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 要:幼兒的任性是個性偏執(zhí)、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xiàn)。本文分析了幼兒任性行為的表現(xiàn)、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任性行為;幼兒;教育對策
幼兒的任性行為往往是家長對孩子過分寬容、嬌縱的結果。隨著幼兒任性行為的發(fā)展,有的家長就用訓斥、打罵等粗暴方法壓制幼兒的正當需求或對待他們的缺點,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并通過任性執(zhí)拗來發(fā)泄不滿。家長的這些不當做法不但沒有解決問題,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一、幼兒任性行為的表現(xiàn)
1.哭鬧
筆者帶班的時候碰到過這樣一個男生,一不順心就哭,想玩的東西玩不到也哭,怎么勸都勸不好,還有看電視的時候,他愛看汽車,可電視上的畫面是經常變換的,一換他就會鬧起來,跟他說別著急,慢慢看,汽車一會兒就出現(xiàn),他還是會鬧個不停,這時候和他講道理根本沒用。如何面對幼兒的哭鬧問題,對于家長和教師來說,實在是一個難題。
2.發(fā)脾氣
發(fā)脾氣是幼兒常見的任性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商店里,孩子要買喜歡的玩具、食品等,家長不肯,孩子就會發(fā)脾氣,大吵大鬧,有的甚至直接坐在地上不起來,家長最后沒辦法,只能滿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兒的脾氣越來越大,變得越來越任性、粗暴。
還有一些幼兒任性起來,不但喜歡發(fā)脾氣,還會摔東西、打人。親戚家的女兒就是這樣,本來在玩玩具、吃東西,不知道哪里不順心了,就開始發(fā)脾氣,把東西都往地上扔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家長過去勸,她還要打人,等大家都不理她了,就一個人在那生悶氣。
3.固執(zhí)
有些幼兒執(zhí)拗、任性,“就不”“偏不”等話不離口,你說東,他偏往西,無論家長讓他干什么,他都大聲說“不!”,家長不讓他干的事,他卻偏偏要干。家長沒辦法,只能抱怨“這孩子太任性”。
4.撒嬌
撒嬌是人與人相處中因為關系親密才會有的一種情感交流的形式,幼兒常常會用撒嬌來說服大人,滿足他們的愿望。比如每天晚上睡覺前,孩子想多聽一個故事,就會拉住家長的手用撒嬌懇求的語氣要求再講一個。其實只要不過度,家長應借助這種交流形式,正面引導和教育孩子。但是對那些因為自己不順心、對什么事情都不講道理而故意發(fā)脾氣撒嬌的孩子,家長不能百般遷就、百依百順、聽之任之,否則就會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霸道的性格。
二、幼兒任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1.家長過于嬌慣,教育方法不當
一家人整天圍著孩子轉,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正因如此,只要稍有不順心,他們就拿哭鬧、不吃飯等來要挾父母,溺愛孩子的父母只好投降、依從、遷就,就這樣在孩子的性格中播下了任性的種子。例如,家里吃蘋果,每人一個,可是孩子喜歡吃,還要吃爸爸的那一份,爸爸立馬就給了孩子。今后碰到類似的情況,家長如果不答應孩子的要求,他就會又哭又鬧,發(fā)脾氣甚至摔東西。結果,孩子得不到滿足的事情越來越多,稍微不稱心就哭鬧不止,大發(fā)脾氣,其原因就在于幼兒已經意識到,自己通過又哭又鬧、發(fā)脾氣來要挾大人,是達到自己某種目的的好辦法。
2.家庭成員對幼兒的教養(yǎng)態(tài)度不一致
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祖輩家長就會出來制止,會幫著孩子說話,有的甚至當著孩子的面責備父母,幼兒看在眼里,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理所當然。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祖輩家長又嬌慣著孩子,這樣一來對孩子的管教就更難了。
三、對待幼兒任性行為的對策
1.轉移注意
這種方法適用于年齡較小的幼兒。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轉移注意這個方法對于大多數(shù)年紀較小的幼兒來說是比較有用的。
2.冷處理
大多數(shù)家長表示,冷處理這個方法還是挺有效的。演員馬伊琍在談到對女兒的教育時,也提到了冷處理,“在家不滿足她的要求她會倒在地上大哭,這時我不打不罵,就讓全家人各忙各的,看報紙、做家務、打電腦,讓她覺得她這招影響不到我們,然后她哭累了就睡著了,醒來就跟沒事一樣。幾次以后她知道這招不管用,再大一點在外任性耍賴時便可輕易遏制”。
3.榜樣暗示法
當幼兒出現(xiàn)任性行為時,家長可用各類圖書故事或者動畫片中幼兒喜愛的正面人物的形象進行引導教育,使他得到啟發(fā)。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幼兒園可開展類似“我是好寶寶”的主題活動,師幼共同評選出班級里的好寶寶,給他們貼上紅蘋果作為鼓勵。同時還可以將他們的良好行為創(chuàng)編成現(xiàn)實情境,讓幼兒也來學學做做,做到“教學做合一”,使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模仿中得以固化。
總之,對待幼兒的任性行為,教師和家長應重在疏導,不能時而抓緊,時而放松。通過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對其進行及時正確的教育,相信他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會慢慢消失。
參考文獻:
李金花.如何對待兒童的任性行為[J].心理世界,19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