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半稱心』
●郭慶晨
杭州靈隱寺寺大殿多,楹聯(lián)無數(shù),其中有這樣一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p>
初讀此聯(lián),似有一種頹廢之感,還透著幾分憂傷。然而,靜下心來細想,則覺得聯(lián)中所表之意深刻,富含辯證意味。
人生是個大題目,其中充滿著無盡的兇險與未知。人的一生不但要用功歷練修為、努力做好自己,使自己足夠強大,還要隨時應對自然環(huán)境與人際關系等無數(shù)客觀條件的考驗。所以,要獲得成功,很是不易。若要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稱心如意,就更加地不容易。所以說,經過一番不懈努力、艱苦奮斗之后,結果能夠達到“半稱心”,就算不錯了。說實話,努力了,也奮斗了,可是效果不佳、收獲寥寥的事,我們見過、經過的還少嗎?可以說“半稱心”,算得上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結果,也是一個很可以令人接受的結果。
誠然,崇尚完美,追求稱心如意,是每個人的理想。生活中也無不顯現(xiàn)甚至充斥著這樣的理想。比如說,多日不見的朋友,會以“心想事成”向對方致意;逢年過節(jié),也會用“萬事如意”與親友互致問候。但祝福終歸是祝福,并不能代表現(xiàn)實。實際情況是嚴峻的,甚至是冷酷的。我們不否認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存在,也不排除許多人都能健康快樂生活的事實。但一些不可抗拒也防不勝防的天災人禍仍在不挑時間、不選對象,隨時隨地地發(fā)生著:天生疾患不健康,父母早逝,少年失學,高考落榜,沒有知己,好友遭遇不測,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窮困潦倒,破產毀業(yè),遭人陷害,身體患有嚴重疾病……這些人生的大悲劇就不說了,夫妻不和、子女啃老、朋友反目、收入太低、看病太貴之類的“小事”不是每天都在發(fā)生,經常都在體驗嗎?
正因為如此,宋人方岳詩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語無二三?!比松蝗缫獾氖鲁3J邪司牛约旱哪屈c事兒能夠說得出口的不過十成中占二三成罷了,其余那六七成呢?對不起,因為羞于啟齒,也就免談了。諸多不如意的事實和現(xiàn)狀,足以令人把“半稱心”的人生目標當作一個理想的追求。
既然只求“半稱心”,不求全滿意,那么,是不是就用不著全身心地投入,只需閑著半個身子就足夠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滿意度雖然只是“半稱心”,而努力卻是需要全身心的。稍有點兒力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物體的運動,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人在事業(yè)、工作上的努力也是同樣的。個人努力總會被客觀條件抵消掉一部分?!澳嫠兄?,不進則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用了十分的努力,卻只獲得四分、五分的成功,是很正常的事情。倘若只肯付出五分的努力,別說一兩分的成功都不把握,被反作用力完全抵消掉也說不定的。
為了達到理想的目標,古人崇尚“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心態(tài)。為達“半稱心”的追求,必須付出全部的努力才行。
當然了,說得準確些,“半稱心”其實并非具體的追求目標,而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以“半稱心”的心理看待生活、對待人生,就會知足,就會樂觀。說白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吧。
不過,知足常樂畢竟太籠統(tǒng),沒有一個明確的數(shù)字概念。而“半稱心”則為知足常樂標明了一個度——一半。有一半稱心就知足,該令人減少多少煩惱,增加多少快樂!
故而,我贊賞“半稱心”,并希望擁有“半稱心”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