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才 何學芹 戈芹英
摘要 小麥機播技術,可顯著地減少生產成本,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是傳統(tǒng)播種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化的必然趨勢。機播技術的推廣,對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yè)增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麥;機械播種;增產增收
中圖分類號 S23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21-0066-01
Abstract The wheat mechanical sowing techniques,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improve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was the traditional trend of planting mode to modern mode of production.Mechanical sowing techniques promotion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ing farmer′s income,agricultural efficiency.
Key words wheat;mechanical sowing;increase production
長期以來,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小麥生產均是以手工播種為主,不僅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且效益差,已嚴重影響群眾種麥積極性。因此,隆陽區(qū)冬閑田不斷增加。為改變這種局面,隆陽區(qū)于2015年在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作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首次示范推廣小麥機播技術,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基本情況
1.1 示范地點
示范點位于保山市隆陽區(qū)辛街鄉(xiāng)杜家村委會。海拔1 600 m左右,年降雨量950~1 050 mm。前作水稻,屬砂壤土,易操作,但排灌不便,全靠從東河抽水灌溉。小麥機械化播種示范面積6.67 hm2。共涉及1個村民小組,42個農戶。
1.2 整地播種
為確保種子播種均勻,出苗整齊,要求土質細碎,因而在水稻收獲后,用久保田M704旋耕機旋耕1次,深度約25 cm。于2014年10月22—23日統(tǒng)一時間播種。小麥種選用抗病、優(yōu)質、產量高的國審品種云麥53號,播種深度調至3~5 cm。播種量為105~120 kg/hm2,播種后應立即灌出苗水,出苗后檢查缺苗斷壟情況,及時補缺,確保基本苗225萬~300萬株/hm2。
2 關鍵技術措施
2.1 科學施肥
采取有機無機配合,氮、磷、鉀、微肥配合。種肥:在機播前用麥類專用復合肥(10-10-5)600 kg/hm2,再加尿素120~150 kg/hm2,混合后在播種前撒施。追肥:施尿素225 kg/hm2作分蘗肥,結合灌水撒施。但由于東河維修,河道中斷,分蘗肥延后逾10 d,導致有效穗不足。
2.2 化學除草
為防止雜草與小麥爭水爭肥,麥苗3~4葉,結合施分蘗肥,統(tǒng)一選用50%乙丙隆兌水噴霧進行除草。根據示范田奇異虉草嚴重的實際,在灌分蘗水的第2天,用愛秀1 200 mL/hm2兌水噴施,噴施7~10 d后奇異虉草開始發(fā)黃,15~20 d后98%以上的奇異虉草根除。
2.3 病蟲害防治
在隆陽區(qū)危害小麥的病蟲害以白粉病、條銹病、蚜蟲為主,為了避免或減輕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對白粉病和條銹病選用20%三唑酮乳油1 050 mL/hm2兌水在分蘗末期和抽穗10%時噴施2次。對蚜蟲在分蘗末期和齊穗后用亮蚜兌水噴施防治2次。
2.4 適時收獲
適時收獲有利于產量高、品質好、發(fā)芽率高,是優(yōu)質高產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小麥最適收獲期是蠟熟末期至完熟期。過早收獲,籽粒不飽滿、產量低、品質差。過晚收獲,籽粒因呼吸作用消耗體內碳水化合物,使產量降低。隆陽區(qū)機播小麥樣板示范田在5月上旬用久保田PRO688Q型收割機統(tǒng)一收割。分別由農戶晾曬至標準水分14%以下并清雜后上交作為下年用種。
3 實施完成情況及成效
2015年4月15日由隆陽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所組織區(qū)鄉(xiāng)科技人員對項目區(qū)的9塊田共1.23 hm2進行理論測產,有效穗數330萬~411萬穗/hm2,平均366.8萬穗/hm2;穗粒數43.3~53.9粒,平均49.24粒(表1);千粒重按42 g計,平均產量6 450.3 kg/hm2(按理論產量0.85折算),較非樣板產量5 400 kg/hm2增產1 050.3 kg/hm2,增幅19.45%。6.67 hm2樣板累計增產小麥7 005.5 kg/hm2,按小麥收購價2.6元/kg計,增加產值18 214.3元/hm2。
4 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通過機播小麥示范樣板的實施,實現示范區(qū)較非示范區(qū)小麥的平均增產1 050.3 kg/hm2,產值增加2 730.78元/hm2以上(按當地面粉廠收購價2.6元/kg計)。機播小麥整地和播種只需成本2 700元/hm2,較人工整地播種節(jié)省3 300元/hm2(本地人工整地從裁溝、起溝、碎垡、整平需6 000元/hm2)。機播小麥用種節(jié)省30~45 kg/hm2。
(2)社會效益。該示范樣板實施完成后,一是小麥機播技術推廣運用,為全區(qū)麥類大面積機播奠定基礎;二是有利于當地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增加農民收入[1-2];三是有利于土地流轉,提高農業(yè)產業(yè)化水平。
5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部分農戶認識不到位。受傳統(tǒng)耕作觀念影響,一些群眾不愿意接受小麥機播種植新技術,持猶豫、觀望態(tài)度。二是實施規(guī)模不夠大。由于一家一戶的責任田分散,種植作物不統(tǒng)一,但規(guī)模較小,輻射帶動面窄,整體推進效果有待提高。三是機具穩(wěn)定性不強。在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現缺行斷壟現象時有發(fā)生,特別在土壤墑情差的地塊,影響播種速度和質量。四是小麥播種機的不足,影響了小麥播種新技術的應用。五是操作手缺乏培訓。由于小麥播種新技術的應用,不同的土壤結構或不同的墑情,作業(yè)要求也不相同。如果不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播種質量跟不上,就會造成斷壟嚴重。
6 建議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現有的購機補貼政策及相關項目資金。引導、扶持農民購置先進適用的小麥播種機。二是制訂切實可行的小麥播種新技術推廣措施,擴大種植規(guī)模。通過在示范基地召開現場會、辦培訓班等方式,讓農民從中看到小麥播種新技術的優(yōu)勢,做好點和面、示范和推廣的有機結合,促進小麥播種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普及[3]。三是發(fā)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扶持農機大戶,發(fā)展合作組織,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工作中的宣傳示范作用。四是農機農藝相結合。小麥增產增收涉及多個學科,要取得明顯成效,必須加強農機與農藝結合,發(fā)揮農機、良種、土肥、植保等部門的技術優(yōu)勢,共同促進小麥生產的發(fā)展[4-5]。
7 參考文獻
[1] 郭之葵.如何發(fā)展江淮丘陵地區(qū)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J].農業(yè)裝備技術,2012,38(1):27-28.
[2] 張生彥.對河西走廊地區(qū)推廣應用小麥機械化分層施肥播種技術的探討分析[J].中國農機化,1994(10):22-24.
[3] 馬合皮扎木.論博樂地區(qū)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16):188.
[4] 王明成,付清菊.谷城縣大力推行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6):39.
[5] 李淑能.推進小麥生產農機農藝融合 提高夏縣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J].基層農技推廣,2014,2(9):53-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