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以華
(青島大學體育學院,山東青島266071)
文化與武化融合的歷史淵源及其變遷過程研究
鄧以華
(青島大學體育學院,山東青島266071)
運用文獻研究法、歷史印證法、邏輯分析法、學術積累法和綜合歸納法,從縱向梳理文化與武化融合的歷史淵源及其變遷過程。研究認為:原始時期文德與武力的“混沌狀態(tài)”構成武當武術起源的主要誘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事與武備的“分離狀態(tài)”構成國家安全的雙刃劍;唐宋明清時期文韜與武略的“兼?zhèn)錉顟B(tài)”構成武術文化的準確融合。創(chuàng)新點:將文化與武化融合的歷史淵源及其變遷過程概括為三種狀態(tài),即“混沌狀態(tài)”“分離狀態(tài)”和“兼?zhèn)錉顟B(tài)”;總結出孔子、老子、墨子對待“止戈為武”的不同主張。
文化;武化;歷史淵源;變遷
一切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皆依賴于有效的全員教化結果。教化包括文化與武化兩大體系。若從中華傳統(tǒng)文明史考查,文化有文德、文士、文舞、文事、文韜和文圣等,而對應的武化有武德、武士、武舞、武備、武略和武圣等,乃文乃武,相得益彰。文化是以文教化,通常借用禮、樂、書、數等真、善、美的事物去教育人和培養(yǎng)人,而武化則通過射、御、技、術等信、義、勇的事物修煉人和改造人。文化與武化相輔相承,缺一不可,其共通之處都在于“化人”與“人化”,緊緊圍繞著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健全身心、提升品位所展開。一旦失去了人的主體,就無從談起文武教化。若從世界范圍內印證,在歐美基督教文化圈背景下催生了“武化”的騎士文化;而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圈映襯下孕育了“武化”的駱駝手文化;在印度佛教文化圈普照下滋生了“武化”的瑜伽文化,而在東方儒學文化圈影響下產生了中國武術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繁衍出不同的武化形式,其上述武化既有軍事與體育功能,又有健身與技擊價值。同為武化,在不同文化支配下其形式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如在農耕文明孕育中所形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質——內傾、和諧、倫理和審美,有別于游牧文明和商業(yè)文明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國武術之所以稱為“武術文化”而不能稱其為“功夫”的原因。
武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武化之務,并與文化共同實現教化于人的歷史重任。今日的中國文化是指精神層面的文明,是軟實力的象征,而武化是以技術承載文明,是硬實力象征。軟硬結合方可立于不敗之地。然而,它的歷史演進過程及特征又是如何呢?本文將以歷史事件為線索,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從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角度探索和回答上述問題。
原始社會是一個蒙昧向文明邁進的時代,群居生活構成了它的基本特征,無論是狩獵、戰(zhàn)爭,還是武舞、巫術等,都是以協(xié)同合作為前提的,沒有明顯的文武分工,是典型的“混沌”狀態(tài)。雖然當時分工粗糙,但在合作中逐漸形成了人們所認同的“天不私覆,地不私載”的理念,并揉入到部落的生產和生活之中,“不私”就是當時的文德,狩獵和戰(zhàn)爭就是武力表現?!妒酚洝の宓郾居洝酚涊d:“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振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驅虎?!边@就是說當時的部落首領不僅重視武(振兵),而且重視德(修德)。這里所說的修德實際是一種紀律約束,要求練兵時加以遵守。當時軒轅黃帝能將修德與振兵結合起來,已樸素地認識到武與德的辨證統(tǒng)一性。歷史上著名的“蚩尤大戰(zhàn)”,可謂是原始部落最早的“前武后德”的先例。蚩尤為炎帝的后裔,《史記》記載: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逐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蚩尤是非常勇猛的,黃帝打敗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些部落戰(zhàn)爭有力地促進了器械的制作和技擊技術的發(fā)生、發(fā)展。它體現了武力為先的原始戰(zhàn)爭特點,同時也印證了民間武術源于軍旅武術的結論。
