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健
每周一節(jié)的高中語文閱讀課怎么上?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教師的重大問題之一。之前現(xiàn)場觀摩部分教師的閱讀課教學,大多都是將學生趕到偌大的圖書館里,讓學生圍桌而坐,進行集中的“放羊式”自主閱讀。這種閱讀課的優(yōu)點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讀什么,怎么讀,各取所需,有一定的個體針對性。但是存在的問題也頗多:一是因為時間的限制,只適合淺閱讀、短閱讀,學生大多淺嘗輒止,無法深入復雜及宏大文本,與主人公及作者進行心靈之間的對話;二是因為閱讀前沒有目標預(yù)設(shè),閱讀中沒有過程要求,閱讀后也沒有反饋檢測,閱讀監(jiān)測失控,導致整個閱讀課可能流于為閱讀而閱讀的窘境,缺少最基本的閱讀效度;三是因為閱讀都是個體的獨立閱讀,所以同學之間很難進行合作與分享,無法進行思維的碰撞,也就看不見思想共鳴的斑斕火花。鑒于上述三個問題,我經(jīng)過自己長時間的思考、探索與實踐,逐漸形式了一套高中語文“分散放羊式深讀,集中講座式分享”的“深閱讀微講座”閱讀課模式,有較好的效度,希望對高中語文閱讀課的開展能夠提供一些借鑒。
一、為何讀——“讀”需有向度
“讀”需有向度,這是“為何讀”的根本。若“讀”無向度,那就是無的放矢式的“濫讀”,或者無頭蒼蠅式的“亂讀”。國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就閱讀課問題界定說,高中生需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fā)展簡況”;“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于300萬字”;“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shù)技巧的表現(xiàn)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庇纱丝梢?,“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閱讀”的目的,就是意圖通過對“重要作家作品”與“文學名著、科普書刊及其他讀物”的瀏覽了解,進而“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和藝術(shù)技巧”并“鑒賞文學作品”。讓高中生在閱讀中通過對文本的深讀,進而達到與文學形象對話及與作者對話的深層次目的,是“教學大綱”的意旨所在,也是整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綱領(lǐng)性要求。
客觀而言,這個閱讀的向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將閱讀本身窄化了,僅局限在“讀”的范圍之內(nèi),就讀而讀,指向過于單一。高中語文教學,核心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借助于“讀”以培養(yǎng)“聽”“說”“寫”的能力,進而以“讀”促“聽說寫”,并以“聽說寫”反哺閱讀,將“聽說寫”與“讀”有機地鏈接起來,相互促進,那么閱讀課就可能達成“一箭多雕”的效果。鑒于意欲達到如上美好期待,我將閱讀課的目標設(shè)定如下:通過“深閱讀微講座”使高中語文的讀書活動有一個比較“落實”的抓手,保證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通過“深閱讀微講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一定的主動性;通過“深閱讀微講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包括閱讀能力、篩選能力、概括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評價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PPT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應(yīng)該說,如此設(shè)定“深閱讀微講座”閱讀課目標,是相對立體的、多向度的,這不僅為學生的閱讀課確立了方向性指南,而且也為學生的閱讀課指明了路徑,更為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素養(yǎng)提供了可操作的平臺??芍^是目標明確,既立足于“讀”,又輻射于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特點,讓學生不讀則已,讀則讀透;讀有所悟,讀有所得;讀讀互動,講讀結(jié)合,真正體現(xiàn)閱讀課的分享與共贏特色。
二、讀什么——“讀”需有精度
