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
自九十年代始,作家的叢生簇生現(xiàn)象便備受關注。一個地域在特定階段形成了一個具有某些共同性特征的文學創(chuàng)作群體,作家們的人文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取材、傾向、風格等方面具有一些相似性特點,從而造就了特定的作家群。這些作家群,大到一個省區(qū),小到一個市州、一個行業(yè)產業(yè)。在云南,近二十年來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以雷平陽、夏天敏、潘靈、胡性能、劉廣雄等為代表的昭通作家群。如今,楚雄作家群也在強勢崛起,開始惹人矚目,正在成為文學界需要關注和研討的 “楚雄現(xiàn)象”。
概觀楚雄近十年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探析其萌發(fā)、壯大的根源,梳理其獨特的內涵、特點,顯得頗具意義。
楚雄州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民族民間文化的底蘊積淀,也有著深遠的文學根脈。多民族混居,25個民族文化在此交融交匯。彝族文化集中突出,被譽為 “中國彝族文化大觀園”。新時期以來,特別是在1978年楚雄州文聯(lián)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刊物 《金沙江文藝》以后,本土作家有了自己的發(fā)表園地,楚雄也有了一個聯(lián)系凝聚本地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紐帶。一茬又一茬的作者逐漸成長。
1990年前后,楚雄、姚安、雙柏三縣(市)文聯(lián)先后創(chuàng)辦自己的刊物,2005年后,在州委州政府的關懷下,其他七個縣亦先后成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自己的刊物。這些刊物成為培養(yǎng)楚雄本土作家的重要平臺及推手??h級刊物雖均為非公開發(fā)行的內刊,但能在這些刊物上發(fā)表作品,其對當?shù)刈髡叩募钭饔脽o疑亦是相當巨大的??靠飦砺?lián)系籠絡和團結凝聚作家,是包括楚雄州在內全國許多地市文學發(fā)展興盛的重要手段及途徑。
楚雄州委、州政府關心和重視文學創(chuàng)作,把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挖掘楚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文化工程。州委、州政府,包括州文聯(lián)等部門采取多種舉措,大力培育本地作者,扶持文學創(chuàng)作,給了楚雄作家群以巨大的鼓舞與振奮。比如,州委、州政府每年安排100多萬元的楚雄州文學創(chuàng)作專項扶持資金,對州內作者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作品,加入中國作協(xié),獲得中國作協(xié)或省作協(xié)重點扶持的創(chuàng)作項目的作家都給予扶持獎勵,對承擔楚雄題材原創(chuàng)的重點創(chuàng)作項目、重點作品的出版給予資助扶持;設立馬櫻花文藝創(chuàng)作獎,每三年舉辦一屆,對全州優(yōu)秀文藝作品進行表彰,產生了很大的引導與激勵作用。州文聯(lián)成立文學藝術展示中心,舉辦全州文學創(chuàng)作大會,每年舉辦小說創(chuàng)作提高班,出臺 《楚雄文學創(chuàng)作獎補辦法》《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扶持辦法》《簽約創(chuàng)作實施辦法》《作家叢書出版辦法》《公開出版圖書獎補辦法》等扶持措施,組織撰寫 “楚雄地方文化叢書”“今日楚雄叢書”“金沙江文藝叢書”等,選編楚雄州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集,楚雄當代文學叢書,特別是,自2014年起,由州文聯(lián)主席李茂尊主編、李夏執(zhí)行主編的楚雄州年度優(yōu)秀文學作品選,初衷在于展示楚雄州年度文學創(chuàng)作成果,加強文學創(chuàng)作交流,為廣大讀者特別是本地讀者提供文化產品,客觀上則匯集了當年度楚雄本地作者在全國各級報刊發(fā)表的重要作品,并且將每位作者的作品及其發(fā)表報刊等信息等一一整理,同時發(fā)布,起到了積累成果、樹立標桿、表揚鼓勵、引領創(chuàng)作方向的積極作用。
