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超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遼寧 沈陽 110023)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要點研究
王儒超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遼寧 沈陽 110023)
目的 研究分析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要點。方法 回顧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136例資料,根據(jù)干預方式不同隨機分為甲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68例)和乙組(全面康復護理干預,68例)。比較兩組患者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率;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吸入性肺炎、嗆咳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 ①乙組患者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率97.06%顯著高于甲組85.29%;②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乙組患者在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顯著好于甲組(P<0.05);③乙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47%顯著低于甲組患者的13.24%(P<0.05)。結論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給予全面康復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減輕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減少吸入性肺炎、嗆咳等的發(fā)生,對患者病情康復和生活質量提高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護理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高,是腦卒中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1]。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后容易出現(xiàn)誤吸、肺部感染等,需引起臨床注意,加強康復護理干預。本研究就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要點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136例資料,根據(jù)干預方式不同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診斷標準[2],意識清醒,口腔黏膜均完整且生命體征穩(wěn)定。
甲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齡53~83歲,平均年齡(73.73±5.21)歲。其中,腦出血有23例,腦梗死有45例。
乙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73.91±5.45)歲。其中,腦出血有24例,腦梗死有44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乙組采用全面康復護理干預。①咽部刺激。用冷凍棉簽對患者腭弓、軟腭以及舌根咽后壁等進行輕微刺激,使其做吞咽動作,每天訓練3次,以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②聲門上吞咽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先進行充分吸氣,然后憋氣,后緩慢咽唾液,再次進行呼氣,最后進行有效咳嗽。③舌部訓練。每天指導患者進行舌部訓練,若舌部出現(xiàn)運動障礙,可用紗布將舌頭包住之后進行各個方位的伸縮運動,并將患者下顎拖住進行咬牙訓練。④面部肌肉訓練。為患者按摩面部肌肉,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和呼吸氣。每次20min,每天2次。在面部肌肉訓練的過程中需囑患者合理用力,避免導致聲帶損傷。⑤發(fā)音訓練。指導患者吸氣,憋氣,并進行a、y、U、k等的發(fā)音訓練,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每天2~3次,在完成單純字母發(fā)音訓練之后逐漸過度到字、詞語、句子等的訓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率;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吸入性肺炎、嗆咳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中,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以50分作為臨界分數(shù),超過50分則代表存在焦慮和抑郁情緒。SF-36量表評分評價患者生活質量,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飲水試驗評分為1~5分,分數(shù)越高,吞咽障礙越嚴重[3]。
顯著改善:經(jīng)護理,吞咽功能正常,飲水試驗評分1分;部分改善:經(jīng)護理,吞咽功能改善,飲水試驗評分2~3分;未改善:經(jīng)護理,吞咽功能正常,飲水試驗評分4~5分??偢纳坡蕿轱@著改善和部分改善的比例之和[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率比較 乙組患者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率顯著高于甲組(χ2=5.850,P=0.016<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乙組患者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顯著好于甲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率比較
表2 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表2 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 P<0.05;與甲組治療后對比,b P<0.05
項目SAS評分SDS評分SF-36量表評分飲水試驗評分乙組(n=68) 甲組(n=68)治療后42.15±9.23a 45.36±8.13a 80.56±4.23a 3.13±0.82a治療前54.24±1.81 56.18±1.36 54.14±1.56 3.52±1.02治療后33.34±6.94ab 38.25±5.56ab 93.26±6.24ab 1.51±0.26ab治療前54.20±1.42 56.21±1.25 54.74±1.62 3.55±1.06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甲組患者吸入性肺炎4例,嗆咳3例,壓瘡2例。乙組患者吸入性肺炎1例。乙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47%(1/68)顯著低于甲組的13.24%(9/6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08,P<0.05)。
吞咽功能為人體重要機能反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病率高,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和腦卒中后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傷或延髓中樞麻痹相關。目前,我國關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的報道為52%左右,而國外為22%~65%左右[5],在吞咽障礙發(fā)生后,可給機體帶來不良影響,容易出現(xiàn)誤吸、口腔和咀嚼運動障礙等,可影響神經(jīng)功能康復。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舌部和咀嚼肌靈活性、協(xié)調(diào)性的提高,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有效刺激,促進神經(jīng)組織重建,擴大皮質神經(jīng)區(qū)。同時,及早康復訓練還可減輕咽部肌肉群萎縮癥狀,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減少誤吸和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率顯著比甲組高(P<0.05);乙組在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F-36量表評分和飲水試驗評分顯著比甲組好(P<0.05);乙組吸入性肺炎、嗆咳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比甲組低(P<0.05)。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給予全面康復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減輕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減少吸入性肺炎、嗆咳等的發(fā)生,對患者病情康復和生活質量提高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1] 范鳳媚,鄺志強,陳卓銘,等.系統(tǒng)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7):40-41.
[2] 孫俊,管文娟.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的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1):27-29.
[3] 孫平平,侯俊.系統(tǒng)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6,19(14):133-135.
[4] 王莉.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6,22(11):110-111.
[5] 周華娥.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16,17(3):330-332.
[6] 周付娥.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華夏醫(yī)學,2015,28(5):168-17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