自古以來,文德被視為文教治理手段,而武力是軍事鎮(zhèn)壓手段?!墩f苑·指武》認為“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蔽洚斏轿湫g的產生和形成,與古代戰(zhàn)爭及德教是密不可分的。翻開與《中國武術史》相關的書籍,較為一致地認為“武舞”是古代武術活動的發(fā)端之一。當然“武舞”的形式有多種,其中的“干戚舞”在禹伐三苗之戰(zhàn)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為武當山武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禹伐三苗“丹水之戰(zhàn)”是武當山原始部落中最具影響力的戰(zhàn)爭,它的起因與糾紛始于堯舜時期?!皥蚺c有苗戰(zhàn)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這在《呂氏春秋》和《六韜》等史料中都有相應的記載,它反映了最早的武當山地區(qū)的戰(zhàn)爭。丹水之浦指的是武當山下、鄂豫交界的丹江河畔(今丹江口地區(qū))。戰(zhàn)爭的結果,據《帝王新紀》“諸侯有苗處南蠻不服,堯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舜即位后,對三苗實行了軍事鎮(zhèn)壓與德教感化的雙重策略,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舜晚年,面對三苗的再次反叛,親自率兵“南征三苗,道死蒼梧”,依然留下遺憾。此時,禹憑借權勢和威望繼承了舜位。為了鞏固王權,禹統(tǒng)領眾多邦國君長,以奉行天命的名義,對三苗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武力征伐。這就是《韓非子·五蠹》中記載的:“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1]。經過此次沉重打擊,三苗后世一蹶不振。這場戰(zhàn)爭實質是“蚩尤大戰(zhàn)”的延續(xù)。中國古代原始部落自產生以來,經過不斷發(fā)展、融合,到新石器時代曾形成了五大部落群,即華夏、九夷(黎)、諸戎、群狄和三苗(蠻),其中“九夷”就是蚩尤領導的湖北梅山部落?!膀坑却髴?zhàn)”戰(zhàn)敗后,其部落逐漸解體,遺族向南回遷,其中一支退到江淮洞庭一帶,并組成新的部落集團,史稱“三苗”[2]。至禹帝時,三苗最終戰(zhàn)敗,部落再次分化,最后退回峰高林密、可漁可獵、有險可守的老家古梅山,開始了力抗王權的“化外蠻夷”生活,也就有了史書上“梅山蠻性彪悍,歷不服中土”的記載。
舜時汲取了堯時單一軍事行動的經驗,又增加了文德教化,但由于力度不夠沒能奏效,最后還是通過強大的“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結束了外患,也驗證了“文化內輯,武功外悠”的道理。此時是一個重武輕文的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禹為什么使用“干戚舞”制服三苗,而不是其他兵器?這恐怕與古代初民的神話傳說有關。據《山海經》記載:“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眼,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神怪、天帝是不存在的,但盾與斧卻反映了當時戰(zhàn)爭所用的兵器,并對禹產生極大的啟示,這正是他成功的秘訣。人們?yōu)榱思o念禹的歷史功績,在他死去的紹興會稽山建造了大禹陵。在大禹像的身后有九柄黃斧,其寓意更加豐富。有戰(zhàn)爭的武器、治水的利器、執(zhí)法的刑具、“九五(斧)自尊”等含義。
自夏朝建立以來,文事與武備便成為國家安定與發(fā)展的兩大管理系統(tǒng)。文事是指文治和教化等范疇,而武備是指軍事和武裝等范疇。在當時奴隸社會的背景下,武備比文事顯得更為重要,并有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共識。啟繼位之初,有扈氏(今西安一帶)就起兵反抗啟。啟與有扈氏大戰(zhàn)于甘(今陜西戶縣),滅有扈氏,王位得以鞏固。其子太康繼位后,荒淫無道,東羿首領羿趁機起兵攻夏,太康逃死于外,傳弟仲康。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又為羿所逐,后被殺。相妻逃奔有仍氏,生少康。少康長大后,開始聯(lián)合擁夏勢力復國。從有關夏代的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許多有關戰(zhàn)爭的記載。
