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歌
讓社區(qū)成為“兩癌”姐妹的第二個家
文|施歌
02 請專家為姐妹們義診
03 為困難手術病友捐款
2014年,在創(chuàng)建、提升“婦女之家”服務力的基礎上,五角場鎮(zhèn)婦聯(lián)創(chuàng)新機制,引入“上海楊浦區(qū)愛康癌癥康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愛康”),為轄區(qū)內30多位乳腺、婦科癌癥患者,開展集體康復活動和個案指導。利用專業(yè)的社會組織幫助“兩癌”婦女解決康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016年3月,“愛康姐妹康復營”正式成立。以關愛女性、助力家庭為出發(fā)點,旨在幫助社區(qū)“兩癌”婦女重建生活信心,以群體抗癌、精彩生命的特質,成為社區(qū)內“兩癌”婦女的第二個家。
“我通過參加五角場鎮(zhèn)婦聯(lián)的‘兩癌姐妹康復營’,不僅結交了很多病友,而且心態(tài)越來越好。感謝婦聯(lián)給了我這樣的平臺?!痹谝淮位顒又校鐓^(qū)乳腺癌患者曹榮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臨床上,癌癥患者只有度過5年,才算走過轉移、復發(fā)期,成為癌癥康復者。為此,鎮(zhèn)婦聯(lián)主任和愛康的負責人一起探討康復活動方案,從心態(tài)減壓、求醫(yī)問藥、體能鍛煉、同伴支持等方面,為姐妹們的身心康復提供服務,動員康復5年以上的癌癥患者與新患者同病種結對,傳授康復經(jīng)驗,指導康復。為她們夢圓5歲,樹立信心。
作為一位乳腺癌復發(fā)者,曹榮珍的情況比較特殊。與很多患者一樣,第一次患癌癥時沒任何經(jīng)驗,更不知道接下來的治療有多難受,所以憑著無知者無畏的精神闖了過來。經(jīng)歷了種種治療的痛苦后,面對復發(fā)后第二遍化療時,她感覺心理的障礙要比第一次大得多。
化療時,她光著頭,滿臉的愁云慘霧。但隨著每個星期二下午去位于長海路605號的“愛康姐妹康復營”,參加“話療”、與抗癌明星面對面、專家講座等活動后,在姐妹們的幫助下,她的心態(tài)一點點好起來了,身體也漸漸好轉,家人看到她的變化,也為她感到高興?,F(xiàn)在的她滿頭黑發(fā),變得堅強樂觀。
“愛康姐妹康復營”成立以來,與“愛康癌癥康復服務中心施月波工作室”形成線上線下互動。開展了“如何提高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大討論,摸準服務對象的需求,做到供需對應;在“尋找快樂、幸福人生”主題活動中,抗癌明星們和新患者面對面交流,暢談從心態(tài)的轉變到康復后的感恩回報。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使新患友康復信心倍增的同時感到癌癥患者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曉青是個晚期癌癥患者。結對志愿者第一次上門訪談時,她幾乎不愿多說話;當志愿者說到自己是一位康復了10多年的乳腺癌患者時,她的話匣子就一下打開了。曉青說:“我是離婚后心情不好,所以生了癌癥,已經(jīng)到了晚期,心里非常害怕和擔心,不知能生存多久。女兒還小,我就想看到女兒考上大學?!?/p>
雖然通過一次又一次結對“話療”,曉青的心態(tài)一天比一天開朗,但她的病情卻不容樂觀。由于癌細胞的擴散,她已不能行走。為了實現(xiàn)曉青要等待女兒考上大學的愿望,志愿者時不時去看看她,和她說說一起經(jīng)歷過的人和事,談談死亡是每一個生命必定的也是最后的歸程。有時,她們也不說一句話,一起靜靜地聽著時針“嗒嗒”走過。
特別是周五下午,在曉青住校的女兒回來的腳步聲在她床邊響起的那一刻,看到曉青的笑臉如花綻放,志愿者覺得所有的勞累與付出都很值得。守望和堅持成了那些時間里她們生命的全部意 義。
有一天,當志愿者去看望時,曉青拉著她們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志愿者們卻聽出了曉青話語里告別的意味。
當志愿者負責人問她還有什么需要幫助時,曉青沉默了一會兒,她說眼看過年后,就是女兒上高中的最后一個學期了,可學費還不知在哪里著落 呢!
那一天告別時,志愿者對她說:“你是我們最棒的病友,一定要堅持?!蓖瑫r也讓她放心,孩子的學費大家想辦法幫她解決。過年前,在送上鎮(zhèn)婦聯(lián)慰問金的同時,姐妹們也自掏腰包給了曉青一個大紅包,只為讓貧困的病友過好年。
年后的第3天清晨,志愿者都接到了曉青手機發(fā)來的微信,上面寫著:“我敬愛的母親病后在你們的關心鼓勵下,一直與病魔頑強作斗爭,不幸于今日凌晨與世長辭。在此,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無私的幫助,溫暖了我和媽媽!”
志愿者多方求助。最后,在“滬東堂”的資助下,曉青女兒高中最后一個學期的學費問題得到了解 決。
從2014年嘗試合作開始,到“愛康姐妹康復營”成立至今,五角場婦聯(lián)通過與社會組織的合作,服務“兩癌”婦女達到3000多人次。隨著眾多“兩癌”患者的口口相傳,社區(qū)“兩癌”婦女要求參加的日益增加。
為更好服務于社區(qū)“兩癌”婦女, 五角場鎮(zhèn)婦聯(lián)將協(xié)同“愛康姐妹康復營”項目組,對以往的活動進行民意測評,進行優(yōu)存劣汰;并繼續(xù)規(guī)范、深化結對康復工作,包括在其他活動中也加入結對元素。盡量做到需求對應,達到精準定位、精準服務;并在這個過程中尋求創(chuàng)新、求精,形成品牌特色。
對轉移、復發(fā)或其他疾病等原因不能參加活動的“兩癌”婦女開展微信、電話、上門聯(lián)系,形成線上、線下、實地的服務。努力把政府的關愛、溫暖送到每一位“兩癌”婦女的心坎上,讓社區(qū)真正成為“兩癌”婦女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