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以立
23年如一日,孝順媳婦勝—似親閨女記“黃浦好媳婦”周藝
文|徐以立
說起中國式婆媳關(guān)系,很多人都會用劍拔弩張、硝煙四起等來描述。但是有這樣一位媳婦,她用23年的時光,無怨無悔地去服侍癱瘓在床的婆婆以及她的家人;即使身體抱恙,她也用最真摯的心意、最磅礴的情懷去呵護一份份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情誼。
她就是“黃浦好媳婦”周藝。
周藝阿姨的婆婆沈麗英奶奶是黃浦區(qū)組織部的一位離休老干部。年輕時的沈奶奶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天加班是她的工作常態(tài)。1983年1月,終因太過勞累,她倒在工作崗位上,送醫(yī)后確診為腦溢血。在昏迷了1個月后,沈奶奶雖然撿回了一條性命,但也自此落下了半身癱瘓的后遺癥。
周阿姨的丈夫是沈奶奶的大兒子。半身癱瘓后的前10年,沈奶奶在小兒子家療養(yǎng)。雖然女兒尚年幼,自己家庭負擔也很重,周阿姨一家還是經(jīng)常去看望沈奶奶。1994年,小兒子一家移民去了國外。理所當然,周阿姨接過了服侍婆婆的重任。這一做,就是23年。
周阿姨一家住在不足60平方米的老式公房里。為了讓婆婆住得更舒心,更有利于康復,周阿姨硬是把女兒周菲的房間騰了出來,用作婆婆的獨立房間;而他們一家三口則住在旁邊的房間里,直到女兒大學畢業(yè)。晚上,怕婆婆半夜里發(fā)生意外,連接兩個房間的門從來不關(guān),周阿姨也隨時保持警醒的狀態(tài)。只要婆婆的房間有異響,她就從床上跳起來,沖過去查看情況。這么多年,她基本沒有睡過一個好覺。
為了更好地服侍婆婆,原本是幼兒園老師的周阿姨提前退休,將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家里。由于之前并沒有照顧癱瘓老人的經(jīng)歷,細心的周阿姨就經(jīng)常去向醫(yī)生求教,甚至“偷師”護士、護工的護理手法和技巧。慢慢地,她也成了半個“專家”。個子不高還有點瘦弱的周阿姨經(jīng)常給婆婆翻身,她驕傲地告訴記者:“臥床20多年,奶奶身上從來沒有生過一次壓瘡?!彪S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的自然退化。沈奶奶的身體也一天比一天糟糕,吞咽功能也越來越差,到了需要用鼻飼的程度?!耙惶?頓流質(zhì)食物,都是我來配?!彼f,“鼻飼的人不能吃大葷,但又要保證足夠的蛋白質(zhì)攝入,還要添加一些蔬菜,一點都馬虎不得?!?/p>
幾年前的一天,周阿姨如往常般忙碌。突然,她感覺全身無力,緊接著眼前一黑。在丈夫的驚呼聲中,她重重地倒在了客廳里,失去了知覺。等再次睜開眼睛后,周阿姨發(fā)現(xiàn)自己在病房里。原來常年過度的操勞讓她患上了心臟病,而且病情嚴重—醫(yī)生一臉嚴肅地告訴家屬,必須馬上做射頻消融手術(shù),而且不能再讓她這么辛苦下去了!
手術(shù)后靜養(yǎng)的1個月,可能是周阿姨這些年來難得的休息時間。雖然家里請了護工照顧婆婆,但是經(jīng)過20多年來的朝夕相處,婆婆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周阿姨都能心領(lǐng)神會?,F(xiàn)在一下子“放手”給護工,她實在不放心。于是“被迫”休息了1個月后,她將醫(yī)生的警告扔諸腦后,立馬重新“上崗”。
周菲告訴記者:“媽媽雖然動過手術(shù),但是很多事情依然親力親為。”看病時,周阿姨經(jīng)常陪著婆婆睡在急診室里。一次,因為看到周阿姨照顧得太細心,隔壁病房的老大爺問:“你是她女兒吧?”周阿姨笑笑搖頭,說自己是媳婦。老大爺?shù)纱罅搜劬ΓQ起了大拇指:“媳婦做到這份上不容易!”
23年漫漫,有多少個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的殘酷考驗,讓這個善良的女人迅速堅強起來。
2008年,婆婆的姐姐沈阿婆的老伴去世了。年事已高又無子嗣的她在聽說自己要被送到養(yǎng)老院去時嚎啕大哭。周阿姨聽說后,立馬又把沈阿婆接到了自己家里贍養(yǎng)。
很難想象,這個老式公房,該如何同時容納兩位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和周阿姨一家三口?周阿姨說,為了讓兩位老人住得舒心,周菲毅然搬出了6樓的家,而租住到同樓的2樓。身教勝于言傳,周阿姨的孝行,周菲都看在眼里。她也經(jīng)常負責兩位老人的吃穿用度,陪她們聊天。
最近,沈奶奶住進了瑞金醫(yī)院的高干病房。雖然醫(yī)院里有專業(yè)看護,但是周阿姨還是每天去看望婆婆。雖說是婆媳,但她們的兩顆心早就緊緊連在了一起。
采訪周阿姨時,記者發(fā)現(xiàn)她基本沒空閑時間。由于正值沈阿婆的午睡時間,唯恐打擾其休息,周阿姨一邊壓低聲音和記者交談,一邊仔細觀察老人的狀態(tài)??吹缴虬⑵判蚜耍屯O虏稍L,扶其起床,幫其好穿衣服褲子,并仔細地整理好衣服的褶皺。周阿姨笑著告訴記者,沈阿婆退休前是高級知識分子,十分注重儀表,“雖然現(xiàn)在年紀大了,有時候思路也不是十分清晰,但是這點她還是沒有忘。我也一定會滿足她的要求,讓她不僅穿得舒服,連心里也是舒服的”。事實上,“無微不至、以老人為主”就是她平日里照顧老人的原則。
記者仔細觀察沈阿婆,發(fā)現(xiàn)她面色紅潤、精神矍鑠,衣服干凈整潔,身體狀況良好,也沒有散發(fā)出“老人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時,亦要孝敬身邊的老人,這是周阿姨一直以來堅持的理念,這樣的堅持也讓受她照顧過的老人備感溫暖。幾年前,周阿姨聽說兒時的鄰居叔叔住進了養(yǎng)老院。雖然很久沒見了,但是周阿姨還會隔三岔五為老人燉湯來補身體。安頓好沈阿婆后,她就拎著不輕的保溫湯煲倒幾班地鐵,橫跨大半個上海,來到21公里外的養(yǎng)老院去陪伴老人,直到其去世。在大殮的時候,周阿姨還為非親非故的老人擦身體,陪伴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23年長期過度的操心和勞累讓周阿姨看起來有些蒼老。但是比起這些,更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其眉眼間善良慈愛的神態(tài),以及臉上蕩漾著恬淡溫和的笑容。談起這些感人的事跡,周阿姨的語氣總是淡淡的,表情也總是顯得云淡風輕,似乎訴說的都是別人的故事。因為她覺得這是很平常的事,“我們以后都會老,服侍老人是福氣”。
2016年,由于多年的無私奉獻,周阿姨被中共上海市黃浦區(qū)委員會老干部局評選為黃浦區(qū)敬老典型。在閱讀完她的事跡后,一位熱心的讀者欣然留下詩句,表達對周阿姨的敬意:
二十三年非一日,八千多天不尋常。
看似瑣碎平凡事,多少漢子愁斷腸。
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周藝”,來傳遞這份難得的人間溫暖。
周藝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