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敏
【摘要】葉圣陶在語文教育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思考和長期的實踐,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為我們反思當前的語文教育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對人才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綜合,不僅如此,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點是教育側結構性改革,語文教學也應站在時代的前沿,從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中進行改革,這就需要站在葉圣陶的肩膀上結合時代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葉圣陶;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代的到來,語文教育的改革也應緊緊跟進。當前時代,社會對人才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綜合,不僅如此,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葉圣陶在語文教育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思考和長期的實踐,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為我們反思當前的語文教育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結合時代的特點,傳承葉圣陶先生的思想,發(fā)揮好語文教育改革在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才上的作用,是當前語文教育改革的重點。本文重點探討四個方面的問題: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教育側結構性改革對語文教育改革的啟示、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在語文教育改革中的現(xiàn)代價值。
一、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特色概述
葉圣陶是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不管是贊成葉圣陶還是反對葉圣陶,在進行語文教育思想研究或進行語文教育改革時,都不能繞過他。葉圣陶先生從事語文教育研究和實踐長達70余年,歷經(jīng)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見證并參與了我國20世紀語文教育思想的變遷和改革歷程。
概括而言,葉圣陶的主要思想包括:一是將語文的性質定為工具性,是“應付生活”“交流思想”及“做人”的工具;二是認為語文教材是個“例子”和“憑借”,在從事教材編寫時候要做到科學有序;三是葉圣陶認為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實際上是為語文教師提出的要求;四是強調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其道德修養(yǎng)及專業(yè)素養(yǎng),追求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正因為葉圣陶經(jīng)歷多、思考多、實踐多,所以其語文教育思想充滿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個性特色,葉圣陶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從事語文教學過程中穿插著創(chuàng)作、編輯、研究等實踐環(huán)節(jié),豐富的實踐、全面系統(tǒng)的思考,使他超越了同期的其他人。與一般研究者不同,他摒棄單一論文的方式,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多元化載體方面進行了探索,通過小說、詩詞、散文、書簡、論著等,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向世人傳遞他的思想。其次是時代特色,他經(jīng)歷了四個典型的時期,在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特別是在“文革”后,發(fā)表了以《大力研究語文,盡快改進語文教學》等為代表的作品130余篇,其語文教育思想更具有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然后是民族特色。他從小接受傳統(tǒng)的教育,又接受了新式教育,對傳統(tǒng)采取了科學分析的態(tài)度。他的作品和論著,語言文字簡潔、暢明、平實、自然,做到了用民族的形式,平易近人,如說家常。在思維的方式上深刻精警、意味深長,具有說服力。最后是科學特色。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雖然不像哲學家一樣形成完整的論述體系,但他的思想并沒有顯得凌亂,而是自成體系。
基于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這些特色,我們更應該繼承與發(fā)揚其精髓,在建構具有復興中國夢現(xiàn)代精神的新語文教育的理論體系與實踐中不斷挖掘其現(xiàn)代價值。
二、當前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前的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多集中在課堂上。因為考試的緣故,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為集中在教材上。最后,檢驗學生學的好壞和老師教的好壞的方式變成了一把尺子,那就是考試的成績,以分數(shù)論英雄??荚嚨闹攸c在教材,所以就出現(xiàn)了“背多分”。最后,一旦脫離了考試體系,進入到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就顯得捉襟見肘。
從調查來看,當前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導致教師的個性無法伸展,學生的興趣難以激發(fā),更談不上因材施教了;雖然大語文教育觀已經(jīng)提出很多年了,但是在實踐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典型的表現(xiàn)是忽略學生的交際能力的訓練、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缺乏系統(tǒng)指導、對作文的生活化缺乏提升的建議。
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從主觀方面來看,教師為了確保能夠成為教學名師,贏得學生的尊重,往往會非常認真地備課,在課堂上安排得非常充實,對教材上的內容講得面面俱到。很多學生反映,課堂變成了教師的表演舞臺,學生只有配合,所以很多學生的興趣不高。從客觀的原因來看,一是學校統(tǒng)一教材,不分城鄉(xiāng)、不分家庭條件,難以做到因材施教,考試的時候統(tǒng)一標準參考答案,這限制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性,也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作文題目也成了套套邏輯,難以有新意。近年來,雖然高考作文逐漸在生活化,但是更多是貼近大城市的生活,對于廣大農村的學生來說,很是不公平。二是考試的指揮棒把老師的創(chuàng)新性磨滅掉了。老師上課變成了職業(yè),忽視了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搞題海戰(zhàn)術,將學生的考試成績變成衡量自己教書質量的唯一標準。
