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升
行走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評劉應全詩集《童年的月亮》
鄭 升
青年詩人劉應全的作品《童年的月亮》2015年1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該詩集收錄了他從2002年至2014年讀書和教書時所寫的大部分詩歌。這些詩歌或長或短,短則四句,長則幾十行,但每一句都是一個從浙江安吉鄉(xiāng)村負笈走向城市、走進云南、走進高校,然后又在昆明一所高校工作的一段心路歷程,也是期間歷經(jīng)苦樂、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男人對于故鄉(xiāng)、對于云南、對于校園、對于社會百感交集的真切而又詩意的呈現(xiàn)。
就詩歌內(nèi)容看,《童年的月亮》大致分為五個部分,即尋找父親、重溫童年、夢回故鄉(xiāng)、撫摸憂傷和撿拾信仰等,這五個部分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關聯(lián);既是詩人線性成長的文字見證,又是詩人思想逐漸走高的青春印記。歸納起來,《童年的月亮》有這樣幾個亮點與特色:
第一,新穎的體例
。全書103首詩歌,另有一篇短評,四條推薦語。每首詩歌下面又附有讀者閱讀后的評語,計有300多條博客、微博、微信互動評論,全集總計約15萬字。正如詩人自己所說:這個集子,與其說是詩集,不如說更像是詩歌與微評共融共生的一個匯編,是一種友情的共鳴、文學的共鳴和洞見的共鳴,多姿多彩,熱鬧非凡,通篇洋溢著一種真情、溫情和睿智、洞見。集子除了借助多種媒體公開發(fā)表的詩歌之外,不僅收入了眾多圍繞著詩歌所展開的評論和回復,同時也包括了私信當中的詩人與讀者一對一的交流和切磋。“實話說,師友們的評論、解讀、續(xù)寫、仿寫、英譯和建議真的非常之好,絕對超過預料,字字珠璣,句句美妙,時刻讓我感覺整個微信圈子里的朋友都是才情橫溢的高手,只不過臥虎藏龍地躲著世界而已?!麄兊幕貜臀淖植粌H抓住了我詩歌的主旨和精神,更是彰顯了大家與生俱來的詩學靈感。作為我這些稚拙詩歌的第一批閱讀者、闡釋者和批評者,我要真誠地感謝他們。當然,在收入集子中時,根據(jù)出版的要求和閱讀的習慣,在維持閱者的原旨基礎之上,我對微評做過些許調(diào)整。而另外一些,為了尊重起見,特別是仿寫、續(xù)寫和英譯則是原模原樣,未動一字。”這種借鑒“自媒體”優(yōu)勢的體例安排,體現(xiàn)了80后詩人的一種態(tài)度、思想和創(chuàng)意,也體現(xiàn)了詩作的質(zhì)量以及對讀者的“預先尊重”。如詩集中《花是一場璀璨的憂傷》這首詩的1、2節(jié):
家門口的水泥場,父親親手澆筑,他半生遙望,兒子在遠方。旁邊有一只瓦缸,老而殘破,我們出發(fā)或者回家,憑它判斷方向。
長大以后,有一年炎夏的深夜,陪父親,在大河里沖涼。一尾離群的小魚,爬上他年輕的肩膀,那一刻才明白,一河都是他溫情的熱淚與憂傷。
在詩作后面附錄了8條來自全國各地讀者“自媒體”的相關微評,體現(xiàn)了作者、作品、讀者的有機互動和“預先”的相互尊重,茲選錄四條:
優(yōu)美的詩。(胡新斌,南昌)
人這一生,似乎太長,千帆過盡,萬般成空。又似乎太短,半生等待,也只為遇到一人,一世相伴,白首不離。一生,確實只夠愛一人。(王娟,昆明)