商周以來零星的戰(zhàn)爭依然不斷。本文在研究少數民族武術的過程中,有三組山崖巖畫是必須提起的。一組是云南滄源巖畫——集體技擊圖;二組是廣西左江巖畫——集體武舞圖;三組是甘肅黑山巖畫——集體操練圖。從三組巖畫中可以發(fā)現五個共性問題:一是三組巖畫均出自我國版圖北部(二組為西南、一組為西北)的兩條緯線之間,也許更早以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有相同的風俗和習慣;二是巖畫簡略、稚拙地勾勒出了青銅器時代少數民族的生活概貌,以及與習武有關的信息符號;三是早期少數民族的武術雛形與舞蹈、武舞、狩獵、戰(zhàn)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弓箭是狩獵和戰(zhàn)爭最實用的兵器;四是少數民族武術的產生與地域、戰(zhàn)爭、民俗有直接關系,體現為武術的實用、技擊和娛樂三大特色;五是早期少數民族的武術活動多人參加,具有普遍意義[3]。此時正是“文化”意識初步形成階段?!吨芤住べS卦》曾云:“圣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成化天下?!边@便是中國人論述“文化”之始??梢姶藭r是一個“武化”為主的時代。
春秋戰(zhàn)國之際,諸侯相競,講求武備,“獨尊儒術”“君子勤禮”受到極大沖擊,又因與夷狄雜處,非尚武事不足以圖存,因此是一個列國混戰(zhàn)、攻伐最劇烈的時代。在春秋時期的294年間,戰(zhàn)爭竟達483次?!稇?zhàn)國策·趙策三》記載,當時七雄都“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在戰(zhàn)國時期的254年間,戰(zhàn)爭也達230次,大量農民涌向戰(zhàn)場,最終結束了車甲縱橫的車戰(zhàn)時代,使軍隊的作戰(zhàn)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頻繁用兵、連年征戰(zhàn)的過程中,無疑會促使兵器得到改進、攻防技術得到發(fā)展。秦統(tǒng)一六國后,開創(chuàng)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后來的各代依然是以武備喚起國家的安寧。戰(zhàn)國時代的吳起在總結戰(zhàn)爭的原因時,認為“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4]由于連年戰(zhàn)爭,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感嘆。如南朝梁武帝的長子、文學家蕭統(tǒng)就強調“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指出要停止戰(zhàn)爭提倡文教。盡管如此,也難以改變社會上主張“文德不如武備”“習禮不如講武”的狀況,以至于出現了“文武分途”,并徹底打破了“混沌”狀態(tài),而進入“分離”狀態(tài)?!拔奈浞滞尽睂嶋H是國家的大事分兩大系統(tǒng)來分立管理,以形成“文教治內,武備對外”的新格局。在當時極其復雜的歷史背景下,必然會出現兩個主要階層。一是“士”(文士)階層。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它是以文為主體,尚禮重德,且以讀書做官為主要人生追求的群體。如文儒學士和縱橫策士等。二是“俠”(武士)階層。俠,舊時是指有武藝、講義氣、肯舍己助人的群體[5],如豪俠武士和刺客劍士等。它以武術為載體,通過行俠仗義的活動而得到社會的關注與認同。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俠客以出身貧賤、武藝超群、仗義疏財、同情弱者、扶弱濟困而起到了較大的正面作用,并受到人們的普遍好評。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也顯而易見。介于兩者之間的還有導引方士和神仙方士等。
針對“士”或“俠”的多樣性成分和心態(tài),諸子百家表現出來不同的主張和評價。墨子屬于積極有為的一派,老子屬于消極無為的一派,而孔子則屬于介乎中間的“折中派”[6]。何以見得?墨家可謂是旗幟鮮明、擲地有聲,肯定了俠客的行為準則、實踐方式和終極結果。墨家團體經常收留一些近似俠客的平民階層,如陸賈《新語》有“墨子之門多勇士”的說法;《淮南子·泰旅訓》稱“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保?]由此可見,墨子一方面通過對游俠行為的觀察,最早為俠客總結出一系列行為準則,而另一面將大量的武士收入墨家團體,既將俠客之風帶入墨家,又受到墨家理論的影響。俠客與墨家相互影響,淵源極深。正如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所言:墨家就是由出身于俠的武士團體組成,“專以幫人打仗為職業(yè)之武專家”[8];又說“墨家論兵,注重武器。墨家非攻,就是現在所謂反侵略”[8]605。不管怎樣,墨家為當時“世之顯學”,“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俠義精神也是由墨家的“萬事莫貴于義”而來,并廣泛地傳播于社會各階層中,直到今天余威依存。
