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華
摘 要 伯林的自由價值觀對后現代圖書館學理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論文闡述了“客觀性的價值多元主義描述”“人性自我主張的自由觀訴求”“價值多元與自由選擇的內在統(tǒng)一”三個方面的后現代圖書館學觀點。
關鍵詞 后現代圖書館學 柏林 自由價值觀
分類號 G250.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1.003
Research on Postmodern Library Science with Transcendental Value: The Enlighten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Berlin'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n the Study of Library Science
Chen Lihua
Abstract Berlins freedom concept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modern library scienc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ree aspects of the postmodern library science, including “the objectivity of value pluralism” “The freedom view of human self assertion”and “intrinsic unity of value pluralism and free choice”.
Keywords Postmodern library science. Berlin. Freedom concept.
后現代圖書館學理論體系建構具有其特定的人性理論基礎,人性分析構成了后現代圖書館學理論的邏輯支點。英國哲學家伯林把人性的理解置于自由主義根植價值多元論的理論體系重構之中,形成了對理性主義人性論的解讀,具有后現代超越價值的非理性思維觀,這為圖書館學人論思想的遞進延伸和發(fā)展提供了哲學基礎。在伯林關于人性論的解讀下,圖書館學建立人性多元價值觀念的思想訴求在于對自由主義行為觀的深讀與解釋,對人性多元價值的追求應是圖書館內在運作的基礎性實踐行為所導致的自由性意志的真實反映,我們把自由行為映射下的人性價值多元化觀念歸入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支撐內容,以及將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自由主義論視為學理性理念再造,這是后現代圖書館學發(fā)展的重要矢量性目標。
1 自由性的價值多元主義描述成為后現代圖書館學理論延伸的基調元素
圖書館學伴隨著啟蒙運動對人性價值的理解,逐漸形成了連接社會現實的一種關于人性的主流觀念,即將人視為超越時空的不變本質。然而,歷史縱橫的思想流變已經對這種理性主義的價值一元論給予了排斥和超越。伯林認為,價值多元主義的思想認知產生于人性多元的基礎理論,通過人的本質的知識化解剖,形成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世俗價值體現觀。這與后現代圖書館學所堅守的價值理論觀恰恰吻合,后現代圖書館學所描述的圖書館運動是一種非理性的意志活動,由于人針對圖書館的活動行為所產生的意志志向能夠對不同的價值進行自由選擇,導致人對圖書館的行為和對圖書館的理解具有不確定性,進而人憑借多元的內在動力創(chuàng)造了圖書館多元的價值取向。伯林規(guī)定的人性多元化致使人類選擇過程存在諸多價值,而其中并沒有所謂的極終價值,價值取向具有不可通約性[1],這也是后現代圖書館學對于價值歸屬的真實理解。后現代主義認為,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來自于對自由的高度肯定,自由是無限度的,因此價值取向是多元的,也是非極終的。后現代圖書館學所倡導的價值取向是由人的利益訴求所決定的,其價值理念是不可化約的。具體來說,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和不同價值判斷的關于道德、倫理、精神的圖書館觀念各自不同。然而,后現代圖書館學表達人的訴求已經關乎到利益層面,由現實價值追求趨向理想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的遞進使得圖書館學價值異化表現程度明顯降低,可以說,不可化約的價值理念在表明圖書館學價值多元化的同時也表征圖書館學的自由性特征,而且也是對圖書館學由價值多元到廣自由維度再到理想化生存的一種認可。