看了你的詩,回憶起年少時家鄉(xiāng)大山下走出的小伙子和大姑娘,坐在田頭桑樹邊,相互喂著桑葚;在回村子的路上,男孩騎著自行車左搖右晃逗著女孩,一路歡笑,多么的純真又開心。你我都是農(nóng)村出來的人,看得出你的那份鄉(xiāng)情依然未變。(詹世凱,衢州)
家永遠是最后的城堡,隨著稻香河流繼續(xù)奔跑,微微笑,小時候的夢誰又知道。跟著螢火蟲的指引逃跑,靠著稻草人,吹著風,唱著歌。珍惜一切,月光下的吉他在蟲鳴中更清脆,陽光撒在路上不怕心碎。(龍薈穎,昆明)
接受主義美學大師姚斯認為,“不經(jīng)讀者閱讀的作品,就是尚未最后完成的作品;讀者的閱讀實踐使作品從語詞變成現(xiàn)實中的作品,使之現(xiàn)實化。因此,作品的意義和內(nèi)涵不能局限在作者身上,也不像新批評和結(jié)構主義那樣把它局限在文本內(nèi)部;意義的最終完成在讀者的閱讀活動中?!笔堑?,文學史就應該是一部接受史,讀者是主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而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做出反應的環(huán)節(jié)。就此而言,《童年的月亮》實際上采用了一種新的詩集呈現(xiàn)形式,即利用微信圈、博客群等自媒體這個載體將詩歌發(fā)表后,搜集讀者閱讀詩歌之后的所感所想所評,完成了詩歌作品從生產(chǎn)到閱讀再到接受的全過程并完整呈現(xiàn)了這一過程,從而包含和蘊含了許多超出傳統(tǒng)詩集“體例”的意味和意義,這在以往的詩歌著作中并無先例,屬于獨創(chuàng)。正如沈振建所言,《童年的月亮》具有特殊的文學實踐意義。
第二,夢想的反思。
一方面是關于父子之夢。詩人曾言促成這本詩集成品的最大原因是自己父親的突然故世:“這本詩集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懷念,一本跟父親有關的集子?!绷硪环矫妫彩且淮?0后由鄉(xiāng)村走向城市期間對夢想追求的一種縮影?!豆虉?zhí)》這樣寫道:“我固執(zhí)地 沿著峰巒的懸崖爬得很高 高過大地高過頭顱 也高過樹梢 我這樣地固執(zhí) 不聽勸告 僅僅為的是 靠近天空 以及天空之上的云霄?!?/p>
這首詩簡單明了,直言不諱地表達出詩人為了夢想不顧一切地攀援和向上,同時,也將自己內(nèi)心那份與眾不同的理想展現(xiàn)得一覽無余,讓人敬佩。一個農(nóng)家子弟,有如此高潔的夢想,并為之竭盡全力實屬不易。而另一首《一代人》則將這種夢想追求的軌跡回放到了大學時代:
“夜深人靜 我們曾裸著身體和靈魂 談尼采 談顧城 也談女人 一群喝醉的人 在可以喝醉的年代 心若天籟 多么幸福 又多么可愛。”
這首詩敘述了大學時代的場景,詩人通過對彼時最幸福的事情是熱衷討論尼采和顧城等問題上,已然展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追求,即與哲學和詩學為伴,以思考和求索為志。再如《紙飛機》這首詩:
童年時期,我有一架紙飛機,它跟河里的小魚比賽奔跑,飛高,游低,永遠不能相遇。
成年以后,飛機放棄一切,漂洋過海,渴望成為那尾小小的魚,漏過了命運,丟失了自己。
最后,飛機和我,都在九歲的記憶里死去,悲傷到,再也飛不起。
……
還有《多余的悲傷》這樣的詩:
記得否,那些個豆蔻年華的,伙子和姑娘,帶著父母家人的愛,與關懷,獨自闖蕩。汗水淚水,一個人擦,多苦多累,一個人扛,卻從未割裂兒時的印象:話是父親的嚴,手是母親的暖,飯是家里的香。
他們,爽朗笑聲的背后,是個性,是智慧,是永不服輸?shù)木髲姟牟粡澭?,從不附和,從不輕易絕望。只是略帶著,多余的悲傷,悲傷過于沉重,沉重到絕不放棄飛翔。
