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康美權 樊遠平 陳云峰
蹲點調(diào)研采訪如何“蹲”出一片新天地
□ 文/康美權 樊遠平 陳云峰
蹲點調(diào)研采訪一直是媒體記者的基本功,但對“網(wǎng)絡一代”記者而言,這項基本功有所退化。結合“雙百三同”蹲點調(diào)研采訪活動的實踐,本文作者認為擺正“蹲姿”、 巧用“蹲法”、 完善“蹲功”,是做好蹲點調(diào)研采訪的基本方法。
蹲點調(diào)研 雙百三同 扶貧
今年5月,中宣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組織開展了“雙百三同”蹲點調(diào)研采訪活動,120名中央新聞單位記者到全國109個貧困村蹲點調(diào)研采訪一個月,并與當?shù)馗刹咳罕娡酝⊥瑒趧?。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潞田鎮(zhèn)東村村和遂川縣高坪鎮(zhèn)桃洞村被列入其中。
為了配合好這次“雙百三同”蹲點調(diào)研采訪活動,吉安廣播電視臺也派出了記者到這兩個貧困村參與蹲點調(diào)研。一個月的時間,他們與中央、省級媒體的幾位蹲點記者一起,吃住在農(nóng)家,與農(nóng)民一起勞動,感受村莊每天或明或暗的變化,與村民、駐村“第一書記”、村干部等交朋友,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觀察正在脫貧路上的小村莊,采寫了多篇蹲點日記:《扶貧愛心屋》《光棍建房記》《最后一棟老教學樓的爭奪戰(zhàn)》……這些作品不僅贏得當?shù)匕傩盏暮迷u,還先后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江西人民廣播電臺、江西電視臺播發(fā)。
“雙百三同”調(diào)研活動,為記者提供了難得的“蹲點”采訪機會。他們既是做好采訪報道的新聞工作者,又是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的扶貧工作者,肩負的是“兩種身份”“兩種使命”。他們以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抓取基層“活魚”,采寫了一篇篇有情有“意”的作品,“蹲”出了一片新天地。
蹲點采訪,尤其是在貧困村蹲點采訪,面對的是最基層的群眾,最真實的百姓,他們由于居住在大山深處,生活窘迫。如何與他們打交道,是一門學問,能否和他們“打成一片”甚至直接決定了蹲點是否成功。這就需要記者擺正“蹲姿”: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
蹲點,首先考驗的就是記者與農(nóng)民打交道的能力?!澳_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淀多少真情”,記者只有端正姿態(tài),抱著一顆謙遜的心,走近群眾,與農(nóng)民交朋友,蹲點采訪才能有順利進行的基礎。
某媒體從沒在農(nóng)村生活過的一位90后女記者被分派到東村村蹲點,剛開始大家都在為她擔心:像這樣長時間駐扎貧困村,她受得了嗎?她能勝任嗎?但這位女記者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聽不懂當?shù)厝酥v的土話,她就向村干部請教;不會干的農(nóng)活,她就戴頂草帽在太陽下與群眾一起干……盡管因為水土不服全身過敏長痱子,但她還是堅持下來了。在出色完成采訪調(diào)研任務的同時,她交了不少農(nóng)民朋友。村里人都對這個首都來的姑娘刮目相看。
在桃洞村,有位年輕記者第一次走進一貧困戶家中采訪,當看到這戶人家窮得連吃飯的桌凳都沒有時,那位年輕記者居然當著采訪對象的面說“你家怎么這么窮??!”本來是出于同情心,不料這位貧困戶一聽,以為記者是看不起他,生氣地走了。采訪只能中止,事先列好的提綱也作廢了。經(jīng)歷過這次失敗的采訪后,這位記者明白要完成蹲點采訪任務,必須學會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淡化采訪對象的“貧困意識”,把貧困群眾定位為自己的合作者,想方設法拉近與貧困戶的心理距離,不讓自己的“悲情”影響貧困群眾的情緒,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增強他們的脫貧信心,這樣一來,貧困戶不但不躲著他,而且樂意把自己的生活困難、脫貧計劃都告訴他。
記者用自己該有的姿態(tài),獲得了人們的尊敬。愿意去“采”,用情去“訪”,就能獲得“鮮活”素材。
蹲點日記不是簡單的記錄,而必須有精彩的新聞事實,有記者的所思所感,有主題的提煉升華。
蹲點日記《一次安靜的評議大會》這篇新聞作品的出籠,背后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記者在和東村村干部聊天時,村干部無意間說起下午有個貧困戶評議大會,投票選出兩戶退出貧困戶。村干部輕描淡寫的一提,蹲點記者一開始也沒當回事。帶著去看一看的心態(tài),他們來到了會場。在農(nóng)村,村民開會不可能都準時到。在等待大家到齊的過程中,記者就找先到的村民們聊天。聊著聊著,一位村民說去年村里開這個會時,大家大打出手,原因是為了爭當貧困戶“吃補貼”互不相讓。那今年會不會也上演“全武行”呢。想想就“激動”,說不定能拍到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呢!