“讀”需有精度,這是“讀什么”的要求。若“讀”無精度,那“讀”所要達成的效度也就是一句空話?,F(xiàn)時的課外讀物門類繁多,特別是泥沙俱下的網(wǎng)絡(luò)文學強勢來襲,玄幻的、穿越的、武俠的、色情的比比皆是,令人頭暈?zāi)垦?。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自我甄別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就很容易遠離經(jīng)典,淪陷于“不良書籍”的沼澤之中而不能自拔。為此,在“讀什么”的選擇問題上,我們進行了師生互動式的雙向整合,其一是所讀書籍由學生閱讀小組成員集體決定,以給學生自主選擇書籍的權(quán)利,確保學生的閱讀興趣;其二是學生所選擇的書籍需要經(jīng)過教師的審核認定后才能集體閱讀,以確保書籍內(nèi)容的健康向上,通過閱讀接受正能量,傳遞正面信息。如是,通過師生的雙向配合互動,逐層遴選,逐層把關(guān),在最大程度上去達成既讓“學生喜歡讀”又讓書籍品質(zhì)最優(yōu)化的閱讀期待。
事實上,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推薦有必讀名著10部,并附有詳細導讀,分別是必修一的《論語》及《大衛(wèi)·科波菲爾》,必修二的《家》及《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的《紅樓夢》及《高老頭》,必修四的莎士比亞戲劇及《談美》,必修五的《三國演義》及《堂吉訶徳》。應(yīng)該說,教材編者推薦的這10部書籍都是歷經(jīng)歲月淘洗后留下的古今中外的文字精品,但即使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品,現(xiàn)實里學生卻未必買賬,愿意從內(nèi)心里真誠地接受并閱讀這些作品。這就為我們的閱讀課“讀什么”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難題。那讀什么呢?我以為必須“投其所好”,根據(jù)時下高中生的喜好進行書籍選擇。經(jīng)過廣泛的調(diào)研,我發(fā)現(xiàn)學生特別喜歡閱讀那些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的作品。為此,對學生閱讀書籍的最終選擇,我主要強調(diào)的是書籍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除此而外,并不作過多要求,學生喜歡科幻的可以讀劉慈欣的《三體》,喜歡小說的可以讀阿來的《塵埃落定》,喜歡散文的可以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喜歡傳記的可以讀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喜歡詩歌的可以讀《舒婷的詩》,喜歡古典文學的可以讀唐詩宋詞元曲,喜歡研究的可以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一言以蔽之,學生喜歡的書籍,只要確保其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就都在閱讀的范圍之列。
由于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參與閱讀課活動的積極性頗高,而選擇閱讀的書籍也時常令人眼前一亮。以2016-2017學年度下學期前10周為例,除去月考期中考時間外,我所任教的班級“深閱讀微講座”閱讀課共開展了7期,學生所選擇閱讀的書籍,無一不是經(jīng)典之作。高二(1)班閱讀書目分別為《論語》,金宇澄《繁花》,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羅貫中《三國演義》,沈從文《邊城》,余華《活著》,嚴歌苓《陸犯焉識》;高二(2)班閱讀書目分別為路遙《平凡的世界》,三毛《雨季不再來》,柴靜《看見》,克萊兒·麥克福爾《擺渡人》,龍應(yīng)臺《親愛的安德烈》,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圣》,龍應(yīng)臺《目送》。由上述閱讀書目可見,學生在“讀什么”的問題上,眼光是頗為獨到的,極具思想含量的。為此我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書籍選擇上可以充分信任學生,他們的閱讀眼光與閱讀品位,完全可以彰顯出作為當下高中生的豐厚知識素養(yǎng)與向上人格魅力。endprint
三、怎么讀——“讀”需有法度
“讀”需有法度,這是“怎么讀”的要旨所在。實話說,“怎么讀”涉及到閱讀的路徑問題,這是整個閱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深閱讀微講座”能夠成功舉行的前提與關(guān)鍵。但是鑒于每周只有一節(jié)閱讀課的現(xiàn)實,集中閱讀根本不可能,于是我就變通地采取了“分散放羊式”閱讀的模式,讓學生利用零散的細碎時間進行自主閱讀。那么,如何讓“怎么讀”化虛為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呢?這就必須對“讀”有一系列的方法要求。
