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平
通常,我們要耐心地等待一個人的成長: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強、某種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在這個過程中,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針對具體的人而給予幫助——溫情的理解、真摯的同情、誠意的鼓勵、恰當?shù)奶嵝选K砸苍S教師最重要的品質(zhì),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還有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的行動能力(一種臨場智慧)。
現(xiàn)在,人們需要給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尋一個生命的原點,一個思想的源頭,一個美好的上游,讓自己有清醒的頭腦和從容的心情,去面對那些可能熟悉得厭倦了的教育場景和各種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人們更需要把自己從時下“效率至上”的機械運轉(zhuǎn)及由此帶來的精神困頓中解放出來,進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復教育本來的“慢”性。
“讓真的教育成為心心相印的活動,從心里發(fā)出,打到心靈深處”(陶行知語)。我們的教育應該關(guān)注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有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學生在和同伴、老師的交往中能體會到快樂,有自己施展才華的領(lǐng)域,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fā)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腳步。
教育是一個“慢活兒”“細活兒”,是生命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正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guān)注與規(guī)范”。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不僅僅是知識,而且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更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我們知道即使是知識的獲得,通常也是一個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guī)律,一點也勉強不得。有時候我們簡直就沒有辦法使一個人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也沒有辦法讓他迅速形成所謂“良好的”習慣;我們經(jīng)常無法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作出恰當?shù)呐袛?,也無法洞悉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保護和幫助孩子的成長呢?其實,教育就是一種互相尋找、發(fā)現(xiàn),彼此增進理解的成長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