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競躍
曹操為何愛殺謀臣
◎ 余競躍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曹操喜歡殺謀臣,比如荀彧、楊修等。但這不代表曹操喜歡隨便殺謀臣,殺謀臣的原因要追溯到更早以前。
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大敗袁紹,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曹操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宏圖大業(yè),更標(biāo)志著以曹操為代表的非世家大族打敗了以袁紹為代表的世家大族。
自東漢起,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批累世做官的家族。這些世家大族擁有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并普遍具有深厚的儒家修養(yǎng),如汝南(今屬河南駐馬店)袁氏、弘農(nóng)(今屬河南三門峽)楊氏等。他們壟斷官場,統(tǒng)治、剝削著非世家大族的子弟。這樣,社會就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階級。非世家大族的曹操要想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必須鏟除身邊的那些世家大族。消滅袁紹只是開始,接下來,曹操還要整治自己陣營內(nèi)部的世家大族。而荀彧、楊修等人就是代表。
荀彧出身于潁川(今屬河南許昌)荀氏。荀彧的祖父在漢順帝和漢桓帝時期是人稱“神君”的博學(xué)鴻儒。他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天下士子一半出自荀門。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張良)”。的確,曹操在打天下階段極為倚重荀彧,二人配合得也頗為默契。一旦曹操想當(dāng)魏公了,荀彧卻當(dāng)即站出來極力反對,二人矛盾激化。
這表面上是兩個人的矛盾,實則顯示了世家大族不接受出身卑微的曹操之流登上統(tǒng)治地位的意志。對于這個矛盾,曹操絲毫不讓步。建安十七年,曹操讓人送給荀彧一個盒子。荀彧打開一看,是個空盒子,當(dāng)即明白曹操這是迫令自己自殺,于是飲藥而死。
崔琰出身于清河(今屬河北邢臺)崔氏。這是個從東漢興盛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世家。崔琰喜歡罵事譏俗,為人狂傲不遜。建安二十一年,他因阻撓曹操加封魏王,說了句“時乎時乎,會當(dāng)有變時”,被曹操處死。
楊修出身于同樣有著“四世三公”美譽的弘農(nóng)楊氏,這是和汝南袁氏并駕齊驅(qū)的顯赫家族。楊修代表著如此顯赫的世家,他也就成為曹操必須打擊的對象。
相反,對待和自己相同出身的部下,曹操的態(tài)度大不相同。比如曹操的武將們一部分是曹操自己的族兄弟;一部分是降將,如張遼等人;還有一部分是社會上的亡命之徒,如典韋等人。曹操和他們都情投意合。
但是曹操用盡半生精力,鏟除了當(dāng)時幾個顯赫的世家大族,似乎是勝利了,事實上他失敗了,因為幸存的河內(nèi)大族司馬氏最終建立了完全由世家大族統(tǒng)治的晉朝。
曹操之所以會失敗,是由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特征和社會性質(zhì)所決定的:從東漢開始,歷魏晉南北朝,是世家大族形成、發(fā)展和壯大并最終確立統(tǒng)治的時代。曹操想鏟除世家大族、確立非世族的統(tǒng)治是違背歷史潮流的。直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最終確立,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地位,從而瓦解了世家大族。曹操再英明也無法超越他所處的時代,哪怕殺再多謀臣,他的努力都將歸于失敗。
編 輯/安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