在閱讀的形式上,我們采取的是小組閱讀。我將全班學生分為4組,每組約10人,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組合,然后每組確定一名組長及一名主持人,組長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監(jiān)控本組閱讀講座過程,以及上傳下達的溝通任務(wù);主持人負責講座的開場白、結(jié)束語及中間串詞等,以使整個講座流程渾然一體。如此分配,每組一個月輪換一次,這就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閱讀時間及講座準備,為真正的深閱讀提供了可能。
在閱讀的對象上,我們進行的是同一閱讀。每個小組通過成員討論商議,確定了閱讀的備選書籍,然后將書名提供給教師,并以便條形式附上小組選擇該書的理由。教師通過嚴實的查證,確保書籍的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均可之后,對學生選擇書籍予以認可。之后,學生再集體在網(wǎng)絡(luò)上或者書店里進行書籍采購。書籍必須做到人手一本,便于隨時隨地閱讀,便于勾畫經(jīng)典語句及備注心得感受。
在閱讀的溝通上,我們運用了QQ群交流。在校期間的閱讀,學生可以面對面適時交流,分享心得。但是由于課業(yè)繁重,學生的閱讀大多是在周末忙里偷閑地完成的。為此,小組成員在閱讀過程中的各種想法,就可以通過QQ群平臺予以交流。特別是“深閱讀微講座”PPT的制作,更是需要組員的通力合作,為此,QQ群的作用更為凸顯,其中的資料整合、板塊調(diào)整、圖片使用、動畫效果等,都需要借助于QQ群溝通完成。PPT制作完成之后,還要通過QQ群平臺發(fā)送給教師,由教師審閱把關(guān)。若存在問題,教師需要提出書面整改意見,反饋給學生,由小組成員進一步予以完善,直至師生滿意為止。
四、讀如何——“讀”需有效度
“讀”需有效度,這是“讀如何”所要具體呈現(xiàn)的內(nèi)容。由于我們實行的是“分散放羊式深讀”,教師無法適時監(jiān)控整個閱讀的過程及效果,使得整個閱讀有可能滑入真空地帶,變成假讀或者偽讀。為此,我設(shè)計了“集中講座式分享”環(huán)節(jié),將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課全部放手給學生,由學生進行“深閱讀微講座”活動,與全班同學分享小組讀書心得。這樣,就可以將小組閱讀拓展為班級共享,增加了書籍閱讀的輻射面,并可能由點及面,影響一片,進而帶動班級閱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講座的效果來返觀并檢測小組學生的閱讀效果。這種借助于“微講座”反作用“深閱讀”的做法,基本可以了解到學生閱讀的層次與質(zhì)量。
而為了讓整個閱讀更具效度,我事先將“微講座”設(shè)置為7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講座需要按照每個環(huán)節(jié)有序進行。當然,為了確保講座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學生可以對某些環(huán)節(jié)進行局部改編或更換,以使講座達到個性化特色及最佳化效果。我所設(shè)計的“微講座”7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1.名著梗概(高度概括,不超過100字);2.作者簡介(表述精當,不超過50字);3.經(jīng)典拾貝(摘抄書中最精彩的3個語段,每段不超過150字。講座中需要從藝術(shù)手法及思想內(nèi)容兩個維度進行鑒賞,以講清自己選擇的理由);4.他人評價(對所介紹的名著,權(quán)威人士有何有意義的評價,提供3句,并注明出處);5.我們的隨感(針對所介紹的名著,提供3段成員原創(chuàng)的隨想);6.高考鏈接(列舉該書中的主題與哪些高考作文命題相契合,予以鏈接分享,并詳細分析解讀);7.我們的滿分作文片段(自己確立主題,從不同角度以所讀名著中的材料進行寫作,每組至少寫3個片段,每個片段控制在200字以內(nèi))。事實上,有了上述的7個講座環(huán)節(jié)要求,這就仿佛如來佛給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讓學生的閱讀有了路徑與方向,而不至于迷失在途中。
此外,我對“微講座”的PPT 制作與演講也有規(guī)定,我要求學生的PPT盡量不要超過20張,可以鏈接視頻或音頻,版面文字的字號大小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度。譬如有同學進行嚴歌苓的《陸犯焉識》深閱讀微講座,就將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片段與之鏈接,以增加演講的形象感;我還規(guī)定每個組確定一人主講,每次講座人數(shù)控制在5人左右,主講時間不超過10分鐘,其余每人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留下約10分鐘給聽“微講座”的師生進行點評。如此一來,就確保了小組人人參與,講座信息的及時反饋及講座者與聽眾之間的思想碰撞等問題。應(yīng)該說,這種“集中講座式分享”的試驗是相當成功的。學生們的講座,有時令人內(nèi)心震撼,有時令人感動溫暖,有時令人唏噓涕零……總之,隨著講述者的聲音,我們的內(nèi)心也隨著書中主人公命運的沉浮而或悲或喜,或傷或樂。有時甚至講座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是聽眾還沉浸在講述者的情緒里,悵然若有所思。之后,才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為了說明“微講座”的成功,我展示幾個學生講座中的片段。譬如“名著梗概”,有學生針對《繁花》如是概括:
以大量的人物對話與繁密的故事情節(jié),像“說書”一樣平靜講述阿寶、滬生、小毛三個童年好友的上海往事,以十歲的阿寶開始,由一件事,帶出另一件事,講完張三,講李四,以各自語氣、行為、穿戴,劃分各自環(huán)境,過各自生活。
可以這么說,這個梗概文字言簡義豐,表述清晰,不落俗套,包含了很多令人懸想不盡的內(nèi)容,很容易勾起聽眾的閱讀念想。譬如“我們的隨想”,有學生針對《活著》如是行文:
在家珍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比福貴更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看到了一個卑微的“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的生命,看到了成千上萬、世世代代忍受苦難、最終隨順自然的婦女形象,看到了無數(shù)生命史被疏漏在歷史大網(wǎng)空隙處的邊緣小人物及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
這位學生對小說《活著》中的家珍這個人物形象的認知與解讀,可謂是眼光獨到,入木三分,不管是在思想的深度上還是在行文的精簡上,都是極具功力的。如果沒有經(jīng)過自身的深閱讀與深思考,該同學是不可能有如此深邃的感悟的。再譬如“我們的滿分作文片段”,有學生針對《追風箏的人》這樣寫道:
或許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鮮紅或湛藍。望著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路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墒牵瑳]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這位學生緊緊扣住“追風箏”的“追”字,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極寫生命的那一片天空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讓我們勇敢地追”。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是心中有風箏的人。該生可謂是活學活用,通過自己的深閱讀,感悟到了生命中擁有“風箏”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去“追風箏”的真諦。
當然,“微講座”中10分鐘的互動點評擦出的思維火花同樣精彩,例如高二(2)班的《擺渡人》閱讀,該組成員在講座中強調(diào)了“我們不但需要別人的擺渡,還要學會擺渡別人”的觀點,有學生在點評時就犀利地提出“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己擺渡自己”的看法,迎得了滿堂喝彩;再比如高二(1)班的《邊城》閱讀,主講人眼光獨特,緊緊抓住那只在小說中不斷出現(xiàn)的“狗”的象征意義,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分析,可以說是獨出心裁的,可是有學生在點評時認為,《邊城》里除了“狗”這一意象值得一說外,還有“鼓聲”也是頗具寓意的,然后該同學就有條不紊地分析了“鼓聲”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蘊與文化隱喻,令人折服。事實上,點評階段的很多意見或建議,再次證明了群眾的眼睛確實是雪亮的,這些點評對“深閱讀微講座”活動的臻于完善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補充與促進作用。
總之,教師隱于舞臺之后,給學生一個凸顯自我的存在感,以充分彰顯學生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是我進行“深閱讀微講座”探索的要旨所在。目前,“深閱讀微講座”閱讀課活動仍舊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一定的問題勢在必然。但是只要我們師生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毅然前行,那么終歸會讓“深閱讀微講座”活動日趨完美,并成為同學們高中生活中一段最靚麗及最值得品味的風景。
[作者通聯(lián):北京師范大學貴陽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