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榮
摘 要: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重視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今天我講兩個人物,看他們如何引領十字路口的中國。
關鍵詞:歷史 偉人 共產黨 改革
中圖分類號:K82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號:1003-9082(2017)09-0-01
一、革命十字路口中的毛澤東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開,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奪取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二是解決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的前途問題,即勝利后的中國應該怎樣?
這時的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已非昨日,由抗戰(zhàn)初期的3萬余人(指八路軍人數(shù)不包括新四軍兵力)發(fā)展壯大到1945年春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共91萬余人,民兵發(fā)展到220萬余人;而且我們還控制著黃河以北大片解放區(qū)。此時的毛澤東頭腦清楚而理智,為反對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毛主席作了《論聯(lián)合政府》的報告,提出必須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這一觀點的提出是非常有政治智慧的:一則順應了要“和平”不要“內戰(zhàn)”的民意,二則提出了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具體辦法,三則使各民主黨派有了話語權,贏得了他們的支持。
而蔣介石卻恰恰相反,他從1924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前,就“堅定”地“剿共”,20年后,到1945年全然不顧時事的變化,依然“癡心不改”,“堅定”最終讓他敗走臺灣,兩代以后國民黨失去了在臺灣的執(zhí)政黨地位,遺恨無窮―――臺獨勢力正困擾著今天的我們。
而對岸的大陸,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了新中國,經過60多年的發(fā)展,不僅“謹慎地走入大國角色”,并且在當今這個“亂云飛渡”的變革下“仍從容”,“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為全球增長提供動力、為國際合作筑牢根基”,成為亂局中的壓艙石。
二、再看改革十字路口中的鄧小平
我們的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世界的上社會主義改革也受到了重創(chuàng)。
關于蘇聯(lián)改革,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把蘇聯(lián)改病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lián)改死了”。蘇聯(lián)的改革不僅關系自身的生死存亡,也波及到它控制下的東歐各國的發(fā)展,然而,一路的艱難探索,沒有給這些社會主義國家?guī)怼懊窀粐鴱姟钡娘@著成效,反而從1989年下半年起至1991年,各國共產黨在競選中紛紛失利,短短幾年社會制度相繼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昔日的超級大國蘇聯(lián),夢斷改革。
而作為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中國,此時也陷入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失控中:連續(xù)三年經濟(1989-1991)發(fā)展都在4%-6%的低點徘徊,黨內還出現(xiàn)了“改革開放要不要問‘姓社姓資”的疑問,在民間,有人說“改革開放該收一收了,該抓一抓階級斗爭了”,甚至有人說要取消經濟特區(qū)……中國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它惶惑不安,如一條迷航的小船在風雨中飄遙,不知何去何從?
國際上,美蘇爭鋒多年,蘇聯(lián)在改革中以解體的代價敗下陣來,讓人震驚;在國內,改革之路沒有方向,許多問題都在爭議中,讓人惶惑。此時京城圈子里流傳著一句話:“京都老翁,坐看風起云涌。”其實這位已退休的老人——鄧 小 平沒有“坐看”而是在思索對策,責任重于泰山,事業(yè)任重道遠,他深思熟慮后便有了1992年的南巡談話。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蒼茫大地主沉浮。
在深圳國貿中心大廈旋轉餐廳,老人講道:“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改革開放動搖不得,繼續(xù)發(fā)展,人們生活要不斷繼續(xù)提高,他才會相信你,才會擁護你。”今天想來,這些話回答了為什么改革?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他們相信黨,擁護黨。
在珠海江海電子公司,對于“怎么區(qū)分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資本主義”?老人給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對于“改革的對錯”?老人家給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老人家還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的確如此,1921年列寧在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就創(chuàng)造性的地把社會主義與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lián)系起來;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以應對世界性經濟大危機,開創(chuàng)了資本主義國家大規(guī)模干預經濟發(fā)展的新模式,而他正是借鑒了斯大林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做法。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這些在今天看來很簡單,但在當時國際國內復雜形勢下,稍有不慎,可能就斷送了剛剛起步的改革。
那時第一波“中國經濟崩潰論”似白浪滔天,國內外輿論對中國前景的悲觀論斷不絕于耳時刻,正是“南巡談話”,解開了人們心頭的疑問,堅定了走改革開放之路的信心,使迷航的巨輪再次調正航向,向著“民富裕、國強大”進發(fā)。
是這位老人如一根定海神鐵,穩(wěn)定了中國疆域。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徹底突破計劃經濟的框架。我國的經濟也逐漸平穩(wěn)向好,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這一成績的取得,我們說,和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分不開,和落實改革的各級部門分不開,和全國的建設者努力分不開……但我們還要說,它一定和“南巡談話”的方向指引分不開。
我敬畏那時的鄧小平,他身已退休,歲至耄耋,卻心系中華堅定從容;他洞察本質,解惑答疑使人心趨穩(wěn);他運籌帷幄,指明方向引領未來;我不想說他有大智大勇,更想表達他的擔當、為國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對于民族復興、國家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說:“長征永遠在路上,不論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xù)奮勇前進?!彼龓ьI團隊,“強節(jié)奏”出訪,頻繁“轉場”,目的只有一個:為國爭利、為民謀利。
三、總結
而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我們“何須淺碧輕紅色”,雖身無高位,但心中有規(guī)劃;雖身處市井,但眼光長遠;雖未來不可知,但當下必勤勉。把人生的每個十字路走好,“自是花中第一流”,精彩自己,方能強大國家。
參考文獻
[1]趙會帥. 試論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J]. 商,2015,(29):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