良好的文化文學生態(tài)造就了近年來楚雄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景象,也培育起了相當可觀的一支作家隊伍。楚雄作家群體數(shù)量多、實力強,從事創(chuàng)作的文學門類齊全,具有顯著的地域集聚性特征。
楚雄現(xiàn)有中國作協(xié)會員13人,云南省作協(xié)會員104人,州作協(xié)會員466人。這些作者在從事職業(yè)、民族、性別和年齡中的分布比較合理,層次分明。比如,其中的農民作者有170人,彝族作者159人,女作者183人。在國家級、省級作協(xié)會員中,60歲以上老作家25人,40歲至59歲的作家75人,30歲至40歲的年輕作家16人。彝族作家有楊永壽、張永祥(米切若張)、李學智、張付有等。農民作家有李宏榮、董樹平、劉天良等。女作家有黃曉萍、段海珍、秦邇殊、李夏等。80后、90后作家有楊榮昌、郭秀玲、李玉超、許紅軍、李昀璐等。網絡作家有李建林等。
楚雄作家的創(chuàng)作取材相當廣泛,體裁門類囊括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網絡文學等各種文學樣式。內容既有關注時代的、也有涉及歷史的,有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有敘事為主,也有記人為主,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
在這其中,楚雄的老作家如馬曠源著有 《春水桃花舊板橋》《老木寒云滿故城》《飛紅婉轉托春波》等作品集50多部;楊永壽出版有報告文學、詩集、小說集等25部,均可謂著作等身。黃曉萍著有長篇小說 《絕代》、報告文學 《真愛長歌》等?!墩鎼坶L歌》2010年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中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彝族作家張永祥的散文集 《情感高原》榮獲第七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余繼聰、李學智、胡正剛、李夏等人的一批作品榮獲了冰心散文獎、梁斌小說獎、揚子江青年詩人獎、邊疆文學獎、滇西文學獎等獎項。彝族女作家段海珍的長篇小說 《天歌》、張永祥的 《建文帝與武定羅婺》被評選為中國作協(xié)重點扶持項目,李學智的長篇小說 《達布的金山》被評選為2017年中國作協(xié)少數(shù)民族文學重點扶持項目。《天歌》2016年被列入中國作協(xié) “中國多民族作家叢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另有一批作家的作品被列入云南省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項目等。余繼聰、李長平、李光彪的散文日漸受到關注,佳作頻仍;朱紹章、蘇軾冰、吳玉華的詩作各具特色,逐漸產生影響;楊榮昌的評論視野開闊,面向全國;熊望平、黃曉萍、楊永壽、吳玉華、張學康都有報告文學佳作出版。李建林的網絡長篇小說如 《特種兵》系列等相當暢銷,網上點擊量超過8000萬次。楚雄作家群已然形成隊陣,整裝出發(fā),在云南乃至全國文壇日益引人矚目。
楚雄作家群相當注重貼近時代,關注現(xiàn)實。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反映現(xiàn)實火熱生活和人民的情感與心靈變遷的。譬如,黃曉萍的《真愛長歌》以感動中國人物、用愛精心護理600多個日夜最終喚醒植物人丈夫、緝毒英雄羅金勇的羅映珍為主角,這是一首愛情的頌歌,也是一曲生命的禮贊。在作者筆下,羅映珍和羅金勇的結合如童話一般美好、美妙,令人神往。羅映珍對羅金勇的愛,又像是現(xiàn)代愛情傳奇,是人間的一個奇跡。只要愛人一息尚存,就定要堅守苦守,就定要付出百倍努力,不離不棄。這樣的愛情超越了功利,這樣的情感源自人的道義和良知,源自人的善良本性,令人震撼。生活中不缺乏愛,缺乏的是珍惜和敬重,是對真愛的珍重之意。愛情、理想、信念、正義、崇高、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之類的表現(xiàn)主題都是具有普遍性價值的東西。因此,羅映珍以600多個日夜對丈夫的堅守和聲聲不斷的愛的深情呼喚,寫下了600多篇給植物人丈夫的 “情書”,最終逐漸喚醒幾乎失去了思維和記憶的羅金勇。這樣的含淚微笑的愛情喜劇絲毫不亞于泰坦尼克號式的愛情悲劇。羅映珍這個真實人物的故事可以感動所有的讀者。