……
翻讀這些詩作,不由得想起一些老話:明快昂揚是一種風格,反思和憂傷卻是另一種深刻。人生不只是夢想、明媚與順達,還有現(xiàn)實的冷漠與苦難,夢想的破碎與遠離。詩歌亦如此?!都堬w機》這首詩就傳達了一種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是合適的或者說都是有意義的,往往驀然回首間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失去的東西更多,才會感到走了好長一段彎路后才有所頓悟的懊悔和遺恨。人們在年少時往往愛做夢,渴望飛翔或者離開,劉應全也是這樣,所不同的是他關于夢想的詩作大都展現(xiàn)了一個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不同階段對于夢想的不同憧憬和理解,既有明媚、清新、童真的夢想,也有遺憾、懊悔和痛苦的夢想以及相應的反思,這讓他的夢想之詩有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平凡世界》中“不斷走近而又不斷離開,不斷堅守而又不斷選擇,不斷堅定而又不斷糾結(jié)”的孫少平那樣的多重意味和形而上的色彩。
第三,濃郁的感情
。無論詩歌怎樣改革,真情、深情永遠都是詩歌的生命。這本詩集體現(xiàn)出對故鄉(xiāng)、對父子情、母子情的深深的體察和感知。劉應全出身于浙江安吉的鄉(xiāng)下,祖祖輩輩皆是農(nóng)民。2002年劉應全帶著父輩的寄托,負笈七彩云南,一晃就是整整12年。這12年,他以游子的身份漂泊在紅土高原,無論是奮斗歷程的酸甜苦辣,還是人生道路的悲歡離合,在《童年的月亮》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書寫。文藝批評家熊元義在詩集的序中寫道:“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中國知識分子包括作家就其出身而言,是來自社會的底層,但是不少人都背叛了他們的出身。但是,劉應全不僅沒有隨波逐流,并且堅決地做到了絕不忘本,他既不諱言他的社會出身,更沒有背叛他的社會出身,而是從農(nóng)民父親身上汲取前進的力量?!眲珜懜赣H的這些詩大多樸素簡潔,情深意濃,極富想象力和詩意。比如《父子》:
“我想找月亮,月亮在山上 父親,彎腰背起我爬上了山崗 一同爬上了月亮。”
這首詩既有濃濃的父子情深,也有父子共同構筑的夢想以及“一同爬上了月亮”的詩般畫面。劉應全就是在這種父愛的哺育與夢想的照耀下茁壯成長。
《舊事》這樣寫道:
“老房子的屋檐 父親的肩 一個朝向大地 一個朝向天?!?/p>
雖然寥寥幾句,但擋風遮雨和頂天立地的父親形象卻躍然紙上。父親既有責任,又有擔當;既要扛起家庭重擔,也要挺起民族脊梁。“在憨厚本分的鄉(xiāng)下父親身上,劉應全既感到人生的溫暖,也感到前進的力量。父愛如山,這既是劉應全立足的地方,也是他騰飛的起點,更是他一切夢想的汩汩源泉。”③劉應全不僅從父親那里得到了愛護與啟蒙,更是得到了追求夢想的密碼和鑰匙,這一切都讓詩人的書寫都有了別樣的價值和意義。如《唱歌的不是詩人》:
“父親真理般說過:冬季就該有風,熟透的柿子也未必會紅,正如星星的家,是星空?!?/p>
再如《父親的話·畢業(yè)歌之十四》:
“父親的話,總是不夠少年花。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父親都發(fā)愁對我該講什么話。那些裝在心里的秘密,能降低成長的代價。
我猜,他只想讓我多讀書:知識是個好東西。讀書才會有出息!”