而老子是堅決反對“止戈為武”的,主張“不以兵強天下”、尚“不爭”之德、重“衰兵”之道。一切事物的發(fā)展要從“道法自然”的角度出發(fā),來揭示“柔弱勝剛強”的基本規(guī)律。《老子·三十章》主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實質就是反對攻伐兼?zhèn)涞膽?zhàn)爭。那么,《老子》為什么要反對戰(zhàn)爭呢?一是因為戰(zhàn)爭是罪惡的,二是戰(zhàn)爭的根源在于“天下無道”和統(tǒng)治者的“不知足”爭奪,三是戰(zhàn)爭違背了“以無事取天下”的“無為”原則,四是處于兵革是“不祥之器”的認識。四方面的原因,既有人道主義的積極因素,也有牽強神秘的消極因素。其“衰兵”精神和“不武”“不怒”“不與”“為下”的四德,構成了《老子》軍事“守柔”主義的規(guī)范體系,并倡導統(tǒng)治者做到“無為”。一方面要做到“絕殺棄智”,另一方面要杜絕“法令滋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順應民意,推進社會進步,實現“德治”。老子的思想開啟了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花爭鳴,使得各學派在“止戈為武”問題上發(fā)表了不同見解,并豐富了兵法和武術理論。
作為“折中派”的孔子,并沒有直言“止戈為武”的問題,但在他的“足兵”“教戰(zhàn)”“慎戰(zhàn)”和尚“仁戰(zhàn)”的武德思想和實踐中得到了體現?!白惚笔强鬃又螄舶钏枷氲闹匾M成部分,是增強國防實力的具體要求。在面對戰(zhàn)爭不可避免、群雄圖志的嚴峻形勢下,孔子曾獻策于魯定公“臣聞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并成功策劃與指揮了“夾谷會”,其勝利是“仁戰(zhàn)”的經典例證。它不僅反映了孔子對“文事”與“武備”辯證關系的深刻認識,更重要的是對“武備”治國安邦作用的準確定位?!拔鋫洹本褪且白惚?,而“足兵”就是要有雄厚的武備力量,雄厚的武備力量來自于“教戰(zhàn)”于民。孔子強調,凡是從軍作戰(zhàn)之人,必須經過長期的教育訓練。他在《論語·子路》中曾云“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zhàn),是為棄之”。這個“教”體現的是“有教無類”;這個“民”是“寓兵于民”“全民皆兵”之意。西周學?!傲嚒敝械摹吧洹⒂?,就是從小培養(yǎng)和教育“教戰(zhàn)”的基礎??鬃佑小暗茏由w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可見孔子“足兵”“教戰(zhàn)”的戰(zhàn)略主張是有遠見卓識的。從中也可以認定:孔子不僅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也是國防教育的第一人,堪稱軍界“將才先師”。
在“止戈為武”問題上,孔子與老子有著本質區(qū)別,其差別在于兩人精神氣質上的截然不同。老子是哲學家,而孔子是社會學家;老子尚清高獨處,孔子則善合作參與;老子相信小能勝大,柔能克剛;孔子則提倡仁可救國,禮能服人[9]。兩位先哲的不同思想影響著不同的人群,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文武分途后,先秦的“重武輕文”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便是漢代的“重文輕武”新格局,而且日益嚴重??陀^上保證了文事和武備的雙方需求,但實際上是各有專攻、各行其是,并逐步造成了雙方的對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先秦時期的那種“以力相高”的“武士風范”,便從中國逐步消失而移到了島國日本,并在那里逐漸演化成了著名的“武士道”和“武士精神”,在其漫長歷史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0]。中國“武化”的減弱便是“文化”的加強,其標志有兩個:一是“文化”的連用,劉向在《說苑·指武》指出“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逼浜x為人的后天修養(yǎng)與精神、物質的創(chuàng)造。修養(yǎng)屬改造主觀世界的范疇,而創(chuàng)造屬改造客觀世界的范疇[11]。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后天創(chuàng)造演化觀念和人文精神,更適合于今天文化學的文化內涵。二是孔子儒家文化“軸心時代”的到來??鬃拥摹把墶⑿睦?、人道、人格”四位一體思想便牢牢地統(tǒng)治了中華民族,此后的教育也就變成了清一色的孔儒內容,其“重文輕武”便真正地發(fā)生了。在當時“重文輕武”現象本身就是一種偏見,而領兵作戰(zhàn)的將領多又勇猛過人、性格剛烈,被文人貶為“武夫”,客觀上又相對缺乏書寫能力,留給后人的兵書、武術史料很有限,所以重文輕武的錯誤認識影響久遠。
“文”漢語的本意是花紋,引申為后天加工的品德和修養(yǎng),還有文治、禮治、教化、天文和人文等意思?!拔洹钡臐h語本意是“止戈為武”,泛指軍事、武裝、戰(zhàn)爭、武藝、勇猛等意思。文武兼?zhèn)洌褪悄芪哪芪?。若按照前面所劃分的“混沌狀態(tài)”“分離狀態(tài)”,到此就是“兼?zhèn)錉顟B(tài)”。自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創(chuàng)立武舉以來,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約實行了一千二百年,為我國古代選拔和培養(yǎng)“膂力驍壯、才堪將略”的軍事武術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才堪將略”,強調的就是文武兼?zhèn)?。僅從歷代武舉考試內容變化看,先由唐代的較為單一的武藝和力量,逐漸向著宋明清武藝和程文的方向發(fā)展(表1),其目的就是選拔和培養(yǎng)文韜武略、德才兼?zhèn)涞能娛挛湫g人才。
