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博
摘要:信息化時代為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使得計算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必備工具,改善其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加強對軟件工程的管理,對提升和優(yōu)化人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該文首先對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內容進行闡述,研究提出優(yōu)化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策略以及應用方案。
關鍵詞: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30-0101-02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軟件工程也隨著得以提升。但是,當前我國在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方面還不夠完善,以至于計算機軟件工程無法更好的支持各領域運作。因此,在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方面還需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優(yōu)化當前計算機軟件工程的策略,以此保障其在人們生活領域等多方面的應用。
1 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內容
1.1 組織機構管理
組織機構管理管理內容是影響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組織機構管理不止只將開發(fā)人員進行集合,還對開發(fā)人員進行合理化分工,保障組織結構的完整度,實現傳統(tǒng)信息更加精準。與此同時,組織機構管理還需滿足不同方向的要求,進行合理化調配。
1.2 工作人員管理
計算機軟件工程參與工作者眾多,高達公司項目總負責人,低至公司資料人員。實際在計算機軟件工程中,由于項目的規(guī)模及性質,需要不同層次工作者參與其中,根據工作者的專業(yè)素質再進行區(qū)分。然而在這場工作區(qū)分中,工作者既存在區(qū)別又互相聯系。因此,工作者除了有專業(yè)素養(yǎng)外更應具備團隊合作意識。
1.3 用戶管理
用戶的需求使計算機軟件工程進行前提,用戶是軟件的使用者也是評價者。因此,計算機軟件工程開發(fā)需根據用戶需求進行設計,與用戶形成溝通聯系,詢問用戶使用情況以及相關整改意見,以此使計算機軟件工程不斷優(yōu)化,起到方便人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的開發(fā)目的。
1.4 檔案管理
計算機軟件工程應建立起開發(fā)檔案,將軟件開發(fā)過程詳細記錄于檔案之中,在軟件工程結束之后仍將檔案完好保存。以此保障軟件工程有據可依,在今后軟件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對開發(fā)環(huán)節(jié)進行檢查,保障軟件的順利運行。
2 優(yōu)化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策略
2.1 構建人才管理體系
計算機軟件工程的開展需要各專業(yè)素質層次工作者參與其中。因此,優(yōu)化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首先需對人才體系進行完善,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運用,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計算機軟件工程對于人才的專業(yè)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企業(yè)應定期開展軟件工程相關知識培訓活動,面向計算機軟件工程開發(fā)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通過培訓的形式提升工作人員專業(yè)知識水平,使工作人員軟件工程知識得以更新,保障計算機軟件工程開發(fā)與管理符合用戶實際需求,極大程度上提高計算機軟件工程實用價值以及管理效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也需推出相應的規(guī)范制度,制定獎懲制度落實于日常管理當中,一定程度上提高計算機軟件工程開發(fā)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構建人才管理體系能夠提升計算機軟件工程開發(fā)以及管理水平,從而達到最終管理目的。
2.2 提高風險管理意識
任何事物進展過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計算機軟件工程具備復雜繁瑣等特征,其開發(fā)過程風險程度高于其他事物。因此,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需具備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對軟件從設計到開發(fā)以及最終的運作進行檢查關注,從源頭進行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與此同時,計算機軟件工程設計開發(fā)人員也需具備較強的風險處理能力,理性對待開發(fā)過程出現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還應建立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風險控制機制,用于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研究相應預防與解決措施,提高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效率。
2.3 提高團隊合作意識