此外,劉應全對故鄉(xiāng)安吉也是充滿了一腔熱情,念念不忘?!独巳嘶丶摇愤@樣寫道:
“浪人 漂泊的腳步 蹣跚地觸摸著 杏花春雨江南的流云 鐵馬秋風塞外的月光 止不住的淚水 解不開的心結(jié) 是誰 努力地向家園張望 一路地流浪 滿心地歸航?!?/p>
既遠離故鄉(xiāng),又夢想歸鄉(xiāng),時時張望故鄉(xiāng),實在是難得的一片赤子情懷。又如《童年的月亮》這樣回憶故鄉(xiāng):
最早的記憶是童年,我在夕陽的余暉中外出,暮色鋪天蓋地全黑時,奶奶開始在老屋里不安起來。她擔心孫子會在外面走丟,認不得田野的黑路,被狼叼走。
院子里沒有人,春節(jié)貼的那尚未脫落的福字,依稀掛在窄窄的院門上。爺爺在村子的某個角落打盹,他的煙斗斜靠在土墻上,月亮的光芒爬上白天的草帽,鐮刀在露水里睡著。
……
奶奶說我是地里的莊稼,會一粒一粒地慢慢飽滿。2002年中秋月圓的晚上,我如熟落的麥子真正長大,從這個村莊離開,從家鄉(xiāng)離開。
我只記得那些有月亮的晚上,奶奶在曠野里喊我,在河灣的藕塘邊喊我,在不知名的莊稼地里喊我??晌抑宦牭綘敔?shù)镊?,穿過茂密的蘆葦蕩,驚起棲息的野鴨,在蘆葦蕩深處的竹排上,伴我睡到天亮……
這樣的意象、筆法和視角來寫故鄉(xiāng),何其飽滿而又深情,觸處皆見性,觸處都是獨特、豐裕的鄉(xiāng)村牧歌。
再看幾首,《唱歌的不是詩人》這樣寫故鄉(xiāng):
現(xiàn)在,才足夠明白:酒杯再小,也能裝下寂寞的大故鄉(xiāng);胸懷再廣,卻不能飄落一枚,高過農(nóng)家院門的,紅月亮。
《隔著河的村莊》筆下的故鄉(xiāng):
農(nóng)忙,是不會落下的月亮。麥地上的月光是滿目的銀,是河面碎碎的細浪,是童年無憂無慮的惆悵。我看不見海子的麥地,看不見麥地放射的詩歌和光芒,沒有鐵軌的村莊,沒有悲傷。
《一肩鄉(xiāng)愁》直接抒寫:
你似花,心卻開自于石頭,在少年目光里輾轉(zhuǎn)漂流。三十多年里,我的生命跌宕,你的歸途漫長。不如,趁著華年青澀,擔一肩鄉(xiāng)愁,背負成回家的節(jié)奏。
《多余的悲傷》一詩中的故鄉(xiāng)有了更多的哲學意味:
故事的一開始,就是離鄉(xiāng)。離鄉(xiāng),是一代人必經(jīng)的流浪,寫滿了風霜。人們總覺得,
他們出發(fā)后,就似乎忘記回鄉(xiāng),忘記了根脈,忘記了曾在泥土里成長。事實上,即便他們漂泊得再久,行走得再長,在心靈的最深處,也從未敢忘記家的完整模樣 ……
閱讀這些詩作,會讓人越來越感受到鄉(xiāng)村的回望、故鄉(xiāng)的力量和詩歌的魅力?!霸娙说墓枢l(xiāng)安吉縣隸屬于浙江湖州市,湖州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xiāng),歷史之城,文化之邦’的美譽?!鄙角逅?,鐘靈毓秀,吳均、沈約、丘遲、孟郊、張先、沈括、趙孟頫、凌濛初、吳昌碩、俞樾、錢玄同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曾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湖州也一直以盛產(chǎn)“文房四寶”之一的湖筆而出名,在“蘇湖熟,天下足”的歷史記載和物質(zhì)想象中曾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些都是詩人劉應全一生無法忘卻的根源,是融入血液的精神代碼。
第四、比較老到的詩藝。
詩集很好地將敘述技巧、自我隱喻、主體抒情形象結(jié)合在一起,特別是將詩人自己融入詩歌之中進行敘述和表現(xiàn)?!皵⑹伦髌匪憩F(xiàn)出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變化萬千。在敘述文本所講述的故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十分復雜的情況,包含著多個故事層次?!