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
很多外國政治家的政壇回憶錄是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書寫自己的風云歲月。那些艱難的抉擇時刻,或從政歷程的磕絆都是走向權力巔峰之途的小插曲。而加拿大從政者葉禮庭(Micheal Ignatieff)的《火與燼:政治中的成與敗》不同,作者當選黨魁的成功著墨不多,勝選黨魁之路的磕絆與敗選總理之職的感悟占據(jù)了大量篇幅。
可以說,這本書是政壇“失敗者”之書。
但與其他早年就投身政治活動,在走向權力之途失敗的政客不同,本書作者是個從學人轉身政壇的“政壇小白”——之所以不說他是“政治小白”,是因為他曾是執(zhí)教哈佛的政治學教授。
葉禮庭祖上是俄羅斯貴族,本人曾在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哈佛大學執(zhí)教多年,職業(yè)包括戰(zhàn)地記者、教授、政黨黨魁、大學校長、多國政府顧問,著作獲獎無數(shù)。
但是,耀目的簡歷和深厚的政治學學養(yǎng),沒有幫助這位著名學者在政壇上占得上風。2011年,身為加拿大自由黨黨魁的他在總理大選中落敗。重返書齋的葉禮庭反思政壇生涯的著作《火與燼:政治中的成與敗》因此而生。
火是投身政治之火,燼是政治生涯的余燼。葉禮庭希望這本書能像爐內的灰燼那樣滋養(yǎng)政治玫瑰園,鼓舞、激勵、指導那些有志于投身政治之人。
葉氏在書中吐露心跡,執(zhí)教政治多年,希冀親自參與政治,成為場上的運動員而不是觀眾的想法,以及對公共使命的責任感,令他在2005年選擇了離開哈佛大學,返回加拿大開始自己的政壇之旅。
葉禮庭是與讀者坦誠相見的。他秉筆直書自己從政期間的的迷惑、不解、憤怒和無奈。例如,他會在經歷令人煎熬的質詢時段時,沖入盥洗室,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強迫自己接受這份工作。在與捐款大亨握手合影時,他擔心自己的作為和形象是否會被捐獻所影響,會被利益集團所挾持。
他有些天真。在被對手曲解自己的文章和言論,利用政治宣傳廣告,抹黑和貶低他是個“空降”祖國的“政壇過客”,是個支持小布什出兵伊拉克的“戰(zhàn)爭學者”時,憤怒不已,卻心心念念的是對非大選時段的政宣制度進行改革,而不是想出更好的辯解措辭。他認為朋友永遠是朋友,卻忘了政治對手間的對立,對友誼的斷裂而失望和不解。
他有些學究氣。明知政治投機主義者在利用民眾的意愿和自己政黨的策略,將政策功勞據(jù)為己有時,卻依然帶領自己的政黨將為社會工作服務的想法堅持到底,而不是用手段打倒對手。葉禮庭甚至在吵鬧的競選場合,對臺下對象不做區(qū)分,不顧政治顧問的勸阻,在演說辭中援引匈牙利小詩《多瑙河旁》(By the Danube)。加深了人們視他為外來知識分子,而不是本土政治家的印象。
這種細節(jié)很多。書中一段話可做調侃:“全世界的課堂上布置給學生閱讀的政治理論,大都不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寫的,而是剩下的失敗者寫的?!?/p>
學者的天性和敏銳感,讓具有政治學養(yǎng)的葉禮庭反思出很多“政壇規(guī)則”,例如,政治是沒有裁判的比賽,是場消滅敵人的比賽,政治家不能躲在道德的庇護下生存;選擇馬克斯·韋伯筆下的“信念倫理”的政治家,職業(yè)生涯都很短暫,在奪取政權的背景下,“政黨的團結統(tǒng)一比個人的良心更重要”等。
但是,批判這些看似殘忍和粗魯?shù)恼?guī)則的葉禮庭,始終沒有否定政治,甚至會為那種“指責政治家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丟棄原則的犬儒主義者”的說法而辯駁,以切身經歷說明,自己的政黨會為了正確的立場,而承擔失去議席的代價,而不是一味地迎合選舉需要,讓立場捉摸不定。
經歷了殘酷的政治游戲,看到政治的種種不足之處之后,葉氏依然對政治滿懷希望,思索間展現(xiàn)出學者的理想主義之光。
他堅定認為,“政治是一場高尚的爭斗,它要求的自律、明判與內韌遠比你以為自己擁有的要多得多。政治的高貴之處在于,你會為了自身堅守的信念而竭力辯護,也會為了維護整個民族公共生活的最高道德而動員他人與你攜手奮斗。政治的考驗之處在于,你既要試著改變必須改變的事物,又要保留必須保留的東西,還要知道兩者的差異在哪里?!?/p>
可以說,他力圖用本書,用自己從政的言行,呼吁和展望政治的理想形態(tài)。因為他認為,為政治而生存,而不是靠政治生存的人,會聽到政治的召喚,回應這種召喚比成敗更為重要。
或許,在葉氏看來,這種理想化的政治生活,正是政治的迷人與高尚之處,更是知識分子選擇政治人生的寶貴之處。
(作者為法律職業(y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