表1 四朝武舉考試內容的比較
四個朝代在考試武藝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理論考試。如唐代的言語;宋代的策問和兵書墨義;明代的兵法、天文、地理;清代的策二問、論一篇等,這些內容是以兵書為主線的,兼顧其他方面的知識,主要考察考生的表達能力、記憶能力、書寫能力、理解能力等。宋以來遵循“策問定去留,弓馬定高下”的錄取原則,收到了好的效果,這一變化對促進軍事武術人才向文武兼?zhèn)浞较虬l(fā)展有積極意義。
在武舉制的影響下,改變著文治天下的局面,歷代都有文武兼?zhèn)?、德技兼修的軍事家、武術家涌現。如南宋岳飛(1103—1142),軍事家,民族英雄。少時勤奮好學,并練就一身好武藝。20歲時投軍抗金,臨行前,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zhàn)勇敢升遷。當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當金將兀術率金軍南侵時,杜充率軍棄開封南逃,并不戰(zhàn)而降。岳飛率軍抗擊,在郾城大敗兀術的精銳騎兵,收復淮水流域許多失地。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使得“岳家軍”實力大增?!霸兰臆姟奔o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多次重創(chuàng)金軍。此時的宋高宗與秦檜向金議和,為了掃除議和障礙,他們秉承金朝旨意,解除了岳飛等抗金將領的兵權。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秦檜指使爪牙,誣陷岳飛謀反,將其下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時年39歲,其子岳云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岳飛善于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他的軍事思想散見于書籍、奏章、詩詞中,后人編成了《岳武穆遺文》以資紀念。
明代戚繼光(1528—1587)是文武兼?zhèn)涞奈湫g名家,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他祖籍安徽定遠,后移居山東蓬萊。他出身將門,少年時喜歡讀書,通讀了各種古典書籍;16歲時承襲父職,開始了軍旅生涯。40多年轉戰(zhàn)南北,特別是在抗倭戰(zhàn)斗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后世尊為民族英雄。他在長期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實踐中,改革明代陳腐的兵制,創(chuàng)新出一整套訓練內容,并著有《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等書籍,為后人研究明代軍旅武術提供了寶貴資料。
戚繼光一生戎馬,特別是在抗倭戰(zhàn)斗中率領“戚家軍”以多種陣法連連擊敗倭寇,還東南沿海百姓一片安寧,戰(zhàn)功顯赫,堪稱常勝將軍。戚繼光智勇雙全,文武兼?zhèn)?,多謀善斷,練兵有方。他不僅戰(zhàn)功卓著,而且在軍事理論上建樹頗多,所著兵書為后世兵家所推崇,“談兵者遵用焉”。這兩部書中有許多武術內容的記載,還有他吸取當時民間諸多拳法創(chuàng)編的“拳經三十二勢”,以及“長兵短用說”和“短兵長用說”等著名的武術技術與理論,是當今研究武術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明清兩代,是武術門派林立、基于成熟的時期,其中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大量武術著述的問世,多數編著者既是軍事家或武術家,又是文學家或歷史學家等,出現了“武臣好文”“文士論兵”的新現象。如俞大猷撰寫的《正氣堂集》、唐順之編著的《武編》、程宗猷著的《耕余剩技》、茅元儀輯的《武備志》;吳殳著的《手臂錄》、黃百家著的《內家拳法》、萇乃周著的《萇氏武技書》、王宗岳等著《太極拳譜》等,均是文武兼?zhèn)?、智勇雙全的具體體現。
綜上所述,一切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皆依賴于有效的全員教化結果。其教化包括文化與武化兩大體系。中國文武教化是中華文明史的核心基因,共同實現“化人”與“人化”的目標。中國文化與武化融合的歷史淵源及其變遷過程,經歷了原始時期文德與武力的“混沌狀態(tài)”、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事與武備的“分離狀態(tài)”和唐宋明清時期文韜與武略的“兼?zhèn)錉顟B(tài)”,為中國武術的進步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語言表達的動力。