三、教育側結構性改革內涵及對語文教學改革的啟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緣起是對我國經(jīng)濟結構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一項改革內容。其含義在于,本輪的改革不是在需求側,而是在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結構,包括經(jīng)濟結構、產業(yè)結構、產品結構等諸多結構性問題。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反響。在教育界也提出了教育側結構性改革,但實質是一樣的,就是教育供給側的改革。
針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本研究認為也主要是在學校、教師方面。因此,語文教學的改革重點是在學校,特別是語文教師的改革方面。進一步分析,更是在結構性的問題上。其原因是:教材的單一供給源;語文教師的職業(yè)化,缺乏豐富社會實踐的老師不能做到在教學理念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考試的標準化和評分的單一答案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進一步學習語文的興趣;沒有實踐的語文教學,忽略了語文的應用性,造成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欠缺,有的同學上了大學,不能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思想,只能用方言表達,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是缺乏的。endprint
因此,當前的語文教育必須要進行教育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改革的內容是:一是在教材的選擇上,可以品種更豐富,內容更為多元;二是語文教育的師資選擇上,應吸收在實踐中更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人擔任第二老師,作為補充;三是課堂的教學設計方面,不僅要求學好教材上的重點內容,更應從社會生活的角度,強化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寫作的生活化訓練、給學生更多的課外閱讀的自由。
四、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對語文教育側改革的價值
價值一:將語文的性質定為工具性。語文是用來“自由”表達思想的,這是與五四運動以來的思想一脈相承的。早在1922年,葉圣陶就指出“國文是發(fā)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教授國文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磨煉情思,進于豐妙”;第二是要幫助學生練習“表出情思”的方法。葉圣陶強調的正是當前語文教育中的重要缺陷,不要說現(xiàn)在的學生情緒飽滿、思維縝密了,能夠清晰、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都很難得。在現(xiàn)代信息網(wǎng)絡技術的影響下和教學PPT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下,學生的碎片化思維是非常危險的。葉圣陶的“聽說讀寫”不僅涵蓋了語文教育的口頭語和書面文,還特別強調不能忽略了“聽”和“說”的教學,認為四者同等重要?,F(xiàn)在的語文教學、改革者當以葉圣陶的思想為鑒。
價值二:語文教材是個“例子”和“憑借”。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的性質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教材雖然是固定的,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這些教材用活、用好。比如針對課本中的某一篇文章,可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類似案例,強化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訓練。而不是將教材的講解僅僅停留在背誦、記憶、做題目的低層次上,要通過教材來作為表達思想的樣本。葉圣陶的經(jīng)驗可以克服新課程標準下作文教學的困境。
價值三: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葉圣陶說:“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和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老師相比,學生的自學能力比較差,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能力都偏弱。因此,老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是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強化教師的“導”,而不是單一強調“教”,還課堂給學生,在教學與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獨立起來、學會閱讀和思考,并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
價值四:強調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及專業(yè)素養(yǎng),追求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由于教師的職業(yè)化,多數(shù)語文教師以此為自己賺取生活的開支,忽略了自身道德修養(yǎng),特別是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葉圣陶先生不僅做語文教學工作,還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化的文學作品,積極參與、倡導教學模式、內容的改革。這些都要求語文教師擺脫“教書匠”的思維,從更為宏觀的角度認識自己的價值,在教學實踐、創(chuàng)作實踐、改革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能夠為社會培養(yǎng)出道德素養(yǎng)高、實踐能力強、改革精神好、適應能力強的綜合高素質人才的語文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潘涌.積極語用教育觀對“聽說讀寫”的超越[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
[3]王琪.論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對語文教學的指導[J].黑龍江教育,2016(3).
[4]程愛蘭.葉圣陶教育思想對作文教學的價值導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5(5).
[5]葉至善,葉至美.葉圣陶集(第十三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