關于后現代圖書館學價值多元的論述來自于圖書館自身的歷史發(fā)展。在伯林看來,歷史發(fā)展的宏觀表現是客觀存在的,是人的力量實現了歷史的進程[2]。因此,人的力量的歷史與現實表現促使后現代圖書館學確定了人的選擇主體地位,把人當成選擇者或能動力量,明確人通過選擇實現著圖書館的創(chuàng)造和歷史發(fā)展。人性為屬性元素融入圖書館歷史,在于清晰人性是歷史的過程性和經驗性,厘清圖書館學對人性的具體描述和因價值多元而產生的人性差異。對人性的選擇體現人具有完全獨立性的選擇能力,人對價值觀的理性選擇不僅促進人的個性發(fā)展,同時影響并創(chuàng)造著社會。依據伯林的歷史觀,人性的價值多元是在歷史延伸的社會行為中表現和完成的。后現代圖書館學把人性研究置于社會范疇之內,恰恰是看到了人的多元價值的實施與實現無不受到社會的歷史、文化、宗教、倫理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圖書館具有社會服務性,在促進人的價值成長中始終把社會訴求作為第一需要,進一步說明要通過圖書館學的價值理念影響和帶動人的多元價值在社會中的釋放和效果的發(fā)生。后現代圖書館學所要倡導的人性多元價值觀應是歷史性的和社會性的,圖書館力爭對人的個性的培養(yǎng),但人的個性形成有賴于共同的社會文化形式,后現代圖書館學也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在實施文化傳承和文化實施過程中促進人性多元價值的實現和人性的自由發(fā)揮。
2 人性自我主張的自由觀訴求成為后現代圖書館學價值理念體現的創(chuàng)新點
伯林對“自由”有兩種認識觀。其一是“消極自由”,為“不受別人阻止地做出選擇的自由”;其二是“積極自由”,為“成為自己的主人的自由”,兩者相輔相成,遞進發(fā)展。后現代圖書館學倡導價值多元觀的主要目的是人性的自由發(fā)展,讓圖書館范圍內涉及的所有人行使“消極自由”的基礎上,行使“積極自由”。人性在圖書館內的展示應是以自由為前提的,人在圖書館受眾狀態(tài)中所爭取擁有的自由,也即是在受社會關系支配的情況下保持人性范圍內不受強制性約束的自由,始終保持社會意志受眾下的人在圖書館內的能動性。然而,作為實踐狀態(tài)維持下的圖書館系統(tǒng),人的自由并非是人性決定的“天然權利”,人自由的內容、水平和現實狀態(tài)均取決于社會現實狀況。這恰恰是對后現代圖書館所規(guī)定的一種符合非理性發(fā)展的現實愿望,是后現代圖書館學所描述的具備多元價值狀態(tài)的現實自由觀。后現代圖書館學闡述人性的自由,或者說圖書館對人性自由的處理應在社會結構不均勻對稱中實現人的自由,不能僅僅在表面的“平等自愿”下實施,必須對強勢行為進行約束,對弱勢行為進行保護。在圖書館內實施強弱平衡正是“積極自由”所展示和推動的,這說明建立合理的、符合社會要求的圖書館“消極自由”需要“積極自由”的介入和支持,離開體現圖書館公共責任的“積極自由”,處于弱勢群體的“消極自由”就會消弱或失去。應該說,后現代圖書館學所倡導的人性自由是制度化的,是人所承擔公共責任制度下的自由表征,伯林曾闡釋過:“必須建立這樣一個社會,其中必須存在著自由的某些疆界,這些疆界是任何人不得跨越的,這些疆界的共同之處在于得到了廣泛的接受,扎根在人的現實本質中”[3。在圖書館內實施人性的發(fā)揮,應是在“疆界”限制的范圍內成為自己主人的自由,而且在規(guī)范人性自由的框架內,自由抉擇就是對后現代圖書館學理念走向所開出的應對價值沖突的良方。所有人都有選擇自由的權利,自由是圖書館學所認定的具有崇高意義的價值取向,但并不是唯一的標準,必須把對民主、公正、幸福的追求和對自由的要求聯系在一起,形成具有普遍性意義的自由才是后現代圖書館學人性特征描述的價值標準。endprint
伯林把平等列為闡述人性自由的重要元素,平等代表著人性理論思維的最高境界,具有極高的價值閾度。后現代圖書館學所認知的平等代表著人存在于社會的平等,圖書館領域內的任何個人的行為善只有經過平等的約束、修剪后才能成為公共視野內的體現人性自由的道德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后現代圖書館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在公共平等的昭示下,自由表現為對人性自主、自我控制的“積極自由”,自由充分顯現為獲取知識和教育再現的基本權利和權益。后現代圖書館學倡導多元價值為自由提供了選擇空間,通過自由選擇創(chuàng)造符合人性發(fā)展的理想型的圖書館秩序,它的實現將證明后現代圖書館學人性自由的理性選擇是正確的和可行的。
