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唐宋八大家都是酷愛讀書的人(下)
□木匠
上文我們說到張方平把蘇洵介紹給了歐陽修,歐陽修與張方平雖政見矛盾,但并沒有對他推薦的人心存芥蒂。在讀了蘇文后,不由得大為贊賞:“這文章簡直就像是荀子寫的!”歐陽修迅即起草了《薦布衣蘇洵狀》,將蘇洵及其文章推薦給了仁宗皇帝。還稱蘇洵“履行淳固,性識明道”,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結(jié)果使蘇詢被破格授予了校書郎之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dāng)時,歐陽修已經(jīng)感到蘇軾在文學(xué)上會超過自己,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感到不安,反而覺得這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曾說:“老夫當(dāng)避路,讓他出一頭地也?!睔W陽修的這種高尚的精神,真是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蘇洵父子,父親被歐陽修推薦給了皇上,兩個兒子又被歐陽修錄取為了進士,一時傳為佳話。其實,歐陽修一生提攜過不少人才,“三蘇”只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例。
說到讀書,蘇洵嘗說自己是“生二十五年,始知讀書”,但卻下了非常大的決心,“每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別。時復(fù)內(nèi)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shù)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碧K軾更嘗標(biāo)榜自己無書不讀,而且能把80萬字的《漢書》背下來。
再說曾鞏,相對于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七家來說,他的名氣要稍弱一點,但他在古文(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的確是很大的。
曾鞏,字子固,天禧三年(1019年)出生,建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居臨川。他的祖父曾致堯做過戶部尚書,父親曾易占做過太常博士。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12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已名播四方。
曾鞏也是當(dāng)時新古文運動和詩文革新運動的骨干。其在古文創(chuàng)作上,可以說是比較全面地接受了歐陽修的“先道后文”、“文以明道”的主張。其文幾乎都是“明道”之作,文風(fēng)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
至于讀書,曾鞏嘗在其《南軒記》一文中,對自己在“南軒”這個書房里讀過書作過如下之說明:“六藝百家,史氏之籍,箋疏之書與夫論美刺非、感微托遠、浮夸詭異之文,下至兵權(quán)、歷法、星官、樂工、山農(nóng)、野圃、方言、地記、佛老所傳,吾悉得于此。”
由此可見其讀書之廣,與其老師歐陽文忠公比起來,也是一點都不遜色。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天禧五年(1021年)出生,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他的父親名叫王益,他出生時,正任臨川軍判官。
王安石在鄞縣任職四年,治績斐然,受到宰相文彥博的賞識。歐陽修對他也很器重,曾舉薦他為諫官,可卻被他以祖母年事已高,需有人照顧為由,婉拒了。但愛才的歐陽修還是始終關(guān)注著他。
祖母去世后,王安石出任了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識與相知,聲譽日隆。
仁宗皇帝雖未采納他的建議,卻也認為他是個人才。這次上書后,朝廷幾次想委他以重任,但都被他拒絕了??墒浅s不肯放過他,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派人來,說要給他一個什么官做,他也不想太過得罪朝廷,終在多次拒絕之后,接受了到集賢院任職,并知制誥和負責(zé)審查京城刑獄的差事。可他剛到任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又以要回江寧守喪為名,辭了官。
仁宗駕崩后,英宗繼位,又多次派人到江寧,催他進京任職,而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不入朝。直到神宗即位以后,他才重新出山,先是出任了江寧知府,旋被詔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又于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擢升他為參知政事。為擺脫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神宗讓他盡快設(shè)計出一個改革方案。
熙寧三年(1070年),在神宗皇帝的鼎力支持下,王安石出任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開始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新法。
然而,王安石的新法從一開始推行,就受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對,大批反對新法的官員辭職。熙寧七年,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許多反對變法的大臣都說這是新法惹的禍。神宗皇帝對變法也產(chǎn)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wù)。
王安石被罷相后,王朝的政治與經(jīng)濟危機更加嚴(yán)重,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神宗皇帝不得不再次起用王安石,再推新法。
但王安石復(fù)相后,仍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加上變法派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分歧,新法已很難再繼續(xù)推行下去。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辭去了宰相職務(wù),自請外調(diào)為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元豐二年(1079年),王安石又被任命為左仆射、觀文殿大學(xué)士,改封荊國公。哲宗即位后,重用保守派大臣司馬光,新法被全面廢除。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還是文學(xué)大家,其詩、文、詞的成就都很高,今存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有評論家說,王安石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始終是圍繞著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進行的,我以為斯言甚是。他一貫都是強調(diào)文學(xué)創(chuàng)作首先是為社會服務(wù)的,強調(diào)文章的現(xiàn)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論說文,大抵都是闡述其政治見解與主張的,觀點鮮明、結(jié)構(gòu)邏輯嚴(yán)謹(jǐn),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具有較強的概括性,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他的一些短文寫得更是精彩絕倫,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但卻寫得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凌厲,勢如破竹,大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可謂“瘦硬通神”的典范。
說到讀書,王安石也是一個無書不讀之人,他曾有說自己在讀經(jīng)之外,還會“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jīng)》、《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nóng)夫女工,無所不問?!币驗椴贿@樣讀書,就不能在讀經(jīng)時,明白古圣賢的深意。
綜上所述,這八位之所以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成為被歷代文人所景仰的“八大家”,除去他們的天賦之外,讀書多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完)
參考書目:《宋史》、“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