計算機軟件工程有效管理還需提高與軟件開發(fā)工作人員團隊合作意識,重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加強了解工作人員專業(yè)素質以及其他情況,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激發(fā)工作人員積極性。以此建立高素質、高效率的計算機軟件工程開發(fā)隊伍,使管理工作得以有效開展。
3 計算機軟件工程應用于移動學習平臺開發(fā)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計算機軟件工程為各領域帶來技術支持。本文主要將計算機軟件工程運用于移動學習平臺設計,從當前學生日常學習需求出發(fā)進行設計,以此減輕教師日常工作量,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途徑。
3.1移動學習平臺系統(tǒng)總體架構設計
本文通過計算機軟件工程設計的移動學習平臺采用HTML5+PHP語言進行開發(fā),結合當前學生學習需求,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實現在線教育。該學習平臺對學生不限制時間、不限制地點進行開放,比傳統(tǒng)教育更具便利、節(jié)約時間等優(yōu)勢,滿足學生除課堂之外的學習需求。該移動學習平臺所采用的 HTML5 語言自身跨平臺運行安全性能極強,具備離線儲存等實用特點,從而實現移動學習平臺教學視頻播放及用戶通過移動終端 WEB 瀏覽器進行瀏覽。該移動學習平臺能夠支持多種移動設備進行訪問瀏覽,如學生常用的PDA、個人電腦、筆記本、IPAD等。本次設計的移動學習平臺采用兩種服務器分別進行不同處理,其中 WEB 服務器主要運用于處理用戶請求,數據庫服務器則是主要處理系統(tǒng)后臺數據,以此進行分工處理。移動學習平臺系統(tǒng)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系統(tǒng)框架采用界面層、業(yè)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三大框架,再加之[BS]架構的模式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在[Think][PHP]這三層框架中,界面層作用于系統(tǒng)頁面展示,實現過程主要借助[Templates]目錄下的模板;業(yè)務邏輯層的實現主要依靠核心控制器以及[Action]控制器,其主要承擔處理業(yè)務流程以及控制流程調度的職責;數據層核心在于[DB]類,利用[DB]類對數據庫的交互,實現系統(tǒng)對數據可的管理工作。endprint
3.2 登錄模塊及用戶角色判定設計
系統(tǒng)首頁為用戶登錄模塊,登錄模塊也是系統(tǒng)極其重要部分,為系統(tǒng)提供用戶登錄后的權限分配進行支持。用戶通過登錄頁面進行身份登錄,系統(tǒng)通過登錄成功用戶身份進行權限分配,為不同需求用戶提供服務。具體登錄模塊設計如圖2所示:
系統(tǒng)在用戶登錄時,通過[JavaScript]腳本將用戶登錄賬戶與密碼作為判斷依據,反復檢查該用戶是否具備訪問系統(tǒng)的條件。檢測結果為未通過,[UI]界面將重新顯示用戶輸入賬號及密碼;[JavaScript]腳本判斷用戶成功時,系統(tǒng)則根據[User][ID]進行查詢并且返回到權限[Type]字段,進行用戶應用權限分配,用戶收到應有權限之后系統(tǒng)自動跳轉為用戶個人主頁,從而使用戶在移動學習平臺進行不同需求獲取。登錄用戶不僅有學生群體,還有教師以及系統(tǒng)管理人員,這三類用戶有著不同的登錄賬號及密碼。管理員通過登錄成功被系統(tǒng)判斷為管理員角色,系統(tǒng)界面則自動跳轉為管理員頁面,賦予管理員應有權限;教師身份判定成功將跳轉為教師界面,賦予其課程管理權限;學生群體登錄成功被系統(tǒng)判定為學生用戶之后,[Usercontrol]類將用戶[User][ID]字段作為依據查詢數據庫[User]表中[Type][ID]字段并且將值賦予[User][Session][ID],這時[Set][Theme]函數再以[Type][ID]字段中的值作為依據,進行用戶模板配置路徑選擇,系統(tǒng)用戶頁面根據選擇的用戶模塊路徑將頁面跳轉為其個人界面。用戶在個人界面能夠進行教學視頻搜索、添加及瀏覽,實現用戶結合自身學習需求進行課后學習,與此同時,該學習平臺還設有課程考核,用戶在完成相關課程考核之后對該課程教學進行評價,以此構成完善的學習流程。
3.3 移動學習平臺功能
系統(tǒng)設計中心主要以教學為主,不斷更新系統(tǒng)功能滿足廣大用戶需求,提高用戶體驗,系統(tǒng)各大小設計均是為了便于用戶日常學習,為用戶增加出課堂之外的學習工具。系統(tǒng)將用戶需求進行劃分,使其功能分別具備課程管理、學員管理、學習管理以及后臺管理,具體到課程上傳及相關討論功能。其中,課程管理主要由教師進行,教師可以在移動學習平臺根據學生學習需求進行課程上傳、課程修改刪除等;學員管理也是由教師進行,教師可在移動學習平臺進行學員信息更新、相關通知以及評價學員等;學習模塊主要為學生提供學習功能,學生可在移動學習平臺瀏覽播放教學視頻,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點播課程更改個人界面等;后臺管理則是系統(tǒng)管理人員進入平臺進行日常維護,更新相關配置,保障移動學習平臺順利運作。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軟件工程已成為人們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因此,需加強對其管理與應用。本文對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內容進行分析,提出構建人才管理體系、提高風險管理意識以及提高團隊合作意識三項優(yōu)化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策略,并且將計算機軟件工程應用于移動學習平臺開發(fā),設計登錄模塊進行用戶角色劃分,以滿足用戶群體不同需求,為學生帶來除課堂之外的學習工具。
參考文獻:
[1] 張晨光. 計算機軟件工程的維護措施與方法初探[J]. 中外企業(yè)家,2016(3):195,202.
[2] 劉力.基于計算機軟件工程的現代化技術[J].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4):62-63.
[3] 屈建軍.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方案[J].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7):99-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