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芬
華裔文學之尋根之旅
余秀芬
華裔文學作為中西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歐美文學暨中國文學都有不可或缺的研究價值。本文將華裔文學作為有機整體進行研究,集中體現(xiàn)了華裔文學的性質(zhì)、特點及其流變,通過此研究,作者得出了以下的結論:華裔文學的身份認同的變遷是隨著政治、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的,在變化過程中,其身份性一直是文學作品所反映的重點。
華裔文學 身份認同 流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社會對文化及其內(nèi)涵的進一步解讀,“華裔文學”的內(nèi)涵和外延得到不斷的更新和充實,由最開始的反映中國后代在海外生存、發(fā)展,對其所處的文化進行解讀、反思的文學形式,逐步發(fā)展為用中文或英文寫就,對其民族性、身份性、社會性、價值觀等進行反思、重讀的文學形態(tài)。定義的沿革涵蓋了更廣泛的文學形式,亦對我們對“華裔文學”進行條分縷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分析逐漸由簡單的作者分析、作品分析演變?yōu)槟割}解構,身份認同分析,“自者與他者”關系分析等。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其核心的價值體系-儒家思想的文化內(nèi)涵對知識分子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中國文化身份認同的知識分子本身都有著強烈的民族精神——憂國憂民且愿意用一己之力,努力將自己所知所學奉獻給國家創(chuàng)造并實現(xiàn)自我價值。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這批人漂洋過海,“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其文化身份的認同受到了宗主國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態(tài)勢、主流價值觀等等因素影響,這種影響對內(nèi)在的價值觀產(chǎn)生劇烈的沖擊,使原有得價值觀處于“離散”狀態(tài),這種文化認同的危機使其作品呈現(xiàn)出強烈的身份狀態(tài)的找尋。自1974年趙建秀提出了“華/亞裔情感概念”(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ies)概念以來,對華裔文學的評估如雨后春筍般產(chǎn)生和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左右是萌芽期,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是其發(fā)展階段,90年代以后至今是其多元化發(fā)展和變化的階段。張京媛《后殖民地和文化批評》中前言中講到:“文化身份是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界定自己?‘我’與什么認同?身份不是由血統(tǒng)所決定的,而是社會和文化的結果。”我們?nèi)绻崂砣A裔文學演變和發(fā)展的圖譜,便可以清晰明了的對上述的理論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解讀。一般來說,對華裔文化的劃分可以分為幾條主線。起始階段,臺灣籍作家在華裔文學中貢獻良多,如白先勇,唐德剛等,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等作品呈現(xiàn)出消極、悲涼的氛圍,充滿了人生虛無主義的基調(diào),充分表明了異質(zhì)文化所造成的文化認同危機及海外游子“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無助及無力感。聶華岑的作品則充滿了對“根”的渴求和追尋,其代表作《桑青與桃紅》一文中運用了精神分析及意識流手法,表明了本土文化及異質(zhì)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被譽為華文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在中國籍的華裔作家中,湯亭亭和譚恩美的作品所受到的關注最多,其影響也最大。湯亭亭關注種族平等及種族沖突母題,其作品打破了中文書寫的禁忌,突出了展現(xiàn)了新移民與本土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婚戀觀的沖突,集中體現(xiàn)了作為“人”本身在混亂的倫理道德體系中的選擇,其矛盾的心理及對選擇的深深的焦慮感。譚恩美的《喜福會》則是成長小說的代表作,其作品充分的表現(xiàn)了新移民對新文化的融合與認同,對本土意識的模糊化認知及反思。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理論認為,本土文化在異質(zhì)主流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下還能夠保持其完整性及獨立性,所謂“Melting Pot”之喻,換言之這種獨立性和完整性是對主流文化的影響是有免疫力的。當代的文化理論在此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即同化理論,弱小的文化系統(tǒng)不斷受到主流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其所持的價值觀等不斷受到侵蝕,而逐漸和主流文化趨于一致。這也是身份認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在現(xiàn)今華裔文學中,作家更加強調(diào)“認同”,“求同存異”這種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中的混合身份的認同構成了混合身份的認同(Hybrid Identity)。
時代主題的變遷對華裔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中國以及宗主國的經(jīng)濟、政治等實力的此消彼長。第一代移民眼界還比較狹隘,所持有的本土文化的意識非常強烈,所以在移民之后,重視對本國原有文化的保護和傳統(tǒng)的維護,而在宗主國強勢的高壓文化之下,又不免存有深深的挫敗感,從文學反映出來,其文化特點比較灰暗、陰郁;第二代移民及以后的第三代移民在保有本國文化的同時,積極的吸收外來的文化,使之成為自己文化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更好的為自己和社會服務,從這個意義來講,“根”猶在,但是其能積極主動的汲取外來土壤的營養(yǎng),從而更好的茁壯成長。
[1]張京媛.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趙一凡.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湯亭亭.中國佬[M].肖鎖章,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5]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6]聶華苓.桑青與桃紅[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
廣東科技學院)
余秀芬,碩士,廣東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華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