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梅
【摘要】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深奧如海,峻拔如山,雋永如溪,秀美如畫,它吸引著每一個著迷于其中、流連忘返于其中的教師們。老師們,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躬耕出一片教育的新沃土。
【關鍵詞】童話;孩子心里;教學步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皇帝的新裝》前,我在反復思考一個問題:《皇帝的新裝》該怎么講?這是一篇深受學生喜愛的童話,我的擔心即在此:如果因為我的教學使孩子們厭煩,喜歡的反而不喜歡了,可愛的反而成為不可愛的,那么我就是一個“文學”罪人呀。如果這樣,那倒不如不講,以免消了他們對《皇帝的新裝》本有的興趣,但是我不能不講,因為我是一個語文教師,碰到這么好的童話,怎能輕易放過指導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恍惚中,韓軍(博士、碩導、特級教師、國務院津貼享受者……)講的《致大雁》在腦中閃現(xiàn)、回映。他的板書還清晰再現(xiàn):讀一遍,誦幾段,理幾片,仿幾句(鋪寫和題記)。隱隱約約,我覺得我找到了突破點。教語文,教什么,學語文,學什么?語文教師要清楚、要明白,要擺正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讓學生從范文中習得語言文字。
于是,我精心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
一、詳細復述,選一點
本文以“新裝”為線索,大致分為:愛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四部分。如果為了追求一種完美,期望學生能分毫不差地把整個故事復述出來,這種做法是欠妥的。因為如果是詳細復述,即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細致閱讀,做接近課文原文的復述,訓練學生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表達水平。但那么短時間內(nèi),恐怕連老師也做不到。如果是簡單復述,即學生通過理線索,抓重點,概括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略去次要部分,組織恰當?shù)臄⑹鲰樞?,運用原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復述,那么我們只是培養(yǎng)了他們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言語組織能力,但是我們所期望的能對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裝》中表現(xiàn)得非凡的語言有所習得的教學目標,就難以完成。
因此,與其追求主觀上的完美,我覺得倒不如降低難度(復述內(nèi)容少點)講求實效,來得有用。于是,我選了“愛新裝”即課文第一自然段來復述。
雖然只是一個自然段,但絕不等同于背誦,而是通過指導,讓復述幾近于背誦,這樣才達到習得語言的效果。我先讓學生思考: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來寫皇帝“愛”新裝的?讓學生對內(nèi)容有個大致理解(即不惜重金、興趣愛好、每一天每一點鐘)。但是這樣,學生還不能主動、有效習得作者精致的語言。接著我讓學生找出關鍵詞,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總是”,一經(jīng)畫出,學生高度注意,稍經(jīng)運用,復述效果自然增強。
二、角色朗讀,抓重點
如果僅靠復述第一自然段來習得語言是遠遠不夠的。由于這篇童話,涉及人物較多,且人物語言心理描寫豐富而精彩。因此,如果通過分角色朗讀進行教學,既能培養(yǎng)他們對各具特色的人物語言心理的語感,又能在朗讀中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同時還解決了“看新裝——穿新裝”內(nèi)容較多的難題,真是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愿上帝可憐我吧”,學生讀時,只讀出老大臣“可憐”的模樣,語氣近似于哀求,其實結合“他把眼睛睜得特別大”一句揣摩一下,老大臣“可憐”的同時,還有驚訝和懷疑自己、不相信眼前所見的心理活動。因此讀時聲音應高些,語速稍快些,重音應放在“愿上帝可憐”上(不能只放在“可憐”上)。這樣,才能準確讀出老大臣愚蠢、自欺的性格來。當然,如果教師喜歡表演,完全可以把“穿新裝”通過表演來實施教學,讓學生在導和演中,進行語言訓練,感受人物形象。但是,切忌流于表面,止于形式。
三、品評人物,找全點
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延續(xù)。因為在分角色朗讀中,涉及人物形象分析的問題。而又單單列為一個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通過此環(huán)節(jié),能有意識地根據(jù)文中有關句子,通過那些對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句子去理解、去剖析、去品評人物形象,并且要把有關句子找全,不能從一句兩句片面概括。
如皇帝這一人物形象,從課文第一自然段可知道他“愛新裝”,愛虛榮,同時從“愛新裝”的描寫中,又知道他的昏庸無能、不稱職,因為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睆恼n文第2、3自然段他竟然輕易相信兩個騙子的伎倆,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多么愚蠢的人。從課文第21自然段皇帝親自看布時的心理、語言描寫,可看出他又是一個極其虛偽的人。從最后一個自然段被揭示真相后,皇帝先是“有點發(fā)抖”,卻又“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繼續(xù)舉行游行大典可看出他是一個愚蠢、虛偽、自欺欺人到家,簡直無可救藥的人。因此,通過全面的分析、細致的揣摩,學生一定能深入到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中。
四、揭示寄寓,要深點
詳細復述了,感情朗讀了,人物品評了,作者所揭示的主旨就能準確把握了嗎?不見得。因為學生永遠是成長中的學生,他的年齡、他們的閱歷、他們的有限認識,都使他們不能透過表面看清事物本質,揭示隱藏事物背后的東西。通過閱讀解析,教師要讓學生不只覺得好玩、可笑,而是要在笑中、玩中看出點嚴肅的東西、深刻的東西,作者想諷刺什么?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一些什么?
我把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突破點放在“展新裝”的辯論教學中。首先,我讓學生思考、討論:揭示真相的是誰?為什么作者要把這個重任交給一個孩子呢?學生一定會說出:因為孩子“天真無邪”“無私無畏”。接著讓學生思考討論:揭示真相后皇帝表現(xiàn)如何?他回到宮里會怎樣?特別是第二個問題的思考討論,對把握課文主旨至關重要。因此如果學生說出相反的結果來(即大發(fā)雷霆),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在作者筆下,上至皇上、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為什么都會上當受騙?再讓學生全面審視一下皇上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能這樣做嗎?通過綜合分析再讓學生去思考第二個問題,這樣學生就不難準確深刻地領會文章的主旨了。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深奧如海,峻拔如山,雋永如溪,秀美如畫,它吸引著每一個著迷于其中、流連忘返于其中的教師。老師們,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躬耕出一片教育的新沃土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