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偉智
蚯蚓與烏龜?shù)穆?lián)想
●司徒偉智
時間拮據(jù),住宅又偏窄,我是不敢養(yǎng)寵物的。但是,有兩種小動物,卻令我間或留意觀察,且多有感觸。
退休后,三天兩頭往附近的大型綠地跑,聚堆兒健身唄,心情特好。然而每逢雨后初晴,卻輪到揪心了。蓋因沿著草坪樹叢間的水泥小徑走去,只見這里躺著一條半僵的蚯蚓,再走幾步,那里又見一條。所從何來?無不是趁著雨水鉆出土層,順著滑溜溜的泥濘一路歡暢,率性亂爬,爬過綠化帶邊界,跌入寸許落差的水泥路面,再也爬不回去。不忍它被陽光烤干、遭鳥雀啃食,好幾回,我用紙巾挾著甩回綠地。但是偌大公園,曲徑綿長“災蚓”多,可救得過來?該套用魯迅詩句哩:“滅其大半,救其孓遺。小補之哉,嗚呼噫嘻?!?/p>
對照之下,就佩服烏龜。孩子分家獨住后,養(yǎng)過烏龜,是一只不足巴掌大的江南草龜。好幾回,去他家?guī)忘c瑣務,照例瞅瞅大水斗里的小烏龜。同樣是爬,卻與蚯蚓的莽撞式絕不相同,它是慢慢的,謹慎的,小步小步的。特別是臨近出水口之際——盡管出水口底部傳出叮咚的水響和幽幽的水汽吸引它靠前,可是它會忍耐,擅把持,總是探頭探腦,先伸出一前爪輕踩一下,迅即縮回,再換一前爪,伸去輕踩。伸了縮,縮了伸,如是者八九,反復試探確認沒得危險了,小烏龜這才雙爪踏入出水口,抻長脖子,隔著鐵柵享受水汽氤氳。
沒學過動物生理,慚愧,我的如下感想遂很不專業(yè),盡屬社會心理呢——
安全者,生活之至要。誠可謂“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孫子語)。君不見蚯蚓和烏龜,一念之差,結局天壤。故此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安全需求置于人類各種需求的基礎。然而,這條原理,難不在懂得,難在做。
世人皆曉安全好,卻是謹慎做不到。保障身家安全,第一該做到謹慎而忌粗率。面臨各種因素互動的復雜場合,不將可能的風險充分估量,冒冒失失,亂說亂動,還有啥安全?小烏龜謹慎則生,小蚯蚓粗率則亡。神龜長壽,非惟基因,且在謹慎。是不是?
最好不光嘆息先前若干受騙遭拐賣的女研究生“涉世未深不謹慎”,因為,即使在我們這飽經(jīng)滄桑、閱人無數(shù)的老年朋友圈中,不謹慎的教訓也數(shù)不勝數(shù)。媒體上不是時或披露老人經(jīng)不住晚輩賭咒發(fā)誓,將房證借他“去辦個證”什么的,結果三弄兩弄,房證有去無回,“老窩”眼看失落,連我們旁觀者都好不心焦喲。還有面更廣的,就是保健品忽悠。無非是在推銷員的花言巧語下,老人不經(jīng)辨識、測試,貿(mào)貿(mào)然將幾千幾萬元交出去了。漸漸地,一邊是百無一用的保健品在屋里堆成小山,一邊是“老本”消耗得快要見底,以致好些地方受理老年人消費投訴,保健品投訴占到40%!
勿忘蚯蚓和烏龜,小心駛得萬年船。莽里莽撞,那就等著處處擱淺、翻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