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巖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溫針灸聯(lián)合藥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門診治療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7例。對照組給予溫針灸聯(lián)合正骨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藥物治療。將兩組患者治療15天后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溫針灸聯(lián)合正骨及藥物治療,可提高治療有效率,效果顯著。
【關鍵詞】溫針灸;藥物;腰椎間盤突出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9..01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髓核突出壓迫馬尾神經及神經根,纖維環(huán)組織破裂的臨床常見脊柱病,多由長期急、慢性損傷引發(f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患者下肢麻木酸痛、腰腿抽掣,嚴重者疼痛難忍,行走困難,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質量[1]。臨床治療手段可分為開放治療和保守治療,但相關研究表明,開放治療易損害患者健康并影響腰椎穩(wěn)定性,患者術后腰腿疼痛加劇[2]。為研究保守治療效果,給予門診治療37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溫針灸聯(lián)合正骨及藥物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門診治療收治的74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37例/組。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36~71歲,平均(51.3±4.02)歲;病程7天~18年,平均(3.50±2.17)年。對照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38~71歲,平均(52.4±3.78)歲;病程5天~16年,平均(3.62±2.36)年。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排除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急慢性疾病。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溫針灸聯(lián)合正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藥物治療。(1)溫針灸:使用溫針灸針刺腰眼、大小腸腧、腎腧及委中等穴位。采用補法針刺腰眼和腎腧,使用瀉法針刺大小腸腧和委中。上述穴位針刺得氣后將艾段插入針炳,艾段長2 cm,插好后點燃艾灸,直到患者相應部位產生灼熱感。(2)正骨:取患者仰臥位,使用滾、推、揉等手法松弛韌帶及肌肉,然后以患者腰為軸抖動雙踝。后取側臥位,使患者保持屈膝、上側下肢屈髖及下側下肢自然伸直,用肘部頂住患者肩前部,另外一肘頂住臀部,同時用力使患者腰部有小幅度扭轉,放松后進行一個幅度略大、速度快的扳動,以聽到彈響聲為準,給予患者另一側軀體相同推拿手法。完成后讓患者臥床休息15 min。(3)藥物治療:給予20%甘露醇(唐山吉祥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3021587)250 mL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福建古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5020383)20 mL,靜滴,1次/d,持續(xù)15天。
1.3 觀察指標
臨床治療效果評定使用Macnab標準:治療前后病癥改善幅度小或無改善,甚至加重為差;癥狀較治療前有所好轉,一定程度上活動受限,工作和日常生活影響較小為中;僅余輕微癥狀,活動受限輕微,基本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為良;所有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生活為優(yōu)。總有效為優(yōu)、良、中之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總有效36例(97.30%),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29例(78.38%),差異顯著(P<0.05)。
3 討 論
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取第4腰椎棘突至第1骶椎棘突的中線作為切口處,剝離椎旁肌肉組織及韌帶,切除椎板、小關節(jié)和黃韌帶,摘除突出的髓核后縫合止血。上述手術過程對患者身體損傷較大,且由于切除椎板及黃韌帶,患者術后易發(fā)腰椎不穩(wěn)及疼痛等并發(fā)癥,治療效果不理想[3]。相關研究表明,給予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保守治療,不僅可以避免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傷還可保證治療效果[4]。
給予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保守治療可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類,本研究中給予觀察組的丹參注射液屬于藥物治療,可抗自由基損傷,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椎間盤壓力,中醫(yī)認為其具有活血止痛、溫經散寒及祛風通絡功能。針灸治療通過刺激人體的十五絡經、奇經八脈,加強腹脹聯(lián)絡、改善血液循環(huán)、濡養(yǎng)周身并溝通腰竅。推拿手法則對患者特定部位及穴位進行刺激,減少痙攣、活血止痛,緩解神經血管壓迫。此外,通過擠壓患者淋巴管刺激神經系統(tǒng),改善損傷組織的代謝功能。同時斜扳、屈膝屈髖及抖腿等方式可松動下關節(jié)突,擴大神經根管容積,從而復位髓核并松解小關節(jié)粘連,恢復椎間盤空間力平衡。研究中發(fā)現(xiàn)斜扳手法能讓患者椎板出現(xiàn)位移,緩解神經根粘連以及壓力異常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高。
參考文獻
[1] 王 峰,沈憶新.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療特點[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6,33(04):1074.
[2] 鄧毅勇,辛自剛,許云龍,等.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6,22(04):315-318.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