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辛洪濤
做師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文 | 辛洪濤
北京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雙橋分校(以下簡稱雙橋分校)的世界之所以與眾不同,不僅是因為她有自己的學校文化傳統(tǒng),也不僅是因為有了“名校協(xié)作”的精神底蘊滲透其中,更是因為雙橋教育的變化與她的文化傳統(tǒng),在相融共生中產(chǎn)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由此創(chuàng)生的文化世界孕育出了獨特的雙橋人。
作為雙橋分校的校長,我一直在引導教師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進行學習討論。如何扎根于“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中延伸出新的觸角,并且走出新路,從而使“現(xiàn)代”成為有傳統(tǒng)底蘊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又如何在一所學校的發(fā)展中融合共生?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雙橋分校人提出:做師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傳統(tǒng)的老樹上發(fā)新芽,開新花,呼吸新的空氣,吸收新的養(yǎng)分,實現(xiàn)新的改變。
尊重、關心、關愛每一名教職員工,讓每個人有尊嚴、有發(fā)展、有溫暖,這是學校領導的責任;讓學生樂觀自信、健康發(fā)展、學有特長,有一個精彩紛呈的初中經(jīng)歷,并且為以后走入社會奠定基礎,是每一個教育人的歷史使命。一年來,我們創(chuàng)新機制、科學管理,科研引領、提升質量,促進學校課程改革和課堂創(chuàng)新,進而帶動學校內涵發(fā)展;我們拓展資源、改善學校條件、改變學校面貌,使師生在更好的環(huán)境中工作、學習、生活,提升師生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我們倡導干部、師生、家長之間要有五種情懷,即:要有將心比心的真誠之心;涌泉相報的感恩之心;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各美其美的合作之心;成人之美的成全之心。形成師生和諧、同事和諧、干群和諧、家校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正是有這樣一支團結的干部團隊、一線團隊、二線團隊,才使我們整個學校具有戰(zhàn)斗力,才促進了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學校要發(fā)展,干部的引領作用很重要,干部要做師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首先,我們進一步明確工作標準,引領干部做有追求、有能力、有擔當、有干勁、有規(guī)矩的五有干部;在能力層面上不斷提升干部五項思維能力,即提升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哲學思維、底線思維的綜合能力。要求干部不斷運用五項思維能力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態(tài)度層面要牢固樹立“能干,就多干,多干又干得好,干得好又不介意多干”的思想境界。
其次,促進干部思想素質、工作作風的整體提高,牢牢樹立一崗雙責,繼續(xù)落實干部三進(進年級、進教研組、進班級)制度,深入第一線,創(chuàng)建“團結、進取、務實、深入、高效”的班子隊伍。
再次,每學期召開班子民主生活會,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構建“問題+學習+反思”的能力提升機制,努力推進學校領導班子學習力、研究力、執(zhí)行力、創(chuàng)新力的提升。
最后,不斷加強對領導班子成員的選拔與培養(yǎng),通過筆試、面試、答辯、民主測評等環(huán)節(jié),選拔年輕同志擔任重要職務,為班子注入新鮮血液。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學校廣大教師自覺肩負時代賦予的使命,甘當鋪路石,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引領學生前行,以深厚的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努力做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為了讓教師尋找到自我調整與更新的力量,學校鼓勵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積極追求職業(yè)定位,感受因專業(yè)成長帶來的深層次的幸福和愉悅。
搭建師徒結對平臺,引領教師協(xié)作成長教師協(xié)作共事是走向幸福的重要途徑,因為人的幸福指數(shù)更多源于身邊人的和諧互助、共同成長。我校讓教齡3年以下教師與學校的骨干教師結成師徒,采用徒弟聽師傅課模仿學習、師傅針對性指導的方式,盡快讓入職教師適應工作崗位;讓教齡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師與工大附中骨干教師結成15對師徒,每月做到“三個一”,即每月師傅進校聽課指導一次,對一個月的備課情況進行指導,我校教師去工大附中聽師傅一節(jié)課,深度交流,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針對骨干教師,采取外來特級教師帶教的方法,促其能力進一步提升。外校特級教師每周一次來校聽課,除指導教學設計、授課過程外,還定期進行講座,幫助青年教師開闊視野。
開展崗位競賽練兵活動,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源于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首先我們加強對教師解題能力的培訓,請各學科專家對如何出題進行培訓,內容包括針對學科知識點如何設計考題、試題考點思路設計等,加深教師對知識的理解,為教師解題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教師尋找不足,激發(fā)潛能,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一個平臺,使其深刻領會課改理念。
其次,積極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提升其授課能力。組織青年教師進行微課比賽。請專家進行理論培訓,帶領教師參加工大附中舉行的教師微課展示大會,參加“京研杯”課堂實錄大賽等,青年教師積極參與錄課競賽,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張立紅老師以問題引領,層層深入;黃文老師的英語作文網(wǎng)絡批閱;谷睿老師的微視頻嘗試;王博老師的知識闖關……每一課例,都給老師們帶來了全新的沖擊。聽課后,授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感受,同學科教師進行點評,引發(fā)教師更深層次的反思。教師隊伍的教研氛圍更加濃厚,大家學習熱情高漲。
