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老總
保富法
◎ 滕老總
俗話說:發(fā)財不難,保財最難。舊上海總商會會長聶云臺對這句話感悟頗深。作為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秉承“寧可討飯,也不為官”的遺訓,以家族智慧在商場上翻云覆雨,終于成為上海灘第一商人。然而50年風云變幻,聶云臺屈指算來,最初的富豪能存活下來的幾乎百中無一二。
當年湘淮兩系平定太平天國之后,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總督或巡撫的有二三十家,當了將軍以上的數(shù)不勝數(shù),而最后能維護家族傳統(tǒng)的仍不過曾、左、彭、李這幾家。究其原因:一不從政,二不積財,三鼓勵子弟從事學術。忘記了耕讀這個根本,其他家族之敗亡也就不足為怪了。
曾國藩在位20年,未曾造過一間新房、買過一畝新田,死后只留下20000兩銀子。他親創(chuàng)兩灘鹽票,價低利高,每張原價200兩,后來賣到20000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而曾國藩特別諭令曾家人“不準承領一張”。像這種合法收入尚且嚴戒,何況其他。
當時中國首富為上海哈同花園的老板,因無子女,八萬萬銀元的遺產(chǎn)最終歸了他人。按當時的利率,每年的利息就有1600萬,足以接濟江浙兩省的貧民。可惜這個大富翁生性吝嗇,不僅生前所有變成夢幻泡影,更帶了一身罪業(yè)往見閻王,而且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口碑。真是首富難當,何苦來哉!
作為弘一法師的同門,聶云臺始終認為沒有慈悲心的富人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他說:“希望自己的子孫發(fā)達,這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結(jié)果多數(shù)適得其反,為什么呢?因為不明白‘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
(摘自《滕老總講段子》民主與建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