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摘要: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筆者從從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公民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初中歷史與社會課中公民教育的教學方法的應用,結合歷史與社會課的實踐教學期望歸納出在歷史與社會課中開展公民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公民教育;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113
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的歷史與社會課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是一門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公民教育是“國家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持續(xù)地對青少年及成人所實施的政治性教育,以培養(yǎng)在民主社會中做一個見識廣博、能承擔責任、具有公民意識及社會參與能力的全方位公民。”筆者認為,公民教育應該是讓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的活動,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行使公民的職責。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公民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中實施公民教育,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就必須要有與之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知識與能力指學生要知道歷史知識,掌握技能 技巧,從而具備公民最基本的文化素質。過程與方法就是在學習的方法過程中不斷提升公民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則是從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中吸取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要有的價值觀念。筆者例舉如下:
案例一: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下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
1. 知識與技能
了解鄭和下西洋、哥倫布航海等基本史實,能夠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圍繞所要探究的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去收集資料,小組合作提高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增強與他們合作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去分析歷史現(xiàn)象,從多個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通過探究,回顧人類文明的歷程,認識文明發(fā)展是多種多樣的。學會運用歷史規(guī)律和經(jīng)驗去聯(lián)系、分析社會現(xiàn)狀。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在世界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中,關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的興衰,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初步形成現(xiàn)代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課中公民教育的教學方法的應用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在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環(huán)境及自身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應合理選擇和使用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如講授、問答、討論、圖示、演示、自學輔導、角色扮演、練習,以及參觀、訪問、調查等方法。只有創(chuàng)造出多種適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并加強學法指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p>
1. 講授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想象等進行生動的描述、系統(tǒng)的敘述、扼要的概述的一種教學方法?!边@一教學方法用到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對學生公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一定的作用。比如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五四運動》片段:
教師:首先站起來的是北京青年學生,他們舉行游行示威,結果被北洋政府逮捕,這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紛紛同情并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上海是中國工商業(yè)最發(fā)達、工人力量最強大的城市,也是新式學校、文化機構集中的地方。北京的學生如此愛國,上海的學生呢?北京大批學生被捕的消息傳來,上海的學生罷課,隨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很快,上海工人的行動擴展到全國一百多個城市,這場運動也發(fā)展成了全國性的群眾愛國運動,在巨大壓力之下,北洋軍閥被迫釋放被捕學生,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該片段運用教師講授的方式,向學生講述五四運動的高潮部分,讓學生感受到愛國思想引起的行動的力量是很大的,在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
2. 問答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問答的方法,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使教師與學生直接交流,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就對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有幫助。在歷史與社會公民教育教學中,問答法的使用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圍繞公民教育提出問題,形成對歷史的認識。比如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下第六單元第五課《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片段:
教師:新中國成立后,政治上要鞏固新生的政權,經(jīng)濟上要努力恢復經(jīng)濟,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生的中國需要怎么樣的外交環(huán)境呢?
學生:和平……
教師:當時的國際社會是怎么樣的狀況?
學生:美蘇兩大陣營冷戰(zhàn)
教師:這時的國際社會上,誰對中國友好是朋友,而誰又是敵人呢?
學生:蘇聯(lián)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就承認了中國并積極幫助我國的建設,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是敵視的態(tài)度,采取孤立政策,對中國沿海實行封鎖……
教師:面對這樣十分不利的國際形勢,新中國在外交時要堅持哪些原則呢?
學生: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要和平外交……
教師:幻燈片展示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這個片段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不斷深入,引導學生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初我國所面臨的外交環(huán)境,進而概括出應該采取的外交政策方針,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公民要有的理性思考能力。
筆者從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公民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初中歷史與社會課中公民教育的教學方法的運用,結合歷史與社會課的實踐教學期望歸納出在歷史與社會課中開展公民教育的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