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水富縣緊緊圍繞“教育興昭”戰(zhàn)略,按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短板,精準施策,集中力量突破那些長期困擾教育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對辦學模式、人才引進、課堂教學、學校管理等制度進行改革,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開展,辦學特色逐漸顯現(xiàn),社會認可度穩(wěn)步提升,得到了學生家長、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學在水富”品牌打造成效凸現(xiàn)。
改革辦學模式,促進縣企深度合作
水富縣用足用活縣企合作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yè)指導、企業(yè)參與的辦學體制機制,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一是創(chuàng)新縣企合作辦學模式。利用云天化中學優(yōu)質的辦學資源,發(fā)揮優(yōu)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抓住縣二中教學樓拆除重建的契機,與云天化公司水富分公司采取“新校+名?!蹦J剑献髋e辦云天化中學初中部。新學校占地125.62畝,概算投資4.5億元,校舍建筑面積8.8萬平方米,由云天化中學組建管理團隊實行全封閉式、獨立自主辦學,面向全市招生。新學校投入使用后,可增加4 500個學位,將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到水富縣就讀。二是創(chuàng)新縣企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行業(yè)、社會資金進入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領域,搭建政府財政資金與社會民間資本共同投資促進教育發(fā)展的橋梁和紐帶,將政府行為變?yōu)槠髽I(yè)運作,通過盤活存量資產,擴大增量資產,撬動社會資本進入,緩解縣級財力不足的矛盾。現(xiàn)已成立水富縣教育發(fā)展投資開發(fā)有限公司,爭取到浦發(fā)銀行貸款1億元用于學校遷建;成立水富縣教育助學促進會,籌集助學金157.8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372人。
改革資源配置方式,均衡發(fā)展義務教育
水富縣著力建立健全加快教育發(fā)展的管理體制,多種途徑解決擇校問題,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2016年,在全省首批、昭通市首家通過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國檢”,被認定為“全國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在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過程中,水富縣的做法是:一是夯實辦學基礎?!笆濉逼陂g累計投入教育資金8.85億元,新建、擴建16所學校校舍11.5萬平方米,全面消除校舍D級危房;優(yōu)化學校布局,將縣一中整體遷建,縣一小與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整合,促進優(yōu)質資源增量擴容,新增學位1 000余個;投入4 800萬元完成全縣教育裝備標準化建設,全縣各學校已實現(xiàn)光纖、網絡全覆蓋,有完備的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實驗室和計算機、舞蹈、音樂、美術、書法等功能教室,還配有專業(yè)圖書室;建有優(yōu)質的塑膠跑道及操場、籃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等體育設施,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二是保證入學機會。完善政策,加大資助,通過集中辦班、隨班就讀、政策扶持“三線并進”等方式解決殘疾兒童入學問題,每月給予“特教班”學生每生城鎮(zhèn)“低?!钡雀黝愌a助730元,保障特殊教育“全覆蓋”;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兩為主”“兩納入”和“四個同等對待”政策,確定3所城區(qū)公辦學校“零門檻”招收隨遷子女入學,保障隨遷子女“全接納”;不斷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實施“陽光助學工程”“兩免一補”、營養(yǎng)改善計劃等教育惠民政策,保障貧困學生“全資助”;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保障留守兒童“全關愛”;實行學區(qū)制劃片招生,保障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零擇校”。三是提升教育水平。圍繞“校際均衡”,建立干部教師交流機制,采取校長異地任職(或輪崗)、名優(yōu)教師結對鄉(xiāng)村教師、基層教師到上級學校頂崗鍛煉、鼓勵鎮(zhèn)辦學校教師到下轄校點支教等形式,優(yōu)化配置教師資源;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確定每學期開學第一周為“師德師風集中學習周”、9月為“師德建設月”;通過集中學習、案例警示教育、民主測評、簽訂師德承諾書等形式,使師德師風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強化教學質量管理,實行教學質量過程管理與終結目標管理相結合、考核集體與考核個人相結合、各學科必檢測與隨機抽測相結合的學校、教師、學科三個“全覆蓋”的質量目標管理制度,年終教學質量目標考核為“優(yōu)秀”的學校按在職在編教師人數計獎,對考核為“不合格”的學校則扣除校長全年獎勵性績效工資的20%,促進全縣教師聚焦課堂教學主業(yè)、扛實質量提高主責。
