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
摘 要:公路工程是我國交通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公路隧道則是許多大型公路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一些地質條件復雜的路段,可能發(fā)生的公路隧道塌方會對公路的正常通車造成影響。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隧道的一次特大塌方為分析實例,討論了對于公路隧道淺埋段特大塌方事故的綜合處理辦法,為復雜地形下的事故快速處理與正常通車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公路隧道 淺埋段 特大塌方 綜合處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U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9(b)-0046-02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公路里程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高速公路這種連接兩地之間的重要紐帶,更是當今交通運輸事業(y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高速公路中,受到復雜的地質情況及水文的影響,常常會發(fā)生塌方事故,從而影響了正常的通車。特別是在高速公路的修建過程中,如果隧道淺埋段發(fā)生了塌方,那么施工必定會中斷,影響了工期的同時,還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后果。所以,對于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公路隧道,在發(fā)生特大塌方之后的第一時間要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隧道施工恢復正常。
1 塌方事故的概況與原因
在本文中,選取了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一次特大塌方事故進行分析。事故發(fā)生于2011年10月19日下午6點左右,在進行隧道開挖爆破施工時,發(fā)生了突泥現(xiàn)象,突泥的推進距離達到了190m,泥漿量大約為1萬m3,在工作面之上的泥漿厚度達到了1m。該事故除了損壞現(xiàn)場的施工設備之外,并無其他方面的人員傷亡。經過對現(xiàn)場的分析,發(fā)生塌方的原因如下。
(1)地質構造方面。隧道選址區(qū)域斷裂帶發(fā)育明顯,巖體破碎,斷層帶擠壓強烈,遇水強度極低,容易變成流塑狀態(tài)。
(2)水文地質方面。由于隧道節(jié)理發(fā)育明顯,巖體破碎,為地下水儲存及貫通提供了必要條件,在隧道局部區(qū)域形成富水區(qū)。地下水的作用使得隧道圍巖的風化現(xiàn)象十分嚴重,圍巖結構變得十分疏松。
(3)施工方面。發(fā)生塌方事故誘因是爆破施工,在爆破施工的強大外力作用下,周圍的巖石與土壤結構穩(wěn)定性受到了破壞,從而出現(xiàn)了特大塌方事故。
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此次特大塌方事故的發(fā)生與當?shù)氐淖匀坏匦螚l件以及人為的施工作用都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在處理該事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事故發(fā)生的原因,盡量避免危險因素,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正常施工的恢復。
2 塌方綜合處理技術流程
在隧道施工范圍內,地質條件與水文環(huán)境非常復雜,在進行事故處理時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在該事故發(fā)生后的第二天,施工方就舉行了現(xiàn)場討論會議,圍繞著對塌方事故發(fā)生原因及處理方案而展開討論。在業(yè)主、監(jiān)理、設計院以及施工方等多個機構的共同研究分析下,制定出了此次隧道特大塌方事故的處理方案。具體的處理方案包括了以下幾點。
(1)排出地表突水。在此次塌方中,隧道中的突泥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為突水,因此,在進行事故的處理時首先需要將地表的突水排掉。通過臨時設置的排水溝進行排水處理,排水溝與周圍的河道相連。避免事故處理過程中存在不確定因素,排水溝要設計成逐級遞降的樣式。
(2)清除隧道淤泥。此次塌方所產生的淤泥厚度達到了1m以上,在進行處理時需要控制突泥的蔓延范圍,并盡早將突泥清理掉。通過精心組織,合理配置施工機械,做好安全預警,注意要避免出現(xiàn)淤泥的二次下滑現(xiàn)象或者垮塌現(xiàn)象,為保證隧道周圍的結構穩(wěn)定,臨近掌子面20m內停止開挖,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處理。
(3)工作面的注漿處理。注漿工作是塌方事故的綜合處理技術中最為核心的一部分,對增強隧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次事故的處理中,采用的是臨近掌子面時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的方式,通過注漿操作,讓塌方的突泥和隧道洞頂形成凝結的結構,保證工作面的強度。經測算,注漿液體的擴散半徑為0.8m左右,可滿足對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增強的目的。注漿的厚度根據(jù)塌方結構與隧道設計洞頂高度的距離而決定,注漿壓力為1.3MPa左右,可在此數(shù)值上下間浮動,通常浮動的幅度不超過0.2MPa。由于工作面的注漿處理是事故處理技術中的核心部分,因此,需要著重注意注漿成分、注漿壓力、注漿厚度以及注漿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內容,保證隧道周圍的結構得到加固。
(4)對隧道的挖掘施工。在進行注漿處理之后,隧道周圍的結構得到了加固,開挖前在隧道初期支護上布設拱頂下沉及圍巖收斂控制點,以觀測圍巖及初期支護結構的變化。每6h觀測一次,觀測結果穩(wěn)定后可以進行挖掘施工。為了保證安全,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的挖掘施工方式。臺階的長度控制在5m左右,開挖循環(huán)進尺控制在0.5m左右,預留的下沉量保持在0.2m左右。臺階左右兩側錯開開挖,錯開長度2m左右。在挖掘過程中,采用鋼拱架、小導管、鋼筋網以及混凝土所組成的支護體系進行支護。其中鋼拱架所使用的鋼筋直徑為25mm,支護混凝土的強度為C30。在支護結構下,隧道的挖掘施工可以更加安全。
(5)陷坑的填埋。在塌方事故發(fā)生后,隧道中會形成較大的陷坑,需要對陷坑進行填埋處理。在填埋時,于陷坑之上架設一層直徑為8mm的鋼筋網,并鋪上混凝土。并且,考慮到排水功能,需要在陷坑外設計排水設施,保持陷坑被填埋后的穩(wěn)定性。當陷坑被填埋之后,對公路隧道淺埋段的塌方事故處理工作就已基本完成,隧道被打通后可以進行后續(xù)的施工。
3 結語
在此次特大塌方事故中,雖然沒有造成人員的傷亡,但現(xiàn)場的多架施工設備受到了損壞,并且工期因為塌方事故而延長。通過綜合處理技術對公路隧道進行處理之后,從中吸取經驗,對隧道周圍的地質結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采取了塌方事故的預防措施,可采用超前地質雷達結合水平鉆的預控體系,讓隧道的安全施工得到了保證。
參考文獻
[1] 秦輝輝,趙占廠,李曉博,等.某公路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處治方案研究[J].公路,2013(1):302-307.
[2] 張麗,陳群,張宇駿,等.云南省公路隧道塌方原因及對策分析[J].價值工程,2012,31(25):123-124.
[3] 郝書亮.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公路隧道塌方風險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2,34(7):152-154.
[4] 丁守陣.劈裂注漿錨固技術在某公路隧道塌方治理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