[1]甘毅臻,蔡仲林.禹伐三苗之戰(zhàn)對武當山武術形成的影響[J].搏擊·武術科學,2006(1):17.
[2]無名氏.山海經[M].方韜,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27.
[3]蔡寶忠.武術與文化——中國武術文化基因的構成[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97.
[4]孫武.孫子兵法·計篇[M].臺北:臺灣出版社,1997:45.
[5]張志和,鄭春元.中國文史中的俠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2.
[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9.
[7]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1954.
[8]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321.
[9]李力研.“武化”與“文化”—中國體育的土壤特征與氣候流變[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4(4):6.
[10]李力研.“尚力思潮”第一人:嚴復[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1(4):1.
[11]王寧.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6.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Martial Culture Integration
DENG Yi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Shandong,China)
By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historical verification,logic analysis,academ ic accumulation and synthesis induction,this study combed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themartial culture integration.To begin w i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 itive period of“chaos”of literary morality and force is the origin main causes of Wudang Martial Arts.Next,“state of separation”of culture andmartial cultur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ormed national security double-edged sword.Last,m ilitary expertise in Tang,Song,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ms the accurate integration of Wushu Culture.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e study are that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martial culture integration are summarized as three kinds of states.These are chaos,separation and both.It summes up the different propositions that to stop the use of weapons and avoid war is truly m ilitary among Confucius,Lao tzu and Mozi.
culture;martial culture;historical origin;evolution
G852
A
1004-0560(2017)05-0133-05
2017-04-26;
2107-05-24
鄧以華(1976—),男,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與傳統(tǒng)體育文化。
責任編輯:郭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