改革管理體制,穩(wěn)定師資力量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打造“學在水富”品牌,必須抓好教師這個關鍵。水富縣突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著力健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服務機制,促進教師流動更合理、教師管理更規(guī)范,教師隊伍充滿活力。一是讓教師“配得齊”。實行教師編制專項管理,新增教育編制優(yōu)先用于補充農村學校和緊缺學科教師;采取高中優(yōu)秀緊缺人才直接到省屬師范院校招聘、外圍建檔補充高中緊缺學科教師、“特崗教師”“三支一扶”計劃等形式,暢通教師補充渠道,2012—2016年全縣補充教師300人;出臺“縣內教師改行由縣委、縣政府集體研究審批”的人事調配管理規(guī)定,規(guī)范教師“流向”和“流量”,降低教師“流失率”。二是讓教師“留得住”。改善教師資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吸引優(yōu)秀高校畢業(yè)生和志愿者到農村學?;虮∪鯇W校任教;建立教職工表彰獎勵機制,把教職工入全縣機關事業(yè)單位的目標管理體系同考核、同獎勵,近3年兌現(xiàn)教職工年終獎金780余萬元;突出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優(yōu)化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實施農村學校周轉房、教師廉租房項目,在全省率先實施偏遠艱苦地區(qū)中小學教師專項補助,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qū)工作的教師,在工資、待遇、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在核準崗位結構比例時高級教師崗位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有效促進了師資隊伍穩(wěn)定,出現(xiàn)了條件較好學校的教師主動申請到條件較差學校任教、已改行的教師申請調回學校的“逆向流動”現(xiàn)象;突出提高校長待遇,出臺《校(園)長崗位責任補助辦法》,按學校級別和校長任職年限,每月給予考核合格的村完小以上學校校園長3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崗位責任補助,促進校長潛心抓管理、謀發(fā)展。三是讓教師“能發(fā)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和校本培訓等形式實施教師全員培訓工程,建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優(yōu)教師等表彰獎勵機制,支持教師參加學習進修,提升專業(yè)素質,優(yōu)化知識結構,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2016年共投入314萬元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2 800余人次;劃撥專項經費50萬元,深入開展“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評選命名工作,目前已成立14個縣級“名師工作室”、3個市級“名師”工作室,2名校長、1名班主任、2名教師分別獲得昭通市首屆“名校長”“名班主任”“名師”稱號。
改革培養(yǎng)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水富縣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是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成立由教育局局長負總責的“減負”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于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實施意見》,通過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績效,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堅持面向全體、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和提高的原則實施全縣教學質量綜合考核評價制度,定期組織責任區(qū)督學進行明察暗訪,督促學校認真落實減負提質工作要求,實施學校內涵發(fā)展項目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確保減負與提質兩不誤、兩促進。二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足開齊音、體、美課程,配足配齊任課教師和教學設備;以全民健身運動為契機,以兩年一屆的全縣中小學生運動會為主線,打造特色體育教育,曾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陽光體育先進縣”,縣一中和云天化中學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兩校在2016年全市中學生足球比賽中包攬冠、亞軍;突出藝術教育,堅持開展藝術周、藝術節(jié)、激情文化廣場、藝術展演等活動,縣一小曾榮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稱號,縣教育局、縣一中等先后6次被評為全省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先進集體;以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和各校鄉(xiāng)村少年宮為主陣地,堅持開展免費藝體培訓、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漢字聽寫大賽等活動,為兒童少年搭建集課外學習和才藝培訓的平臺。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連續(xù)3年被評為全省優(yōu)秀青少年校外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