開展走出去學習提升活動,拓寬教師教育視野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外出學習、開闊視野。我校多次組織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班主任、骨干教師到西安進行學習培訓,組織全體一線教師赴大連教師進修學校開展培訓,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反思,有效開闊了教師的視野,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此外,每學年初,學校都聘請相關學科教研員出題,開展中考學科教師考研活動,讓教師在考試中發(fā)現(xiàn)不足,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在與專家親密合作中獲得自信,提升教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專家多次到我校指導教育教學研究,老師們反復磨課、修改,說課、試講,互相聽課,同時請專家指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強化了同組備課,增強了教研氛圍。課后,老師們積極與教研員交流,反思教學過程。這一視導過程是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是一個提升的過程。視導組給予的評價是:教師們工作熱情高,教學設計進步很大。請專家出題進行現(xiàn)場操作考試,人人過關,有效豐富了課堂容量。正因為有專家及時有效的回應,促使一線教師的實踐不斷深入和細致化,思考的問題不斷聚焦和生成。專家對教師點評的再點評,提升了教師透析問題的水平和課堂重建的能力,使教師對研究專題從模糊逐步到清晰,從清晰進而到自信。
在閑暇中提升生活品質,使教師感受工作生活的雙重幸福學校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教師生活和休閑所需,成立乒乓球、羽毛球、瑜伽、攝影等社團供老師們選擇。寒暑假,教師結伴出游,通過博客、微信記錄下所思所行。學校以尊重和信任、溝通和理解促使教師主動進行教育生命的自我完善,讓教師品嘗成長與成功、成事和成人的雙重幸福。
為了讓教師尋找到自我調整與更新的力量,學校鼓勵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追求積極的職業(yè)定位,在教育轉型與變革實踐中,感受因專業(yè)成長帶來的深層次的幸福和愉悅。
—— 北京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雙橋分校校長 辛洪濤
“幸福教師”工程,促使一大批骨干教師成長為教育轉型與變革實踐的自覺追求者。目前,學校共有8名骨干教師,兩名紫禁杯班主任,1名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研究生;立項市級課題4個。
“和美課堂”要求課堂教學各要素和諧統(tǒng)一,強調課堂是師生共同體驗與成長的場所。我校倡導的“和美課堂”追求教學內容結構之美、設計開放之美、資源生成之美及生命涌動活力之美,實際表現(xiàn)為探究、互動、真實、德性和審美的課堂。具體為:探究的課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互動的課堂——倡導師生、生生間深層次、有效互動;真實的課堂——鼓勵師生在課堂上講真話,袒露真實思想;德性的課堂——重視各學科育人價值的提升;審美的課堂——使每一堂課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與浸染。追求課堂“和、活、靈、美”境界,是我校教師團隊對課堂教學“有機美”的追求與創(chuàng)造。
追求開放互動之“和”我們的“和美課堂”強調“教學內容的結構開放、教學設計的過程開放、教學資源的動態(tài)生成及師生生命的真實涌動”。積極開展各學科課堂、學科實踐成果展示賽、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賽、研究成果賽等,使競賽貫穿于課堂學習、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極大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追求結構關聯(lián)之“活”我們的“和美課堂”強調課堂內的動態(tài)生成必須“從點狀向整體,從淺層到深層,從個體到全體,從錯誤到有益,從單一到多維”,有坡度地推進。學校確立了“課堂動態(tài)生成五策略”,即“有向開放—問題形成—互動生成—重組推進—拓展延伸”。我校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書法》《空竹》《經(jīng)典誦讀》作為拓展課程中的必修課程進行實施,把《宋詞鑒賞》《品讀論語》《漢字趣談》《定向越野》《武術》《跳繩》《象棋》《竹笛》作為拓展課程中的選修課程進行實施,把《傳統(tǒng)誦讀》《經(jīng)典合唱》《靈動空竹》作為個性化課程去實施。將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入學校三層五類課程體系之中,從而提升學校的育人質量,彰顯育人特色。
追求有機融通之“靈”我們的“和美課堂”強調師生、生生間彼此人格的尊重、心靈的相通、情感的共鳴,并與知識形成相融。追求“厚”,堅持課堂教學與學科育人、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生命體驗的豐富與有機融通。教師在課堂上進一步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性需要,有機融通一切有利于師生生命成長的資源。起于“真”,強調師生在課堂上講真話,袒露真實思想。開展學科競賽,濃厚學生學習氛圍。結合學科特點,每位教師開學初上一節(jié)研究課,運用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一個集中問題點,提煉為一個研究微課題,展開實踐研究,自選時間開一節(jié)問題改進課,最后一學年形成一篇研究論文或經(jīng)驗反思。
追求生命成長之“美”堅持每一堂課、每一學科給學生以生命成長之美的綜合浸染,凸顯語文源于“中華文化”的深厚浸潤之美,數(shù)學思維邏輯的激情碰撞之美,英語中西文化的交融之美……各教研組圍繞“以賽促學,以學促賽”開展了一系列學科競賽活動:數(shù)學組通過百題競賽、思維導圖大賽、解方程大賽等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理化生組實驗操作競賽,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史地政組時事述評賽、史地知識賽,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語文組開展“國學潤心靈,誦讀展風采”大型古詩詞誦讀活動;英語組舉辦英語跳蚤市場活動,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制作個性化的英文展示牌等。比賽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雙橋分校,“五種情懷”升華著干部、教師、學生、家長的價值思想及行為實踐,“幸福教師”詮釋著新時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要求,“和美課堂”促進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因2016屆學生中考成績優(yōu)秀而獲得朝陽區(qū)進步校獎勵,因2017屆學生中考成績優(yōu)異而獲得朝陽區(qū)優(yōu)秀校獎勵;2016年5月,家長對學校的綜合滿意度達98.3分,超區(qū)平均2.7分。學校發(fā)展步入了良性快車道。
如今的雙橋分校人可以自信地說,我們不僅守護了這所學校的傳統(tǒng),而且為后來者再造了新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同樣可以自豪地說,在生命自覺、文化自覺和“教育改革”自覺的融通轉化中,我們將執(zhí)筆歷史,而你們——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將遇見更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北京工大附中雙橋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