余繼聰?shù)纳⑽年P心鄉(xiāng)村生活、關心農民、稼穡以及農民的情感與心靈。比如他的 《幸福的莊稼》探究的是人與土地的關系,人如何在遠離鄉(xiāng)村遠離原始的本真的生活之后繼續(xù)保持與土地、與真切生活體溫脈搏的相通。他從城里老人赤腳在鵝卵石路上行走的情景望見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情結——回到真實的泥土地,接續(xù)上原初的生命元氣,就像一棵莊稼一樣,將根深深扎進土里,感受滿滿的幸福。李夏的 《外公的酒江湖》刻畫了一位可親可近的外公形象,他的一生的全部價值就在于帶給別人歡樂,也讓自己高興,靠拿手的酒菜廣交三教九流的朋友,有食共享有樂共享,外公的酒江湖或人生理想就是 “貴賤無欺、老少同仁”。這個人物性格獨具,令人過目難忘。
楚雄形勝殊異,風情獨具。楚雄的作家善于從本地的、本民族的生活習俗中取材,寫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李長平注目于綠汁江。他的散文 《行吟綠汁江》采用大量的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將綠汁江稱作是 “云南中部的一位行吟詩人,隨四季變換步法,隨氣候塑造身段?!庇謱⑵浔茸?“一張弓一樣閑置在滇中翠山秀水間”,“也像駝背的暮色老人,莽莽蒼蒼地在深山老林奔走”。他的詩作 《懸掛綠汁江》仍舊在歌詠這條母親河,贊美她 “蔥綠奔放,河灘像母親的乳房溫甜”,要與彝民一起,“在綠汁江畔研墨展箋”。蘇軾冰則深情地詠唱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羊雄山,為自己大山里的姐妹獻上贊歌。他這樣吟唱彝人的生活方式:把太陽放在酒碗里煮/把月亮放在酒碗里煮/直到把自己熬成白骨/敬天地鬼神。
對彝族文化、宗教、習俗等的書寫和表現(xiàn)是楚雄作家樂此不疲的一個創(chuàng)作方向。李長平的詩歌 《畢摩祭》表現(xiàn)的是畢摩日常所主持的祭祀活動,描繪宗教意味濃烈的場面:舉起火把借來天外閃電,召喚各路鬼魂,撫慰所有人的魂魄;赤腳踩上燒紅的犁頭,搖著銅鈴,吟唱著咒語,向東南西北潑酒,手舞足蹈恐嚇鬼神……詩作的畫面感、現(xiàn)場感強烈,帶給人視覺的和心靈的沖擊與震蕩。詩人胡正剛的散文 《梅葛音樂:詩意的生活現(xiàn)場》為讀者介紹了美好而動人的古老相傳的彝語音樂——梅葛,稱它就像火和鹽,幾乎貫穿在彝族山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是彝族生命的必需品。他還用詩作和散文詮釋了畢摩及其為亡靈禱告的 《指路經》。
段海珍的 《天歌》以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梅葛》和云南漢族地方戲 《花燈》為題材,反映彝族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愛情、死亡和靈魂觀念,展現(xiàn)彝漢文化交融的場景,被認為是楚雄題材長篇文學作品的一個新突破。秦邇殊以彝族吐司為題材,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 《阿莫沙蒂》。張永祥創(chuàng)作的《羅婺遜帝》、李夏的《大地子民》亦都是關注彝族歷史和本土題材的新創(chuàng)作。
縱觀楚雄作家群創(chuàng)作,成就已然可喜,道路和前景十分廣闊,令人充滿期待。
(李朝全: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副主任、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