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是世界公認的大教育家。時至今日,教育界力主的素質教育等當代教育理念均可在孔子的教育言論或活動中找到源頭。以當代教育的眼光重新審視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新課程,反對文化虛無主義,繼承優(yōu)良教育傳統(tǒng)均不無裨益。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新課程
孔子是世界級大教育家,宗師級歷史文化名人。素質教育等當代教育理念均可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找到雛形。本文即以當代教育的眼光,重新審視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反對文化虛無主義,繼承優(yōu)良教育傳統(tǒng),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推進新課程提供一些必要的思路。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質教育因子
1.有教無類——樸素的面向全體,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
“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既是孔子的教育理想,也是他終身恪守躬行的原則。關于“有教無類”的詮釋,盡管言人人殊,但其基本旨趣是一致的。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譯文:“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等)區(qū)別?!?/p>
孔子的弟子確實是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對于這些弟子,孔子總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恪守著“有教無類”、面向全體的原則。在孔子那里,我們依稀看到了教育公平的曙光。
孔子之前,只有官學,所謂學在王宮,受教育是奴隸主和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看到了這種教育狀況的弊端,提出了“有教無類”,使教育對象的范圍得以擴大,打破了少數(shù)人對教育的壟斷,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批仁德愛民、講究氣節(jié)、才華出眾、至少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為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2.君子不器——全面發(fā)展的通才教育觀
在孔子的人才觀中,思想品德修養(yǎng)始終是第一位的。“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笨鬃影阉枷肫返陆逃旁谑孜?,無疑是有長遠眼光的。關于智育,孔子亦有精到的論述,如“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在重視德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fā),而且把“學”定位為主體。(《論語·子罕》)樂教,相當于今天所言的美育。射、御,大體相當于今天的體育和勞動技能教育??鬃訉ι湟嗪軆刃?,“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保ā墩撜Z·八佾》)孔子也精通駕車,“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保ā墩撜Z·子罕》)揆情度理,射、御,既是古人的體育鍛煉,也是他們必須掌握的實用技術,甚至有點國防教育的影子。
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讓學生積極主動發(fā)展的教學論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釉?500多年前就已萌發(fā)了主體性教育的念頭,他強調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學習,深入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點撥教育,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后世的啟發(fā)式教育即源于此,我們正在實施的新課程就在于讓學生自主發(fā)展。從一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學大多是由學生首先發(fā)問,然后才根據(jù)其具體情況和所提問題由老師闡釋回答。
二、孔子教育思想與主體性教育和新課程理念的關系
主體性教育以及新課程理念與上文言及的素質教育的第三個要義——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是重合的。因而在下面的引證中,必然要重復前引例證,但分析的角度則各有側重。
1.樂學——主體性教育和實施新課程的必要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首先,必須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fā)誘導他們接受教育的強烈欲望。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主體。
2.啟發(fā)——主體性教育和新課程實施的有效方法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孔子的教學從來就是啟發(fā)式的,啟發(fā)式的核心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夫子認為,對于一個問題,既要深思熟慮,又要能將所學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如果學生不動腦筋,一遇到問題便由老師解答,這樣的學生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知識儲存器,永遠不會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只有經(jīng)過反復琢磨,百思而不得其解時,老師再不失時機啟發(fā)誘導,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民主——主體性教育的重要原則
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頗具民生氣息。如前文所述,他的“課堂”總是讓學生主動發(fā)言,各述其志,各陳其識。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使教育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和諧寬松,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只有具備了民主性,才有可能實施主體性教育和新課程理念。沒有民主性,就不可能有創(chuàng)造性。
4.活動性——主體性教育和新課程的核心內容
孔子很少把學生完全禁錮在“課堂”中,他領著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從《論語》中看出,他領著學生周游列國,游歷山水,他經(jīng)常同學生討論自然、人生、社會等問題,并且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因此,在他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人得以充分的發(fā)展。
目前,教育界力推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深入開展新課程,正確的做法應是發(fā)掘繼承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精華,選擇借鑒國外的先進教育思想,從而真正提高全民的素質,培養(yǎng)適應國際競爭的有用之才,使本世紀的中國人成為世界上的高素質人群。果能如此,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魏何晏.論語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朱熹.四書集注[M].岳麓書社,1985.
[3]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4]陳志良,加潤國.中國儒家[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5]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現(xiàn)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儒家教育思想[M].青島出版社,1999.
[6]曹道衡.孔門弟子[J].文史知識,1986.
作者簡介:張月明(1959.12—),內蒙古杭錦旗人,大學本科學歷,文學碩士學位,高校漢語言文學副教授(1999)。
編輯 高 瓊