但是,結果卻把這種不該有的心理徹底澆滅:整場評議會安安靜靜地結束了,選出了兩戶退出貧困戶后,還沒等統(tǒng)計結果出來,大家就陸續(xù)干活去了,誰也不關心誰還吃著“低?!?,誰還拿著“補貼”。
一年間,村民的觀念怎么就轉(zhuǎn)變過來了?沒有拍到想象中的“精彩鏡頭”,是不是這些素材就沒用了?記者轉(zhuǎn)念一想:不爭不吵不正是新聞嘛,說明貧困戶識別越來越精準了,“吃低?!痹絹碓疥柟饬?,農(nóng)民靠產(chǎn)業(yè)致富不再“等、靠、要”了,這不正是脫貧攻堅鮮活的效果嗎?
新聞點,就在這轉(zhuǎn)念間提煉出來。好的新聞,需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蹲好點,寫好蹲點日記,記者要善于從繁瑣的新聞線索中去提煉,從生動的新聞事實中去升華,用有血有肉、有矛盾沖突的故事,去展示貧困地區(qū)扶貧干部“滴水穿石”的韌勁,貧困群眾“我要脫貧”的勵志,脫貧之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
蹲點記者身處貧困農(nóng)村,不比循著新聞線索去采訪,不比某一個特定的時政活動,是一個全開放的環(huán)境,各種情況紛繁復雜,必須學會用巧勁發(fā)巧力,去發(fā)現(xiàn)線索、提煉新聞,既要博采眾家之長,又要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新聞立場,而不是人云亦云。
全民記者時代,要求電視記者必須具備更高、更全面的綜合素質(zhì),否則難以在“搶灘”中活出自我。在蹲點調(diào)研采訪中,電視記者有著自身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有畫面有真相,有活生生的視頻,要將這些好的“食材”烹制成雅俗共賞的“大菜”,需要記者的綜合功力。
由于臺里記者人數(shù)不足的原因,吉安廣播電視臺在這兩個村各選派了一名記者參與調(diào)研采訪。蹲點時間跨度較長,而要確保所采寫的新聞及時高效地傳輸回臺里,并實現(xiàn)高效率、高質(zhì)量播出,對蹲點記者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非常高,一般而言要求記者做到拍攝、采訪、寫稿、編輯“四位一體”,甚至還要記者配音,以實現(xiàn)“在基層”的現(xiàn)場感。
蹲點期間,記者都是白天拍攝、采訪,中午聽同期錄音,晚上寫稿子,配音、粗編、回傳,與后方高效對接。
在貧困村蹲點,不同于在社區(qū)蹲點。貧困群眾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平時看書看報比較少,如果采用常規(guī)的宣傳手段,記者很難與貧困群眾形成良好互動,也很難在宣傳上出彩。
怎么辦?這就要求記者真情融入,情注筆端,將所見所聞所感真實記錄下來,通過對比看變化,以原汁原味的百姓語言說變化,引發(fā)觀眾共鳴,產(chǎn)生直達人心的效果。“這場評議會20分鐘全程安靜,沒有高聲爭執(zhí),沒有臉紅脖子粗,甚至沒有一個村民站出來評議的?!薄盎畹竭@個歲數(shù),能有新房住,還能掙到錢,細伢崽又在身邊,這樣的好事,想想晚上做夢都會笑!”“村里還聘了李新華當護林員,每月有750塊收入。去年他還免費領了三畝茶苗,明年就能產(chǎn)生效益??磥?,李新華建房娶老婆大有希望啦!”……字里行間,百姓的喜悅溢于言表,脫貧攻堅的成效躍然紙上。加上直白生動的標題,像《雞兒雞兒快快長》《日子開始甜起來》《“智”上鷹盤山》《“獨臂”砍竹人》《貧困村舍近求遠買家具》等,讓報道可看可觸更可感。
筆者認為,只要擺正好了“蹲姿”、善于運用好“蹲法”、不斷完善自己的“蹲功”,再加上吃苦、勤奮,就一定能在蹲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