3 價值多元與自由選擇的內在統(tǒng)一成為后現代圖書館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伯林關于價值多元和自由選擇的關聯性在其《自由的兩種概念》 一文中有精辟的闡述:“如果我是一個擁有足夠想象力的人,我可以體諒一個不是我自己的價值體系,這一價值體系是那種我能想象到的人類在不斷追求的東西,只要他們依然是人類,依然是生物,我就能夠與之交流,與之擁有一些共同價值,因為所有的人類必定擁有一些相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價值觀”[4]。后現代圖書館學所倡導的價值多元觀就是從道德、公平、倫理等不同維度承諾寬容不同意見,從別人的觀點來看圖書館意味著理解他們的觀點,寬容產生理解和尊重,寬容正是圖書館建立自由秩序的適宜基礎。構建價值多元性的后現代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其實質是以寬容的思維態(tài)度建立人性理解的基礎,形成了人性基礎上的理解,才能建立以知識為核心的信息理解和以服務為標志的行為理解。后現代圖書館學所倡導的人性自由具有社會感知的深層次成分,其價值多元的傾向與圖書館實踐行為緊密聯系,代表著人對圖書館的要求和理解,即使價值多元訴求具有不可通約性,但社會對價值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性促成圖書館多元價值的精神歸屬,也就是說,后現代圖書館學在交流與理解的狀態(tài)中,擁有共同的價值,形成統(tǒng)一的圖書館精神,精神的本質表現為人性的自由。伯林認為自由具有選擇性出于對人性價值多元的實踐和理解,在尊重人的信仰與利害關系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去協(xié)調圖書館各類行為,并在人與人之間形成具有集體約束力的約定,從而贏得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拓寬。后現代圖書館學在基本善的范圍內,存在著大量真正的善,善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對于良善的觀念、社會文化的觀念、知識欲求的觀念,人的選擇各有不同,其多元性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范性和合法性。后現代圖書館學所描述的價值結構中,沒有任何一種善能夠處于優(yōu)越性的位置,不同的人、不同時代,善的價值意義不同,我們把圖書館價值現實表征多元化,并非通過價值傾向和價值力量來促使自由的全面爆發(fā),而是依據價值作用的引導力來指導自由的規(guī)范性實施和操作,后現代圖書館學所推崇的價值原則是實施價值多元與人性自由的統(tǒng)一,憑借圖書館主體形成價值多元化格局下的人性自由的規(guī)范性發(fā)展。
基于實踐內容的后現代圖書館學把圖書館內在規(guī)律的揭示落定在對人的促進和發(fā)展上,人是圖書館體系運轉的核心,人通過對圖書館的理解和駕馭體現圖書館自身的價值傾向和維度。從圖書館學本質體現上看,后現代圖書館自身維迎的人的發(fā)展是圖書館價值多元的起因,后現代圖書館價值多元的效果表現體現在人的成長、成才和成功上,因此后現代圖書館學應把價值多元的表現能力體現人性自由的約束和促進上,通過研究人的活動和作用,把價值多元化和自由選擇聯系起來。應該說,構建圖書館學價值多元和自由選擇的內在聯系成為后現代圖書館人性體現的前提與基礎。從圖書館本質出發(fā),人的價值是圖書館本質的體現,人的價值實現成功的路徑是多樣的,為其實現成功服務的圖書館價值表現應是多元的,并且人的價值實現成功的必備條件是人的自由的規(guī)范和廣度,通過人性自由的實踐來展現圖書館價值向度的多元性,通過圖書館多元價值來推動人性自由的發(fā)展,人在圖書館價值多元和自由選擇的內在聯系中成為紐帶,并進一步印證了人的價值追求是后現代圖書館及其理論的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李紅珍,曹文宏.伯林的人性論對理性主義人性論的挑戰(zhàn)與超越[J].延安大學學報,2012(3):69-72.
2曹文宏.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內在統(tǒng)一性:伯林問題之考辯[J].浙江社會科學,2013(3):57-62.
3伯林.自由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
4以塞亞·伯林.兩種自由概念[M].胡傳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1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