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軒
現代數學的整數符號“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紀發(fā)明的,傳入中國就更晚了。中國先秦秦漢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這個整數的字眼,“〇”壓根兒沒有,“零”也只有“零落”一類的意思,尚未表示數字。
但有人覺得古代中國人是有類似“零”的概念的,比如中國哲學很早就有了“無”的觀念,和“有”相對。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籌進行計算時,會以空位表示該位“沒有值”。那么,早期中國是否確實不存在作為整數概念和符號的“零”呢?
20世紀70年代,甘肅居延肩水金關遺址出土了萬余枚簡牘,其中一枚木簡,簡首題有“第三”,下面分十二欄記錄了如下一些數字:“負十五、負十三、負十一、負九、負七、負五、負三、負一、得二、得四、得六、得八。”與之類似的西北地區(qū)出土漢代簡牘還有幾枚,可惜均殘損,比如敦煌漢簡第1063號:“……第三負十三、第三負十一、第三負九、第三負七、第三負五、第三負三、第三負一、第三得二、第三得四……”
這些木簡應該是用于考核相關人員的工作績效的。特別引人注意的是,作為計算考評等第的得負算數值,本應該是等差數列,但無論是肩水金關漢簡還是敦煌漢簡,在從負算過渡到得算時,均出現了異常?!柏撐?、負三、負一”之后,難道不應該是“得一、得三、得五……”嗎?怎么會是“得二、得四、得六……”?其實,這種看起來非常奇怪的數列,仍然是以等差的關系排列的。這種“等差數列”,證明了當時的中國人不用“零”。
這里所說的不用“零”,不是說當時的人知道有“零”這么回事兒但還沒有發(fā)明專門的符號去表示,而是徹徹底底就不存在“整數零”這個數學概念。上舉簡牘的年代均屬于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也就是說,直到那個時代,中國人在考核工作量這種常規(guī)的民用算術中還沒有“整數零”的概念。
“負二、負一、得一、得二、得三”,用現代數學常識來看,這種數數方法顯得十分別扭。但對于西漢中晚期西北邊陲的戍卒而言,這樣計數再平常不過了。他們眼中整數的序列,就像現代人乘坐電梯一樣——從一樓往下一層,不是零樓,而是負一樓。
當時人的整數概念,與現代人大不相同。他們的整數計算就是“囫圇數字,論個兒數”(其實嚴格地講,當時也還沒有現代數學意義上的“正負”概念)。這種原始樸素的數學觀念,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風俗傳統(tǒng),直至今日仍有痕跡可循。
比如中國人舉辦傳統(tǒng)典禮,無論紅白喜事,不管是從第一天的何時開始,只要經過午夜進入第二天的凌晨,就算滿兩天了,不必滿48小時。中國傳統(tǒng)的服喪制度正是如此,按規(guī)定嫡子為父服喪須滿三年,這里的三年是指二十五個月,而非三十六個月——因為無論怎么算,二十五個月都能經過三個“年線段”。既然正整數的概念沒有“零”的概念,自然計數的起始點就是“一”而非“零”了——計算歲數的方式正是如此,出生就算一歲,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沒有零歲的,所以除夕出生的嬰兒,大年初一就已經兩歲了。這種計“虛歲”的古老方法,很多現代中國人很難理解,其實正是早期中國整數觀念的孑遺。
(摘自《文匯報》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