眲暮芏嚅L詩,比如《童年的月亮》《1981年的我們》《花香與眼淚》《隔著河的村莊》《花是一場璀璨的憂傷》等詩作是詩集中具有自我象征意味的作品,在內(nèi)容上展現(xiàn)的雖然是作者自己的成長歷程,其實隱喻的正是80后一代人的共同成長經(jīng)歷。一首作品如何包納如此眾多的時空,正是詩人在詩歌敘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而詩人顯然已經(jīng)做到。即使像午休、期末這樣最為普通的校園景象他也能在情思、情理、自我隱喻等多樣手法的融注中顯示出一種詩藝老到的潛質(zhì)。如《畢業(yè)歌之一·午休》:這是午飯后,多數(shù)人的享受,討論或是看書,這是你的自由。我沒有午休,從來都聽,
隔壁兄弟的吉他演奏。外面陽光很強,一個拾荒老人,在銀杏道上游蕩。
《畢業(yè)歌之二·樓上的姑娘》:
傍晚的時候,幾個哥們在踢球。場邊人來人往,戀人或是朋友,拉手或是不拉手。他們可能沒有注意,一個姑娘,拿著融化的雪糕,在遠處的宿舍樓,望他們,很久,很久。
《畢業(yè)歌之三·期末》:
期末,是一個季節(jié)。我們就像候鳥,要經(jīng)歷一場,考試的遷移。期末,是個時間概念,讓大家,又回到了,起點。
而《新事》這一類詩作就更為沉穩(wěn)了:
翅膀,終于被黑色捆綁。石頭,最后失去了重量。羸弱的鷗鳥,貼著水面穿行,快要忘記了天空海闊的詩行。蝸牛,在黎明前開始出發(fā),慢過落日的囈語,停滯成一道光,被少年疊成下墜的弧線,跌落成王。
它,洞悉了世界存在的證據(jù),漏洞百出的錯誤,以及一望無垠的距離。明年樹上要結(jié)的那枚蘋果,被切成了四份,一份星星,一份月亮。
在紅公雞鳴唱天亮之前,手與腳爬到屋頂上。剩下那份,留給天窗……
當然,詩集《童年的月亮》也不是絕對的完美無瑕,比如音韻與節(jié)奏方面,比如語言的錘煉與化用方面,比如在寫作長詩時如何避免顧此失彼、難以為繼?以及情與景、情與理在詩中的比例問題、隱現(xiàn)問題等等。好在劉應全一路走來,是一個有故事有閱歷的80后,尤其是對底層生活、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反差有著深刻地觀察和真切地體驗,再加上他現(xiàn)在“學院派”的環(huán)境、視野與理論優(yōu)勢,必將會繼續(xù)貢獻更多更佳的作品來。正如詩集讀者、南京大學當代文學專業(yè)博士明飛龍微評中所言說的:
在流水賬的日子里,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搖擺中,劉應全以村莊、麥地、鐮刀、河灣等意象,書寫自己的成長歲月與生命情懷。在追逐風箏的時光回望中,在童年月光的傾瀉里,他以一種等待花開的寧靜與從容,欣賞與呈現(xiàn)那些瞬間即逝的美,以美來醫(yī)治生活的傷口。在美的呈現(xiàn)里,在時光的浸潤下,應全踏著鄉(xiāng)愁的行板吟唱,溫暖與憂傷,樸素與感恩,都是他最悠然的聲腔。……
[1] 劉應全:《童年的月亮·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第228頁。
[2] 邱云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41至242頁。
[3] 劉應全:《童年的月亮·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第1至2頁。
[4] 劉應全:《童年的月亮·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第225頁。
[5] 劉應全:《童年的月亮·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第227頁。
[6]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jīng)典敘事學到后經(jīng)典敘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5頁。
(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