名陳祎,出生于官宦之家,父親為官清廉,其母,忠厚老實,家教甚嚴、家境貧寒。五歲那年,陳祎喪母,父親又在百里之外為官,陳祎只能與哥哥姐姐相依為命。由于生活所迫,不久之后,哥哥出家,陳祎便經(jīng)常到寺廟找哥哥。耳濡目染,陳祎漸漸被佛經(jīng)所迷,11歲的他便進入空門,十三歲落發(fā)出家。
陳祎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找尋真諦,短短幾年時間便嶄露頭角、成為佛教界的青年才俊。但是,他越鉆研,越發(fā)現(xiàn)翻譯和解釋的錯誤,而在本寺又得不到完滿的解答。19歲那年,他開始了游學生涯,走遍名山古剎,拜訪高僧大德??墒牵脑S多存疑,仍然得不到準確的解答。忽一日,他遇見了來遠方的外籍傳教士 ,得知萬里之外的天竺,佛教盛行、大師云集,可解難釋疑。經(jīng)過深思熟慮,玄奘 決定遠赴西天,學習原著,獲取真經(jīng)。
一是求知若渴的進取精神和探索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玄奘對知識的渴求,完全到了癡迷的程度,白天有時會忘了吃飯,晚上經(jīng)常挑燈夜戰(zhàn),到零晨2、3點是常有之事,有時一直學習到天明。這種學習習慣,從遁如空門一直伴隨到西天取經(jīng)的整個過程,直至圓寂升天。他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了如指掌,很多重要的文獻都能倒背如流,對佛經(jīng)經(jīng)典更是如此。正因為他有了非常扎實的理論功底,在佛經(jīng)的翻譯當中才準確無誤。
二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冒險精神。玄奘在取經(jīng)的路途當中,往返17年,多次遭遇生命危險。其中,有因徒弟的離開,他一人獨自在沙漠中行走,因饑餓和干渴而暈倒;有與野獸相遇而險些喪命;有因冰雪蹦塌險被奪命。但是諸多磨難,多少次接近死神,他都毫無畏懼、勇往直前,取回真經(jīng)。
三是淡泊名利的平和精神。玄奘取經(jīng),一不為名,二不為利。純粹是因為在國內(nèi)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因問題無解,才到國外求取正果。以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他不為名,而名噪世界、名垂千古;他不為利,而利在千秋,普度眾生。
四是勇往直前的開拓精神。玄奘取經(jīng)的17年,歷經(jīng)100多個國家,是前無古人的開拓之舉。在電視獎《西游記》當中,他有武藝高強、火眼金睛,人神兼?zhèn)涞某瑥姷茏酉嘀?,也有觀音菩薩等神力相助。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跟他到西天取經(jīng)的都是凡人,而且都是佛家弟子,沒有一個神仙相伴。開始不久,由于承受不了旅途的艱辛和其他一些原因,弟子也曾紛紛離開,僅剩一人,他依然前行??康氖撬娜烁聍攘Α⒌V世之舉、開拓精神,舊的弟子部分回歸,新的弟子又紛紛加入。組成了一個勇往直前的開拓團隊,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把真經(jīng)取回。
五是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玄奘取經(jīng)途徑多國,有的國家風光秀麗、物產(chǎn)豐富、安寧祥和,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對他再三挽留,但他不忘情于山水、不留戀于財富;有的國家有富麗堂皇的廟宇,有大量的佛教信徒,既有弘法的良好條件,又有優(yōu)厚的供養(yǎng),但他不為所動。他的心中只有真經(jīng),只有魂牽夢繞的大唐。
六追求世界和平的普世精神。玄奘所到之處,即便遇有爭執(zhí),也都言語講和,決不拳腳相加。對在萬眾矚目的辯經(jīng)大會上敗下陣來的對手,他也網(wǎng)開一面,不施以嚴刑?!缎蚀髠鳌分性羞@樣的記述:玄奘曾對在他門下習法即將回國的日本僧人智通、智達說:“傳說你們國家崇尚武道,如果出于保土守民,這倒也無訪;但也不可窮兵黷武,好斗成風,否則就有違佛之嚴戒了。須知,窮兵黷武意味著慈悲精神缺失,而一個缺失慈悲精神的民族,則意味著方向的迷失,而良心的泯滅,良心的缺失,則其行心惡,結(jié)果不僅會損害閻浮世界的和睦、安寧,到頭來自己也將掉進地獄深淵。
除了玄奘,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的愛國名人。他們的精神世界有許多特別之處:華佗、李時珍等以懸壺濟世的精神著稱;戚繼光、衛(wèi)青、霍去病等以抵御外晦的民族精神而著稱;王安石、戊戌七君子等以主張變法的改革精神而著稱;李白、杜甫、白居易、辛棄疾等以詩詞傳遞心聲而著稱。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精神特質(zhì)——愛國愛民。他們都為所處的時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天,我們的祖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脫貧工作正處在攻堅期,世界形勢風云變幻、波詭云譎。我們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需要繼續(xù)發(fā)揚古代愛國名人的精神特質(zhì)。不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大力宣傳古代的愛國名人,讓他們的精神特質(zhì)繼續(xù)熠熠生輝,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而不懈努力。
注:本文引用的素材主要來自《玄奘大傳》
(作者單位:曲靖市新聞出版廣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